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發(fā)強
【摘 要】法律價值是法學體系的理論基礎,它關乎法學理論的基本立場和法律實踐的目標確定,影響著整個法學和法治的發(fā)展。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在價值層次上的高低直接制約著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的層次;而法律價值觀的分歧又直接導致法學理論在法律實踐中產生重大差異。
【關鍵詞】法律價值;法學理論;分類
法律價值是法律哲學體系的一塊理論基石,它是指作為客體的法律現象對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的滿足,主體自身及其需要的多樣性以及客體屬性的復雜性決定法律價值存在不同類別的表現形式。因此,只有明確法律價值的基本類型,才能深入探討法律價值的本質及其實現。以下本文將從法律價值的含義及其分類進行闡述。
一、法律價值的含義
“價值”一詞,來源于經濟學,用來表達人們對產品的某種需求或對事物的相關評價。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價值就是在人的實踐認識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以主體尺度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是客體的存在、性質及其運動是否與主體的本性、目的和需求等相一致、相適合、相接近的關系。即價值反映的是主客體間的關系,既表征著價值主體的主體性意識,也代表著主客體間關系的契合程度。
法律價值的概念是由“價值”引申出來的,法律價值是指法律的客體(規(guī)范體系)對法律的主體(人)有哪些屬性和作用。法律的價值具體包含以下含義:(1)法律價值體現的是一種主客體間的關系。它是由人對作為客體的法律的認識,法律的價值不是以人受制于法律,而是以人作為法律的主體而存在的,無論是法律的內容還是目的都必須符合人的需求,這是法律價值概念存在的基本。(2)法律的價值表明了法律對人所擁有的正面意義。法律的價值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代表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3)法律的價值既包括對實然法的認識,還包括對應然法的追求。法律的價值研究不能局限于現行的實然法,還必須追求更符合人類需求的法律[1]。
二、法律價值的分類
根據法律的價值目的來分,法律的基本價值可分為自由、秩序及正義,除此之外還包括安全、效率和平等其他次要價值。
1、自由
法律是自由的保障,法律必須體現自由、保障自由,同時自由又是評價法律進步與否的標準,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沒有自由,法律只是限制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無法真正體現它在提升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上的偉大意義。只有法律與自由完美的結合,才能使國家、法律和個人之間達到完滿的統(tǒng)一。自由是人們的向往,也是人的本性,因而自由可以作為評價一國的法律是否為“真正的法律”的標準,法律只有在自由的無意識的自然規(guī)律轉變成有意識的國家法律時才成為真正的法律。
自由在法律價值中的地位不僅是評價法律進步與否的標準,還是體現人性最深刻的追求。人類活動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滿足自由的需求,實現自由的欲望。因而法律必須確認、尊重、維護人們自由的權利。沒有自由,法律就只是限制人們的一種強制性規(guī)范,而無法真正體現法律的真正意義。
2、正義
在倫理學中,正義通常指人們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所應當做的事,也指一種道德評價,即公正。"正義"一詞,在中國最早見于《荀子》:"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正義觀念萌于原始人的平等觀,形成于私有財產出現后的社會。而在法律上則將正義解釋為合法性和法治。
正義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中,沒有這種關系存在,就不會產生正義的問題。正義體現為平等、公正等具體形態(tài)。公正不僅是人們的一種社會理想,還表現在使這種理想與現實社會條件的結合。正義是法的基本標準,是法的評價體系,同時極大地推動著法律的進化。正義形成了法律精神上進化的觀念源頭,促進了法律地位的提高,推動了法律內部結構的完善,也提高了法律的實效。法律的執(zhí)行不僅要有利于秩序的維持,更重要的是要實現社會正義。正義不僅必須實現,而且應當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3、秩序
法學上所講的秩序,主要是指社會秩序,它表明的是通過法律機構、法律規(guī)范、法律權威所形成的一種法律狀態(tài)。由于社會是由不同的,性格迥異,文化層次高低不同的人組成,而要想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就必須確立基本的秩序形式。法律是為一定的秩序服務的,問題是法律為誰的秩序,怎樣的秩序服務。秩序之所以成為法律價值之一,主要是因為要確保統(tǒng)治階級的建立需要有序的秩序,其次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期望著行為安全,行為與社會的協(xié)調需要秩序保障。秩序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相互作用的正常結構、過程或變化模式,是人們相互作用的狀態(tài)和結果,這就要求通過法律確立慣常的行為規(guī)則,即秩序。失去了秩序的保障,所有的價值都會因為缺乏必要的保障而面臨現實的威脅而最后喪失其意義。雖然秩序是法律的基本價值,但是秩序一定要以符合人性,符合常理為目的,所以秩序還應當受到自由和正義的限制[2]。
三、法律的價值沖突及其解決
因法律有眾多價值追求,在實踐中各種價值追求之間又會經常會發(fā)生沖突和矛盾,所以怎樣才能更好的解決這種沖突是我們經常面臨的問題。
在法學上,為了平衡和解決法律的價值沖突,有如下三個原則:
第一,價值位階原則,該原則是指在不同位階的法律的價值發(fā)生沖突時,在先的價值優(yōu)于在后的價值。通常情況下,自由代表了人的最本質的人性需要,它位于法律的價值的頂端;正義是自由的價值的外化,它是自由之下制約其他法律價值的標準;秩序則表現為實現自由、正義的社會狀態(tài),必須接受自由、正義標準的約束。因而,在以上價值之間發(fā)生沖突時,可以按照位階順序來予以確定何者應優(yōu)先適用。
第二,個案平衡原則,該原則指在處于同一位階上的法律的價值之間發(fā)生沖突時,要綜合考慮主體之間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個案的解決能夠適當兼顧雙方的利益。價值位階原則的要求是,處于高階的價值與低階價值發(fā)生沖突時,優(yōu)先保護高的價值,而個案平衡原則的要求是:同等高低的價值沖突時,須同時兼顧所有各方。
第三,比例原則,該原則指“為保護某種較為優(yōu)越的法律價值須侵及一種法益時,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為實現某種價值,必然會以其他價值的損害為代價,但我們應當使被損害的價值減低到最小限度。
【參考文獻】
[1] 強昌文;《論當代中國社會法律的價值基礎》[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2] 李其瑞 ,何為;《法律價值概念探幽》[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9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