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唱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維護公民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通過法律法規(guī)的不斷完善,執(zhí)法隊伍素質與能力的不斷加強等措施,使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法治社會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在分析我國法治社會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議與對策,以期推動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
【關鍵詞】法治社會建設;問題;對策
一、我國法治社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建設“法治中國”作為一個新目標,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被提出,要求“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近年來,我國在維護公民根本利益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完善法律法規(guī)等措施不斷推進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但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法治社會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經濟基礎的制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法治社會的建設必須依靠經濟的市場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意識的科學化這些社會條件。法在經濟市場化的過程中產生,法治是在高度的經濟市場化過程中產生。所以說,市場經濟是法治形成的經濟基礎,經濟的市場化是法治建設的動力。但是,我國缺乏高度發(fā)達的市場經濟,這成為制約法治社會建設的因素之一。那么不容置疑的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會處于越來越高的水平。
(二)主體意識的淡薄
法治的本質是民治,法治的主體是廣大民眾。法治主體的意識也是影響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公民法律意識淡薄。在廣大民眾中,廣大民眾普遍缺乏法律意識、民主意識和權益意識。在領導干部中,腐敗和知法犯法等問題依舊存在,甚至有人不顧法律,做出違法的事情;二是公民權利意識淡薄。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部分。但由于長期封建專制思想的傳播和自由、平等意識的不足,我國公民不重視自身權利意識的培養(yǎng);三是公民法治教育滯后。一方面,由于當今社會對公民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培養(yǎng)的不重視。另一方面,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在市場經濟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
(三)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
現階段,我國在法律制度建設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仍然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法律體系不完備,沒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規(guī)支撐著法治社會的建設。其次,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新形勢的產生,之前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發(fā)展的需要。最后,一些法律法規(guī)的實際操作性達不到理想的狀態(tài)。各部門間存在利益的差異,再加上執(zhí)法部門間職權劃分較模糊,執(zhí)法的公正性、嚴肅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最終使執(zhí)法成為一種形式,無法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法律監(jiān)督不到位
法律監(jiān)督是一個法治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嚴格規(guī)范的法律監(jiān)督才能確保法律法規(guī)的有效實施。通過調查顯示,我國法律監(jiān)督存在不到位的現象。以權謀私、執(zhí)法不嚴、徇私枉法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還使得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受到阻礙。
二、推動我國社會法治建設的對策研究
(一)積極倡導現代法治文明
大力倡導現代法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國家能夠長治久安的保證。法治,是給與公民最充分的自由,給政府盡可能小的權力。另外現代法治的本質是良法,目的是善治,并不是為了維護個人的功力和集團的利益。因此,我國要摒棄傳統、愚昧、專制的思想,積極倡導現代法治,積極倡導民主和自由的思想。首先,廣大公民要充分認識到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重要性,也要在遵守法律的基礎上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法律信仰。其次,加強廣大公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使自己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最后,廣大公民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思想,使自己適應新的形勢和發(fā)展。
(二)積極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對我國社會法制建設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一方面,我們要通過開放市場,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加強市場監(jiān)督的力度。市場經濟在發(fā)展的同時,各類經濟活動也會日益頻繁,而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需要強有力的市場監(jiān)督。
(三)提升法治主體的意識
針對我國法治主體法治意識不強、法治信仰不堅定等現狀,提升法治主體的意識是當務之急。
1.加強公民的普法工作
加強公民的普法工作,首先要提升普法工作的地位。我國要把加強普法教育、在物質、精神和文化等多方面培育法治文化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這樣才能提高公民對其的重視度。其次是要突出普法的重點,要先把學習憲法放在普法內容的首位,之后加強法律體系中的基本法律和與公民日常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形成法律信仰。最后是豐富宣傳的形式,不僅是利用報刊、廣播和互聯網,同時也要利用公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普法教育,使普法工作取得實質性效果。
2.建立科學有效的宣傳教育機制
就目前來看,我國的法治宣傳工作仍是作為一種義務來進行,所以很難達到一個好的效果。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宣傳教育機制,將法治宣傳帶有法律效力,這會對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完善法律法規(guī),加強監(jiān)督工作
在法治社會建設中,我國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guī),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體系,使法治建設做到有法可依。另外,我國要與時俱進,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進程制定出適時的法律法規(guī),做到時效性與實用性的相結合。同時,有效的監(jiān)督工作才能夠保障法律法規(guī)的順利實施,切實推動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
三、總結
為了保證經濟的正常發(fā)展、公民的基本權益和社會的穩(wěn)定,我國必須加強法治社會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要從實際出發(fā),根據問題及時提出相應的對策,通過積極倡導現代法治文明、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升法治主體的意識和完善法律法規(guī),加強監(jiān)督工作等措施,切實推動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以保證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朝著健康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莫紀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筆談之一全民守法與法治社會建設[J],改革2014 (9) :5-10
[2]曹金華、高慧東,加強和改進地方立法工作要實現“三個轉變”[J],公民與法治
2016 (19)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