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勇
摘 要: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一直都是一個重難點,而所謂文本解讀,指的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積極地去感知、理解、評價,然后去創(chuàng)獲文本的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解讀的主體主要是老師與學生在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對話,然后以此完成教學體驗與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接下來我將會討論一些現(xiàn)如今老師普遍存在的對文本解讀的問題,然后提出解決方案與解決對策。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本解讀;誤區(qū);解決對策
語文課堂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進行文本閱讀,文本閱度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可以說,它沒有時效性,處于動態(tài)生成中。可是,在現(xiàn)實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師生很少站在理論的高度去審視自己正在進行的活動,即使他們正在進行的任務就是文本解讀。所以,當前初中語文文本解讀中存在的問題就被忽略了。
一、關于文本解讀問題的提出
早在很多年前就有相關規(guī)定: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币虼撕茱@然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就顯得特別重要,如果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很透徹、很深入的話,就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的閱讀導向性,而且除此之外還可以給學生樹立一個優(yōu)秀的品行發(fā)展問題。而相反,如果老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不夠的話,就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到學生們的文本閱讀能力,而教書育人也就更是不可能的了。事實上有著大量事例可以證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確實會存在一些誤區(qū),但是總的來說這些教學失誤主要是“越位”和“失位”。
(一)教學工作中的“越位”指的是老師在解讀文本的時候,有一點超綱了,而“越位”的表現(xiàn)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解讀文本的時候有一點泛政治化、泛概念化傾向。但是又由于自身知識的原因,使得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越來越古板化。就比如當看到《我的叔叔于勒》的時候就會想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而如果看到《項鏈》,就會想到資本主義社會婦女的愛慕虛榮;提到周樸園,就是自私、冷酷;提到王熙鳳,就是狠毒、刁滑、工于心計……而這一切都會阻礙我們對文本的閱讀。
第二種情況,文本解讀太過于標準化了。事實上很多時候老師們可能會做出越俎代庖的事情,而往往就會忽略掉學生才是閱讀的主體。這種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是老師害怕自己的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文本的意思,于是就全程包辦,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知告訴學生,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的思維具有極大的局限性,沒有發(fā)展空間。
(二)在教學過程中的“失位”指的是老師在上課時解讀文本不到位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淺閱讀”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普遍了,同時伴隨而生的還有“個性化閱讀”“多元化解讀”等時髦的閱讀方式。其中已經(jīng)有不少閱讀方式在各個領域得到了發(fā)展,其中就有不少閱讀方式被使用在日常教學上,但是在之后由于害怕“越位”問題的發(fā)生于是就不敢再外加一些東西,因此就導致了作家的生平事跡和寫作背景、作者寫作的實際立意和感情世界都被忽略了,這也就使得讀者不能和作者進行心靈上的聯(lián)系交流,而且這還導致了教書育人的效果大大降低。
二、語文教學中如何削解教學文本的措施與方法
事實上想要消解誤區(qū)就必須要把握好“度”,而怎么把握好這個“度”,來更好地指導學生呢?這就需要“三讀”的幫助,而所謂“三讀”是以不同的角度走進文本,這樣就可以給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更能深層次的把握好文本。
(一)老師閱讀之前先不要看任何的參考書或者與參考書有關的學習資料。因為看過這些資料之后會影響老師后續(xù)的閱讀感受,老師的閱讀感悟會受到這些資料的影響,從而不能得出自己的感悟,因此老師在閱讀之前一定不要看參考書或者學習資料。除此之外,老師在閱讀的時候還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去閱讀文本,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對話,從而來以此感受文本的感情世界。
比如:捧起《一碗陽春面》,就可以感受到母子三人逆境里互助、團結、堅強的精神和老板夫婦無聲的愛心;漫步在《荷塘月色》,于月色下的荷塘邊品味淡淡的喜悅與哀愁;走近《老王》,去向那善良淳樸而又平凡的小人物致敬。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自助地了解文本,可以不受到參考書或者學習資料的影響下得出自己的結論。
(二)回歸老師角色。把文本看做一次教學材料,以老師的角度來看待這次的文本,再此基礎上一點點地分析教學材料,一點點地品味文本。以此再結合老師的教學經(jīng)驗,用科學的方式制定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最后達到既可以教書育人的目的,也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三)以學生的角度看文本。有一句話說的好,那就是: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事實上,孩子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大人看到的世界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當我們在做教學過程的時候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教學過程,畢竟學生才是我們文本解讀的最終主體。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學習習慣、心理認知等等的元素,來以此制定學生們的閱讀計劃與教學計劃,并且以此來幫助學生解決在閱讀中所遇到的難題與障礙,做到高效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總而言之,文本的閱讀還是離不開深入地了解文本這一步,因為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深入地了解文本是基本功,這個是每個老師都要好好磨練的。無論哪一個學科的老師,無論有什么教學特色,基本功是要練扎實的,只有當老師的基本功足夠扎實了,老師才能更好地給孩子們進行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
參考文獻:
[1]宋志誠.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師生文本解讀差異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邱園園.語文教材文本解讀策略的歷史演進[D].魯東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