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暄笛
【摘 要】藏族民間舞蹈形式獨特,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是中華民間舞的一朵奇葩,具有獨特的文化特性。探討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是繼承優(yōu)秀藏族舞蹈藝術,發(fā)展符合民族審美情趣和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民族舞蹈不僅是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是表達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語言”。我們要認真研究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使其在新時代更好地發(fā)揮舞蹈藝術的獨特功效。
【關鍵詞】藏族民間舞 地域文化 特征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002
藏族民間舞蹈雖然長期受到宗教意識的影響,但它們真實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勞動生產、風俗習慣、戀愛婚姻的社會生活和悠久燦爛的歷史。舞蹈與生命本能最貼近的文化,是文化的一種表述形式,任何形態(tài)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決定的。藏族民間舞奔騰、灑脫的藝術風格,松垮、弓腰曲背的基本體態(tài)都與它世界屋脊的地理位置、高原地區(qū)繁重的勞動生活,虔誠的宗教心理、宗教禮儀及習俗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自然環(huán)境對藏族民間舞的影響
藏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優(yōu)秀文化傳統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自治區(qū)和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四省地區(qū),大體在中唐時期就已形成。自古以來,青藏高原是藏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它地處我國西南邊界喜馬拉雅山脈,平均4000m-5000m以上,極為寒冷。人們戶外的放牧勞動得穿上由羊皮制成的沉重的、寬大的褲子以及厚實的長靴,增加了人體腰上的負重,厚實的長靴又妨礙了小腿以下部位的靈巧運動,相對而言卻使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得到相應的解放,造成藏族民間舞“無屈不成動,欲動必先屈”的動作規(guī)律。這個“屈”除顫膝,也包括懈跨,由于這一律動的制約,使西藏舞下身主動,上身被動,從而形成了飄逸又沉穩(wěn)的藝術風格。除了氣候寒冷外,青藏高原山路崎嶇,爬坡上坎是常有的事,有時還得側身行進,從而形成了“一順邊”美的獨特舞蹈文化類型。這在具有相似地理特征的云南傣族、貴州苗族、四川羌族等山地民族中也極為常見。
二、藏族地理環(huán)境與舞蹈的關系
藏族民間舞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據我所知較普遍和具有代表性的有鍋莊、弦子、踢踏三種。
(一)鍋莊舞
鍋莊舞據說是由于在野外放牧勞作時,煮茶的鍋下方,都有幾個樁子,人們餐后圍鍋樁歡舞得名。在康巴地區(qū)人們居住四方形院子也稱鍋莊。逢年過節(jié)人們在莊院中組織表演歌舞晚會,也稱為跳鍋莊。鍋莊舞都有自己不同的跳法,豐富多彩,有農區(qū)和牧區(qū)之分,農區(qū)鍋莊多表現為彎腰前俯,上身前顫的動作,男女分開兩排,互相拉手扶肩或扶腰由左向右圓圈繞樁而舞,表現對神的虔誠或沉重的勞動,又贊美家鄉(xiāng)的自然風光,歌頌家鄉(xiāng)風景,表現勞動豐收和愛情。作品中往往帶有歌唱,有時也很活躍風趣。
(二)弦子舞
弦子舞是以弦子為樂器,隨著音樂旋律,男女聚集翩翩起舞。藏語叫“蕃諧羌”“蕃”藏語意為藏族,“諧”為歌舞,“羌”為跳。弦子叫“白央”,也就是當地老百姓自己發(fā)明的一種樂器二胡,比其他地區(qū)的二胡短而粗,在歷史書中稱為“胡琴”。
弦子舞的內容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迎賓、相會為內容;二是以尊敬長輩、熱愛家鄉(xiāng)為內容的贊頌歌舞;三是表達青年男女間充滿愛慕之情和純潔真摯友誼,內容包括相會、談愛、離別、祝愿的愛情歌舞。旋律活潑熱情,舞蹈輕松抒情。一般胡琴都由男性拉唱帶頭舞蹈,在康巴地區(qū)經常組織家庭弦子舞會,弦子舞雖以胡琴伴奏得名。但卻以長袖輕拂,含蓄典雅,舞步輕盈,活潑流動為其舞蹈特點巴塘城區(qū)的弦子優(yōu)美柔和,動作輕盈:東區(qū)的弦子平穩(wěn)嫻靜、古樸端莊;南區(qū)的弦子則粗獷有力,剛勁熱烈,且?guī)в忻黠@“卓”的風格。
(三)踢踏舞
在藏族舞中我最喜歡踢踏舞,踢踏又稱堆諧,是西藏日喀則地區(qū)的一種歌舞形式,后來流行到拉薩,成了拉薩人民節(jié)日的自娛性舞蹈形式,在林中的草地上鋪一塊地板,用腳跟、腳掌打出不同的節(jié)奏,上身隨著擺動,可獨舞也可群舞。舞蹈的規(guī)律是慢板后由舞蹈者或歌唱者叫一聲“來索”就開始急速快板。慢板時有歌聲伴唱,歌聲深沉高昂,動作自如瀟灑;快板動作干凈利索。無論是跳弦子、跳鍋莊還是踢踏,在歡舞過程中經常要向舞者敬酒,敬酒表現對舞者的尊重,贊美和友情。從中可見酒和舞的關系是那么的密切,大家不斷地敬酒使舞蹈越跳越熱烈,讓舞蹈者情緒激發(fā)進入高潮,在忘乎所以中得到即興發(fā)揮,所以說藏族舞蹈與生活習俗是分不開的。
三、宗教信仰及外來文化對藏族民族民間舞的影響
(一)藏傳佛教樂舞——“羌姆”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的宗教樂舞“羌姆”,是極具一是特色與思想內涵的宗教文化現象,是一種傳統的以驅邪為主旨的面具樂舞形式,是極具藝術特色與思想內涵的宗教文化現象,羌姆最初產生于西藏,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八世紀中起,桑耶寺開光慶典時演出的宗教樂舞,表現了驅魔鎮(zhèn)邪的內容,其實質反映了佛教傳后世羌姆樂舞的雛形。自公元八世紀起,隨著藏傳佛教之弘揚光大,藏族各地紛紛興建佛教寺院。羌姆亦得到廣泛的傳播。此后經過一千余年的代代傳承,逐步豐富其表現內容規(guī)范其藝術形式,終于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型系列性的宗教樂舞。它的風格雄闊、壯美,有救眾人于水火的氣勢。還有“卓舞”,一般在年節(jié)和宗教節(jié)日,活佛坐床等祭典之日舉行。“卓舞”所表達的宗教色彩更加濃厚,內容除贊美神山、活佛、佛法僧三寶,吉祥八寶、雪獅、孔雀外,還有贊美家鄉(xiāng)山河,勞動如愛情等。
(二)漢文化對藏民族舞蹈風格形成的影響
藏族歷史悠久,外來文化的滲透對藏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著深刻而巨大的影響。早在吐蕃時期就有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大大促進了漢藏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交流與融合。而漢文化對藏族舞蹈風格的形成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藏族民間舞中的“嘎巴”就是以男子表演為主的舞蹈,動作厚重,體態(tài)自然,從男扮女裝中可以透視出漢族“秧歌”中的表現形式,從中又融進了藏舞的動律,形成了一種揮灑真情的即興性舞蹈??梢姴刈逦柙诼L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借鑒融會各類其他文明成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舞蹈藝術風格。
以上是從“藏族的宗教、地理、生活習俗等方面對舞蹈的影響”這個論點展開了微薄的論述。由于時間倉促所以準備的論證仍有很大的欠缺與不足,但相信從以上的論述里仍然可以看出: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形成了藏族人民豐富的歌舞藝術和特有的習俗風情。舞蹈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文化思想在其中而有生命力,更有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