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摘 要】合唱藝術在音樂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可培養(yǎng)演唱者理解合唱在聲樂及鋼琴教學中的表現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可培養(yǎng)演唱者的協(xié)調配合能力、審美、組織能力。合唱藝術可使合唱隊員及欣賞者領悟合唱之美和思想之源。文章對高校藝術教育中合唱審美功能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校藝術教育 合唱 審美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022
從合唱藝術的角度考察合唱的審美價值取向,它不僅能培養(yǎng)演唱者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而且還可通過合唱的訓練提高演唱者對審美價值取向的評價能力和對作品的鑒別能力。
一、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合唱藝術審美感受力
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對于節(jié)奏、旋律、和聲、音色等音樂具體形態(tài)的感覺是一種直觀而無具象的行為,對于這些音樂元素的正確評價需要后天培養(yǎng)。在這種正確辨識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音樂想象力起著重要的作用。人腦對音樂建構形象的反應,與個體的經驗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依附于日常生活,與間接經驗天然親密,更是具體科學知識的另一種呈現。這種經驗最終又回到音樂中形成畫面感與人產生共鳴。另外,對于音樂的理解,是在想象感知與理性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得來的,是一種有意識地刺激感官能力與無意識的知覺接觸共同作用之結果。對合唱藝術潛層次地結構性理解成為一種必要,與文學、科學等知識性修養(yǎng)的提高都使個體對合唱藝術理解的層次深淺各異。人生閱歷與情感體驗提高了合唱藝術賞析能力,也為受眾的理性認識融入正確的感覺體驗,提高合唱藝術意境的領會能力。
(二)合唱藝術審美想象力
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想象力,養(yǎng)成構想音響效果關系的能力,為通過了解和聲、曲式分析等為合唱藝術聽覺打下良好基礎,也對分析樂譜過程中養(yǎng)成想象音響效果的習慣。所以在訓練大學生審美想象力的同時,要引導學生發(fā)現音樂的美感,關注以此引發(fā)的諸種感覺經驗的反射,讓社會、世界、人入駐于合唱作品的意義世界中,以提高學生的修養(yǎng)層次。
想象是合唱藝術審美中的特殊能力,這種想象力在對音樂信息內部重構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新的音樂形象。在合理的幻想、聯(lián)想空間中,建立正確的想象表現形式,需要個體經驗與社會生活結合,有個體主觀性表達的嫌疑。但這些想象都是建立在現實存在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和合理的音樂想象,雖有差異卻是真實存在的另類呈現方式之一。合唱藝術想象力的主觀創(chuàng)造、經驗性、情境性的特征,這就造成受眾個體在不同的音樂發(fā)生情景所產生的想象形態(tài)各不相同。所以積極合理的音樂想象力,是通往正確審美體驗、樹立正確審美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二、合唱與音樂審美
(一)合唱藝術的美之所在
在合唱藝術中音色與音高有著天然的親密聯(lián)系,對音高和音準敏感度是合唱藝術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旋律線分布形態(tài)、音樂節(jié)奏的掌握都影響著音高、音準及音色的美感。不同類型的合唱作品對音色的要求大體相同。合理的音程運用是旋律與和聲語言互動的保證,也是合唱作品“和諧”的直接動因。音符排序因音區(qū)變化而出現音色關系的結構性,合唱作品中同一樂句在不同音區(qū)上表現合異審美情感。高音區(qū)的音色制造出明亮、縹緲的意境;而放置于低音區(qū),則會體驗到沉重、憂郁的深層情感;回到中音區(qū)時,受眾的情感通達平和、平靜的心境中。這樣把同樣的音樂素材在不同音區(qū)模仿表現,起到前后呼應、深化主題的作用,令人印象深刻。在合唱藝術審美中,也就可以結合音高音準、和聲音色、旋律組織等啟迪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和審美理解力。
那么有特點的節(jié)奏型,則可以將受眾帶入到不同音樂現場,激發(fā)聽眾的審美聯(lián)想力、理解力,提升思維能力。黑格爾認為:“藝術表現的普通需要所以也是理性的需要,人要把內在世界作為對象,提升到心靈的意識面前,以便從這些對象中認識他自己”。在合唱藝術審美中進入“自我意識”的境界更自然無隔,這種在真實體驗中的審美領悟才能更深刻、更通透。如《阿拉木汗》中的切分節(jié)奏,連續(xù)地使用制造出連綿感,與現代爵士樂和舞蹈節(jié)奏明顯不同,因民族性格使這些切分的節(jié)奏風格明顯,同樣也情感真摯。
(二)合唱欣賞中審美心理因素
樹立正確審美心理狀態(tài),對合唱藝術的觀察才可能全面。連續(xù)性又有階段性的注意力,方能啟發(fā)心靈理解合唱藝術作品,充分利用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嚴謹的思維力,提高學生合唱藝術的文化素養(yǎng),讓合唱藝術審美成為一種自愿、自主、積極的自發(fā)行為。合唱藝術主動與持久地審美體驗、審美興趣,豐富了審美經驗,通達音樂意義世界。其表演具有歷史性,使得對合唱藝術審美時要有良好的音樂記憶力。針對這類即興性、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需要欣賞者審美時要全神貫注,投入到合唱藝術的情境中,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才能使審美印象深刻、清晰準確。可見全神貫注是音樂表演時重要的心理狀態(tài)。
在對合唱藝術表演進行敏銳觀察的同時,能夠獲得大量的深層信息,從中看出事物、人、社會的關系,與音樂想象結合能觸動到這種關系下的真實情感表達。從合唱藝術審美心理來看,欣賞個體需要充分調動自身的視聽等感覺,通過對合唱作品的感受概括、預見分析而形成體對合唱作品重構的音樂形象。而且對于音色、力度、時值、速度等音樂元素的分析,與音樂情感認同感的建構,音樂藝術的欣賞完成了直觀聽覺——情感體驗——音樂經驗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完成正是中國審美中“中和”傳統(tǒng)的繼承,如“擘肌分理,唯務折衷”,正是“執(zhí)兩用中”的中和思想才使得儒家文化遙傳數千年。
三、合唱藝術的審美導向
(一)對合唱元素的直接反映
合唱元素包括基本結構組織:音符、時值、速度、織體、和聲、詞。在這些門類不同,特征各異的元素之外又有音質、音量、音色的統(tǒng)一要求,讓合唱這一實踐打動人心。如《保衛(wèi)黃河》用一段包含深情的聲音朗誦出:“中華民族的兒女啊,誰愿意像豬羊一樣任人宰割!我們要抱定必勝的決心,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華北、保衛(wèi)全中國!”如果用童聲合唱的形式進行表演,那尚未變聲的聲音,讓這種堅定的情懷更加真摯,也象征著革命精神、愛國志向后繼有人。而女聲合唱、男聲合唱和混聲合唱的形式同樣因演唱的需要、場合不同,而產生出不同的情感,歌唱的意義也有所不同。在合唱表演中合唱隊員演唱的語調明快則會激起人們快樂的情緒,合唱基調轉入緩慢時,會引起傷感或舒緩的情緒,而語調高昂時雄壯之感則油然而生。endprint
音符的合理分配、節(jié)奏型的設計、和聲的運用、織體的疏密,都是激起聽眾上述情緒的元素。如作品《大漠之歌》就會讓人對凄涼、抑郁的感覺非常清晰,《半個月亮爬上來》又讓受眾眼前的畫面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你想在一個莊嚴肅穆的場合,表達一下崇高、壯觀之感,選擇莫扎特《安魂曲》會讓純潔、莊嚴的宗教感為這個場合更增加一種厚重感。
(二)感知合唱音樂傳遞思想
合唱藝術的審美完成需要美感的溝通,這種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溝通方式,是由對合唱音樂符號的體驗,和生活經驗中形象性體驗的積累達成的。合唱藝術的實踐能上升到被審美的層次,首先應該建立于藝術知覺的基本規(guī)律上,在對合唱藝術作品理解上從直接反應、溝通和深化的階段性進行,可能得到對合唱作品由淺入深的情感認同。良好的和聲感覺、優(yōu)美的音色、精準的節(jié)奏、精確的音準是衡量作品完美呈現的基本要素,而合唱作品的旋律線、速度規(guī)律、音區(qū)定位、呼吸處理等,正是通過合唱藝術達到悅心悅意的心理體驗的途徑。對于合唱藝術的審美正是人滿足了生物性需要之后的精神境界追求。
(三)合唱藝術審美的思想深化
合唱藝術審美的思想深化,是人與合唱作品中的美感因素達到信息對接,滿足了人藝術知覺需要后實現了情感“共鳴”的結果。審美過程中深化自身思想認識所蘊含的內涵,需借助想象、聯(lián)想等重構合唱作品的意境來完成。當代的合唱藝術作品深具時代精神、人文關懷、民族感情等,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維等交融、運動的結果。
在合唱藝術實踐中,表演者實現了自身與他人、作品、神的審美溝通。合唱藝術底蘊豐厚,合唱審美價值體系豐富,除了表現人聲美,還是在自然界聲響的代言。合唱藝術能準確、多角度勾勒音樂形象的形態(tài),在多聲部與線條的結合中找到音樂形象的靈魂所在,更容易呈現整體形式之美。在合唱藝術多旋律制造的百態(tài)、節(jié)奏、和聲、和弦的變化中,營造諸和諧或不諧和的音樂意境,以立體多層次、整體巧妙的結構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合唱藝術表演、審美過程中從直接反映到美感溝通,最終達到思想深化完成了娛樂身心、陶冶情操、重塑道德、審美輻射、文化凝聚等目的。高師教育中以審美為出發(fā)點調整合唱教學活動、學生合唱表演實踐,讓高校藝術修養(yǎng)素質教育不再只是口號工程。當情境、情趣、情感成為合唱藝術教學的終極,學生對審美、道德、行為的審美成為一種主動性選擇,那么培養(yǎng)一代具有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教育夢想成為了現實。
參考文獻
[1]王茜婷.合唱藝術演唱形式的審美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蒙海.中國創(chuàng)編合唱作品歌詞的審美特征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1.
[3]王育霖.試論高師合唱教學中的合唱欣賞審美心理[D].湖南師范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