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瑛
摘 要:在現代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針對實際教學情況,積極的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調整,探索找到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保證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課程的質量,真正的滿足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一系列的要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為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教學方法應該是靈活的。在課堂教學之前,老師可以進行大致的規(guī)劃,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則必須要以實際情況作為唯一標準。
關鍵詞:小學教育;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探索思考
這現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有意識的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思想的限制,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質量,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提升和發(fā)展自己。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為,教師必須要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和改進,一切以實際教學情況作為基礎,以提升學生的能力作為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夠科學地運用教學方法。
一、回歸生活法
品德教學通過對學生生活的引導,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fā)展與完善奠定基礎,從而實現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的最終目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課程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學會生活。還要引導學生把這些道德認識、道德觀念,放到真實的日常生活中去踐行,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得到真實感受,從而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好男孩好女孩》一課,我結合了發(fā)生在身邊的真實事件,錄制視頻還原當時情景,組織學生討論。在師生對話中還原生活,讓孩子敞開心扉。
案例片段:【出示視頻1:小明在圖書館和同學大聲的聊天并且手舞足蹈?!恳龑W生說說小明的行為不當之處。接著追問:那么,在生活中,男孩子身上還有哪些行為讓你覺得不那么妥當?生:有的男生吧,下課愛打鬧,而且經常大喊大叫。師:哎?有這樣習慣的男生可要注意了。教學樓是安靜的地方。生:老師,個別男生偶爾會說臟話。師:不文明的行為,我們可不提倡。生:有的男生上課老愛插嘴。師:我覺得傾聽也是一種美德。生:我們男生有的時候脾氣急,會沖女生嚷嚷。師:人貴自知,你能發(fā)現自身的不足,非常了不起。在這一部分,結合了發(fā)生在身邊的真實事件,錄制視頻還原當時情景,組織學生討論。在師生互動、生生對話中獲得了相關的信息和體驗,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在教起始年級時,我打印了一張表格,每天利用談話課時間請孩子們把自己發(fā)現的能帶給大家快樂的事講給全班同學聽,凡是和大家分享快樂的同學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覺得快樂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們的名字后面打上紅五星。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樂在其中。有幾次沒有分享快樂,他們就追著我問:“今天什么時候分享快樂?”、“今天還沒分享快樂呢?”
二、民主討論法
民主討論法是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圍繞本課的主題進行討論,從而完成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在設計、引導討論時,要掌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層次性原則;要注意引導學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則事理不明;要充分發(fā)揮教學民主,讓學生各抒己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民主中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學《我愛我的家》一課時,在學生認識家庭成員后,我就組織學生圍繞重點議題“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就一定幸福嗎?”進行探究辯論,最終達成共識:家庭幸福不幸福不在經濟條件如何,關鍵要看各成員是否為家庭努力奮斗,是否相互關心互相體貼,相處得是否融洽。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
三、情景設計法
在品德課堂上,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真實的思想和生活體驗帶進課堂,把他們對道德的個性化理解與踐行帶入課堂。這就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表達自己生命故事、感受同伴故事的時間和情境,讓他們在表演、表達、聆聽中互相熏陶感染,彼此啟發(fā)激勵,拓展道德視野,獲得人生體驗和生活智慧。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和施教內容的要求,配合說理而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以情入理,情理交融,從而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
四、抓住細節(jié),讓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
小學品德課的教學是以學生的基本生活經驗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中離不開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只有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才能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也只有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才能擴大學生的生活體驗。然而,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又有著明顯的年齡特征。一般來說,低年級是兒童想象活動的敏感期,他們的觀察總會伴隨著豐富的想象,容易脫離現實生活;中、高年級學生逐步進入觀察活動的敏感期,他們會越來越多的觀察到細節(jié)和變化,因此小學品德課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
總而言之,小學思想品德課擔負著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任務,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林麗娟.“體驗式”教學法用于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的意義探討[J].赤子(上中旬),2016(3).
[2]吳月.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之我見[J].中國校外教育,2013(35).
[3]韓中琴.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