閔超嫻
摘 要: 新媒體時代博物館與傳統(tǒng)博物館相比,在觀念上數(shù)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及網(wǎng)上博物館等各種各樣的博物館的概念逐漸被采納,在形式上,新媒體時代博物館的功能定位及角色定位的設計更具有多元化,在實踐過程中,博物館借助新媒體技術在互動設計、陳列形式及移動傳播等方面均有了一定的突破與嘗試。在將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博物館與新媒體必將深層次融合,為人們開啟了對全方位文化博物館的體驗。
關鍵詞: 新媒體 博物館 角色定位 功能定位
近些年來,我國博物館的數(shù)量一直在迅速增長,直至2013年底,我國開設的博物館數(shù)量已經(jīng)達到了4000余家,與前些年在數(shù)量上比較,有了明顯的跨越,博物館在游客的接待上數(shù)量慢慢提高,與前些年比較有了明顯的增加。在我國服務體系下,博物館的責任巨大,為了履行和適應責任,博物館在功能定位和角色定位上慢慢進步,如今新媒體時代下,從不同方面賦予了博物館不同的含義。
1.新媒體時代下博物館角色、功能定位
自大英博物館成立,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型博物館,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及英國大英博物館等眾多大型的世界博物館全部都經(jīng)歷了性質的轉變,從原先的博物館逐漸變?yōu)楝F(xiàn)代化的博物館。博物館是研究、展示、收集自然遺產(chǎn)、人類文化的重要地點,也是國家教育中最重點的內容,主要包含教育、修護、收集、研究、展覽及保存等作用和功能,原先博物館為了在新媒體時代下發(fā)展,滿足各樣的文化需求,其慢慢在功能定位和角色定位方面進行改變,具體創(chuàng)新主要從以下方面體現(xiàn):
1.1博物館體驗與互動設計
觀眾之間的交流及觀眾和展品的交流構成了博物館的互動設計,通過使用各種手段和媒介激發(fā)觀眾的想象力和參與性,讓觀眾能夠充分體驗和思考,從而對博物館展品產(chǎn)生趣味,將被動參觀轉變?yōu)橹鲃觿?chuàng)造、學習。在1937年,世界上出現(xiàn)了最早的博物館互動,法國巴黎大學的發(fā)現(xiàn)宮中,將傳統(tǒng)展品的陳列模式改為了實驗設備,可供人們手動操作。在新媒體時代下,博物館通過互動設計展覽,賦予了觀眾充滿趣味性及知識性的設計體驗中心,通過多媒體技術,讓觀眾感受到了智能化導覽系統(tǒng)、電子翻書、地面投影等人機互動的樂趣。如今許多博物館網(wǎng)站也加入了互動的功能,比如在網(wǎng)頁上提供了與主題相關的小游戲,觀眾通過訪問主頁能夠獲得互動的樂趣[1]。
1.2博物館的展陳形式的更新
傳統(tǒng)的博物館主要依靠專業(yè)人員、電子解說器及說明牌對觀眾進行講解,然而后兩者只依靠表面形式向觀眾傳遞博物館信息,在博物館中缺乏專業(yè)的解說人員,并且從根本上很難相互詳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觀眾的內心體驗,也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新時代,博物館創(chuàng)新了導游形式,在推出了游覽的新產(chǎn)品之后,觀眾可以在博物館中利用移動終端了解博物館展品的信息,通過技術的增強,可以觀看到展品復原后的情況,從而恢復到更加真實的信息[2]。比如博物館推出了手機自助導覽軟件,主要由支付、觀眾體驗區(qū)、國博商城、推薦路線、場館地圖及點播導覽等各種版塊組成,在其中運用了音像、圖片及文字等多種手段,將消費、教育、導覽等多種功能合為一體,極大程度上豐富了觀眾的博物館之旅。
在多媒體的輔助技術下,博物館在展陳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變,比如在上海開展的世博會上,觀眾通過觀看處理后的《清明上河圖》,在世博會上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全面展示了畫作中生活情境和特點。新技術的廣泛使用促進了舊場景的復原,比如在北京首都博物館中開展了“老北京民俗展”,通過多媒體技術烘托北京文物,例如在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等特殊建筑融入了皇城的背景,這樣充分展示了展品的特色。在線下展品不斷變更過程中,博物館線上的展陳形式不斷完善,在整體上實現(xiàn)了虛擬參觀的展示,采用互聯(lián)網(wǎng)攝影、瀏覽、三維全景等高端技術,讓觀眾在家中就能夠輕松游歷、體驗博物館。
1.3移動終端下博物館的傳播
在移動尖端下,將信息推送、社交分享等服務對公眾進行服務,在新媒體時代下,博物館在未來發(fā)展趨勢和新措施之下,博物館推出了“分享”為例,社交分享能夠方便觀眾,觀眾能夠使用電腦和收集分享文物和藝術,分享參觀體驗的感覺之后,能夠在社交網(wǎng)絡上認識到興趣相同的好友。博物館的發(fā)展史較為長遠,早在21世紀末,美國史密森博物學院便在傳播領域和博物館展示方面進入了新的技術,這樣不僅開發(fā)出了多款移動設備程序,還建立起了適用于不同興趣群體、年齡的社交平臺和網(wǎng)站,這樣的新技術集娛樂、知識、互動于一體[3]。目前,隨著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博物館內部越來越重視社交平臺的推廣,利用多種互動軟件上的信息,通過這種方式,發(fā)掘觀眾的愛好,將博物館中最新的展覽信息和文博動態(tài)發(fā)布在網(wǎng)站上,讓觀眾暢所欲言,并且由專業(yè)的人員對其的評論做出評價,從而更好地完善博物館的管理和運行。與此同時,一些博物館更是推出了安卓系統(tǒng)和蘋果系統(tǒng)都能夠使用的軟件,這樣能夠滿足大眾的需求,觀眾只需要在移動終端上就能夠觀察到展品的所有信息。
2.新媒體時代下博物館的發(fā)展趨勢
目前,由于我國博物館對新媒體技術還不完全了解,在應用方面不夠徹底,因此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問題,引發(fā)了眾人的擔心和顧慮。例如,如今博物館中強調的互動設計都是展品與觀眾的互動,反而很少涉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從使用設備的角度來看,周圍的環(huán)境和裝置結構并不能夠進行合理的協(xié)調,有些設備會因為操作性不良而被長時間棄用,導致設備帶來的效益和成本不相匹配。還有些觀眾會擔憂新技術所帶來的娛樂化和商業(yè)化會代替?zhèn)鹘y(tǒng)博物館的地位,影響到博物館的發(fā)展。針對以上問題,對新媒體時代下博物館的未來發(fā)展提出了相關建議[4]:
2.1休閑文化產(chǎn)業(yè)和博物館事業(yè)的共同發(fā)展
在進入21世紀后,我國人群的消費能力逐漸增強,其空余的時間逐漸增多,因此人們對博物館的需求引起了博物館管理層的重點關注,針對此項考慮,在世界博物館中建設了高質量的創(chuàng)意商店、舒適的休息區(qū)域、藝術化的場館設計等建筑。如今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參觀者希望在博物館觀看文物的同時,能夠適當放松心情,緩解壓力,讓自身的心靈得到滿足和愉悅,因此現(xiàn)代博物館中多處可見商店、咖啡廳、飯店、藝術品儲存及機械設備等[5]。從某個意義上講,博物館的休閑體驗和參觀行為是分不開的,當休閑產(chǎn)業(yè)完全介入博物館管理中,將會為我國博物館未來的發(fā)展提供新的力量。
2.2新媒體技術需專注“以人為本”
數(shù)字博物館與智慧博物館相比較,智慧博物館最大的亮點是能夠合理地在博物館中應用新技術,始終認定為對“人”進行服務。目前新媒體技術還不夠成熟,在運用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新媒體技術應用在博物館發(fā)展服務中,全面提升了觀眾的體驗,讓觀眾從各方面越來越了解博物館的功能。實體博物館在運用技術過程中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新媒體技術還能夠幫助公眾看到未展覽出的展品[6]。無論技術如何發(fā)展,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從始至終都吸引著游客,要把博物館智慧服務系統(tǒng)、管理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參觀方式相結合,能夠為游客提供更加舒適的觀覽體驗。
3.結語
新媒體對于博物館而言,是一把有利有弊的“雙刃劍”,將來如何合理利用新媒體創(chuàng)造博物館的品牌,為博物館的各方面提供多種幫助,又如何讓公眾在傳承文化中避免過度依賴博物館,讓更多有興趣愛好的人從背后的線下真正融合、走進博物館,如何在發(fā)展過程中平衡博物館和新媒體之間的關系,將是博物館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湯旎.基于手機媒體下數(shù)字博物館APP應用研究[D].重慶:西南交通大學,2017.
[2]曹璨.廣州恩寧路舊城更新進程中媒體與規(guī)劃師角色特征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3]鄭維麗.新媒體時代博物館的角色與功能變化[J].影博·影響,2017(2).
[4]賈佳,左依娜.新媒體時代博物館的角色與功能轉型[J].大眾文藝,2016(14):53-54.
[5]張云峰.博物館展示設計中新媒體的應用研究[D].濟南:齊魯工業(yè)大學,2016.
[6]張魯.社交媒體時代的中國博物館傳播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