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芳
【摘 要】明清時期,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末期,自然也是封建社會制度的集大成者,雖仍是封建社會,但明清時期所進行的“一條鞭法”及“攤丁入畝”賦役改革也表明了統(tǒng)治階級想要輕賦役、緩解階級矛盾所做出的努力。由于現實和技術上的因素,兩場改革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使得封建社會終將成為過去,但其歷史意義不容忽略。
【關鍵詞】一條鞭法;攤丁入畝;賦役改革
[Abstrac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late feudal society in China, is also a master of the feudal social system, although still is a feudal society, bu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e lash method" and "stand diced into mu" service reform also shows that the ruling class want light is reached, the efforts to ease class contradictions.
[Key words] one lash method; stand diced into mu; service reform
清王朝建立初期,為了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經濟,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自身建立的新政權,果斷的拋棄了自己原本在關外的賦役制度,沿襲了明朝的“一條鞭法”,但由于“一條鞭法”中,地有地稅,丁有丁銀,造成無地少地農民無法按丁納銀,使得全國總人數停滯不上,甚至出現“有可耕之田,而無耕田之農”的狀況,迫使統(tǒng)治者開始進行賦役制度改革。
1 賦役改革的社會背景
1.1 一條鞭法的實施背景
明朝中期,各種社會矛盾突出,為“一條鞭法”的出現奠定了社會基礎。第一,地主勾結官府,土地兼并嚴重;地主強占農民土地,逃避賦稅,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的登記稅田總額為850.7萬多頃,過了一百多年的弘治十五年,這個數字就變成了422.8萬多頃,這些流失了的數字多半被地主及地方官員中飽私囊了。第二,國家財政危機的出現;上報的稅田數額的減少,一方面使得國家財政收入的減少,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兼并,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而破產,但依附于土地的賦稅并未轉移,出現大量的人口流動。除了財政收入減少,由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愈加腐朽,皇族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加上虛設官位,官員俸祿支出大幅增加,使得明朝財政連年虧空。
1.2 攤丁入畝的實施背景
在清政權建立伊始,戰(zhàn)亂仍然在繼續(xù),大量百姓死傷流亡,1623年(明末天啟三年),全國總計人口5165萬余人,而1651年(清初順治八年),全國總計人口1063萬余人,登記耕地也從700多萬頃變成了200多萬頃。另外,國內大小暴動起義眾多,統(tǒng)治者為了招撫流亡百姓,恢復并發(fā)展經濟,國家山河破碎,經濟逐漸凋敝,但清政府統(tǒng)治者在關外的賦稅制度根本不能適應關內的民情,但前朝的戶部稅役記錄大多在戰(zhàn)爭中銷毀,只有僅存下的《萬歷條鞭冊》,并以此為依據實行“一條鞭法”進行賦役的征發(fā),但實施之后,逐漸出現“一邑之中,有田者十一,無田者十九”,造成大量人口流動,丁銀征收困難,財政受損,使得清王朝不得不開始進行賦役制度改革。
2 賦役改革的內容與目的
2.1 一條鞭法的內容與目的
在《明史》中有記載,即“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工,丁糧畢輸與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繳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故謂之一條鞭?!边@記錄了“一條鞭法”的最原始的設想,但在實際的實施操作中,由于年份、地域的不同,其實施程度有較大的差別,但在原則上大體相同。可將上述“一條鞭法”總結出下面四點特征:第一,將賦役的分散多次征收改為合并一次征收。第二,里甲由十年輪換一次更改為每年編派一役。第三,賦役的征收解運的事宜原本由人民自理改變?yōu)檎k理,使各家各戶直接將賦役交給官府,由官府統(tǒng)一來進行押解運送。第四,賦役的各項都用銀兩來折納,在明初時期田賦一般還是征收實物,隨著“折色銀”的廣泛使用,“一條鞭法”開始規(guī)定,不論賦役,統(tǒng)統(tǒng)以銀征收。其中,將民收民送改為官收官解和賦役均以銀征收意義重大,避免了在稅收征收的環(huán)節(jié)中有司再進行剝削和勒索,統(tǒng)一了賦役的征收方式。在此之前,賦役制度實行累進式,按丁糧的多少分為不同的等級進行征收,但此制度影響到了權貴的利益,致使他們隱瞞土地,通過“隱田”的方式轉移到農民身上,使得大量農民流離失所,政府損失大量賦役。政府希望通過“一條鞭法”的制度改革,使農民和權貴的負擔都再各自可以接受的范圍,從而讓國家財政收入穩(wěn)定。
2.2 攤丁入畝的內容
攤丁入畝,又常被稱作地丁合一,究其根源,其來源于明代,在明代時已有雛形,但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得到普遍實施,其大致內容如下:第一,將丁銀攤入田賦征收,廢除“人頭稅”,徹底地廢除了從西漢以來征收的人頭稅。第二,放松了政府對戶籍的控制,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無地少地農民擺脫了丁役的負擔。在具體的實施中,清政府也是循序漸進,分為兩步實行的,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時規(guī)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即以康熙五十年時的人丁數和丁銀為基準,以后再增加的人丁,不再多征收丁銀,促使國內人口增加,緩和社會矛盾。在固定丁銀之后緊接著在雍正元年,正式在全國推行“攤丁入畝”政策,將各省的丁銀原額分攤到各個州、縣內的土地之上,地稅中的每一兩平均分攤若干丁銀不等,即為“地丁制”,于是清政府開始進行地丁合一,即農民向政府上繳的稅都是以地畝為準,不過其中實際包含了人丁的因素,也叫做“地丁銀”,可以見得,“盛世滋丁,永不加賦”是實行“攤丁入畝”的基礎。
3 賦役改革的作用與不足
3.1 一條鞭法的作用與不足
3.1.1一條鞭法的作用 “一條鞭法”的實施,給明朝的賦役改革帶來了不少的正面影響,成效顯著。第一,簡化了征收稅制,方便征管。降低了政府的征稅成本,也降低了農民的納稅成本,農民只用上繳自身應納的稅用,由政府統(tǒng)一來進行押解運送。第二,平衡了農民與權貴的賦役負擔。在明朝中期時,由于土地兼并的存在,加重了貧苦農民的賦役負擔,將土地的多少作為計稅的依據后,改變了無地少地農民負擔大量賦稅,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權貴賦稅極輕的現象。第三,促進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除了少數賦役外,大量的賦稅都以白銀征收,白銀入庫后便于存放與管理,擴大了白銀的使用和流通的范圍,促進國內商品經濟發(fā)展與資本主義萌芽。
3.1.2一條鞭法的不足 “一條鞭法”一方面確實彌補了政府財政收入的,延緩了明朝的衰滅,但仍然有一些不足。第一,并未消除雜役?!耙粭l鞭法”被破壞突出表現為額外增派,雖然簡化了征稅程序,但百姓并不知道自己交了哪些稅,地方官能夠從中斂財。第二,滋生出“火耗”問題。由于賦役均以銀兩的形式上繳,將散碎銀兩融化重鑄成銀錠時的損耗,所以官員在收取稅費時同時收取了高于平常值的火耗費用,也是斂財的方式之一。第三,社會風氣由儉入奢。在“一條鞭法”實施之前,地主權貴為躲避稅役,財不外露,實施之后,丈量土地,財產無法隱藏,奢靡之風盛行。
3.2 攤丁入畝的作用與不足
3.2.1攤丁入畝的作用 作為明代“一條鞭法”的改良,“攤丁入畝”也產生了不少的積極作用,影響深遠。第一,調動人民生產積極性。通過“攤丁入畝”的賦役制度,大大地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生產的發(fā)展。第二,為資本主義萌芽做準備。“攤丁入畝”后,政府基本放棄了對無地農民的控制,農民逐漸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人身自由,大量的自由勞動力為資本主義的萌芽做好了鋪墊。
3.2.2攤丁入畝的不足 在仍然是自然經濟和農業(yè)經濟占主導的清朝,土地才是最重要的財產,但是,對于國內的工商業(yè),由于工商之人沒有土地,所以不用充丁徭雜役,免納丁銀,增加了經營上的優(yōu)越性,使得不少農民棄本逐末,荒廢農業(yè)。
4 總結
“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兩次賦役改革都是中國封建社會大后期的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是我國古代賦役制度成熟的一大標志,在歷史上是有重大的進步作用的,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始終都會有些缺憾,作為學生,我們一定要辯證的去看。
參考文獻:
[1] 李順明.“攤丁入畝”對當前我國財稅改革的啟示[A].財政史研究
(第九輯)[C].2017:9.
[2] 朱冠文.淺析一條鞭法[J].現代經濟信息,2015,(12):55-56.
[3] 陳永成.古代賦役改革比較與借鑒——以明代“一條鞭法”與清代
“攤丁入畝”為例[J].地方財政研究,2014,(09):68-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