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摘 要:隨著教育科學化的逐步發(fā)展,有效學習獲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人們關注更多的是教師指導、學習內容、學習資源、學習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對學生有效學習的影響,對學生內部因素的關注較少。而要想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有效學習,就必須使學生知道怎樣學,即學習意識、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和學習樂趣的形成,使學生走上自我發(fā)展之路。
關鍵詞:學習意識;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樂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10B-0117-02
隨著教育科學化的逐步發(fā)展,有效性就變成了衡量教育教學的一把標尺。但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存在著兩種值得我們關注的現(xiàn)象:第一,對有效教學的研究要比有效學習的研究更豐富;第二,在為數(shù)不多的有效學習的研究中,雖然對有效學習的表述不盡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強調了有效的教師指導、科學的學習內容、恰當?shù)膶W習策略、豐富的學習資源、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對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性,而對學生自我的、內在的真正需要關注的方面卻研究較少。筆者認為,有效教學是為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有效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正如懷特海所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fā)展之路”。因此,我們要使學生知道怎樣學,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有效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適應終身學習的時代潮流,走上自我發(fā)展之路。
一、 應該學:學習意識
當我們在強調教師應該仔細研讀教學目標并努力使之得到落實時,卻很少有人關注學生是否能夠懂得學習目標以及學習的價值所在,是否認為學習價值就是考高分、上重點,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體面又賺錢的好工作等,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學習價值貌似大家都懂,但并不足以使得學生為之而努力和奮斗,不是因為這些說法不對,而是學生不懂,更準確地說,是因為這些說法都太遙遠,他們并沒有感受到所學知識和他們正在經(jīng)歷的生活有何關系。對學習的價值缺乏堅定的認可,自然就不會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意識。
我們常說,意識決定行動。只有學生發(fā)自內心去認可學習的價值,才會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做出努力學習的實際行動。但是,學習意識的形成并不能通過命令的方式來達成,正如我們可以把馬引到水邊,卻不能迫使它喝水,可以把囚犯監(jiān)禁在監(jiān)獄,卻不代表能使他悔過一樣,我們可以把學生關在教室,卻不能強迫他學習。即使他在家長的強迫、老師的監(jiān)督和要求等外力下表現(xiàn)出了屈服和妥協(xié),也可能只是暫時的,心不甘情不愿且事倍功半的。
正如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這本書中說過“這種控制可能立刻見效,但卻使受控制者后來的行動失去平衡”,出現(xiàn)童年為升學戰(zhàn)斗、升學后又回到童年的現(xiàn)象。那學習意識到底如何才能建立起來呢?筆者認為,學習意識雖然屬于學生的內在心理,但是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引導。
首先,榜樣的作用。教師和家長要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使“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這種思想在學生的心底扎根。其次,責任心的建立。學生擁有強烈的責任心會促使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的未來負責。這一點可以利用學生都希望別人把自己當作一個大人這種心理來達到。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對于學習內容價值的認同。教師要對課程進行二次開發(f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要素,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價值。
二、喜歡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指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活動所產(chǎn)生的傾向性的態(tài)度與情緒。興趣能夠激發(fā)一個人的內在動力,相比夸贊、獎勵等外在動力,這種動力能夠表現(xiàn)出更大的持久性,帶給學生更積極的情感體驗。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充分肯定了興趣對于學生學習和生活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如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提及知識教育時,也說到“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和科學的興趣”,我們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興趣這種內在動機的驅使下,自發(fā)、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從而實現(xiàn)有效學習。
人們常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雖然有所偏頗,但也不是全無道理,教師常常會抱怨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但是學生學習沒有興趣到底是教師的責任,還是學生的問題?恐怕值得我們深思。筆者認為,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強烈,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既與其自身的個性特征、學習意識有關,也與學習內容的性質有關,更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所在,同時也要對教學內容加以加工,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加以實施。
首先,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指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時所產(chǎn)生的特別注意的情緒,是產(chǎn)生求知欲的前提,能夠促使學生去進行主動的思考和探究。其次,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和價值的教育。學生如果在內心深處認識到學習對自己現(xiàn)在或未來的生存與發(fā)展是有價值的,就會自動地運用一些使任務變得更有趣的調節(jié)策略,逐漸形成學習興趣。最后,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fā)式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具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怎樣學:學習方法
學習的境界分為三層:第一層為苦學,處于這一境界的人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做出學習這一動作完全處于被迫,可能是為了別人的夸贊,抑或是為了考取功名等,是一種沒有興趣所驅動、方法所引導的學習;第二層為好學,是一種在內在動機的驅動下所產(chǎn)生的主動學習;第三層為會學,是在掌握學習規(guī)律和方法之后進行的學習,此時學生已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學生僅僅有學習的意識和興趣還不足以使他高效的學習,必須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這種恰當?shù)膶W習方法能夠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從而在高效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自我認同和對學習的興趣,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學習方法便是學生學習的“器”,直接關系到學習效率的高低。因此,我們要深入地了解、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規(guī)律性, 然后加以適當?shù)闹笇В?把學生從沉悶、枯燥、反復的基礎練習和實踐操作中解放出來, 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學習的奴隸”。第一,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在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即課前預習、課上聽講、課后復習等給予相對應的指導;第二,以身作則,向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教師的學習方法內化;第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意識,使學生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
四、主動學:學習樂趣
英國紳士教育的倡導者洛克說過“兒童應學的事情決不應該變成兒童的一種負擔,也不應該當作一種任務去強加在他們身上”“我們教導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事業(yè)都變成一種游戲似的”。我們都見過兒童在游戲時表現(xiàn)出來的開心與快樂,也見過他們在面對學習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苦惱甚至厭惡。對學生而言,游戲與學習到底有何不同,是什么導致了他們面對這兩種活動時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呢?
無論是游戲還是學習,因孩子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動心理,兒童本都是喜歡的,只是學習這一活動被外在的太多東西給約束了,嚴格的時間、固定的任務、標準化的考試等都使學習變成了一件和游戲完全不同的活動。我們每個人都不愿意被強迫或被命令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是具有獨立思想的自然人,但我們憑什么就認為學生應該嚴格按照我們所要求的來做呢?
正如盧梭所說的“兒童也愛表示自己是自由的……希望人家知道他們是絕對獨立的,在這個方面他們和有自尊的成人沒有分別”。要想真正讓學生高效地學習,必須使學習這一活動變成一種樂趣,一種不需要別人的監(jiān)督或命令就愿意主動參與的快樂之事,讓學生在學習中仍然保持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時,“學習任何應學的事項也是同樣可以當作游戲以后消遣的”。
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的結合又能更好地使學習變成學生的樂趣。因此我們要將學習變成一種學生認為應該學、喜歡學又知道怎樣學的活動。 雖然要想真正做到這些,會有很大難度,但是我們不應該因此而放棄,我相信這種快樂的教育是應該而且肯定會存在的。
參考文獻:
[1]明慶華,谷木榮.有效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出發(fā)點與歸屬[J].中國教育學刊,2015,(3).
[2]涂陽軍. 論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對西方近二十年來學習興趣研究的反思[J].江蘇高教,2013,(1).
[3]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4]王健,郭本禹.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探索,2009,(3).
[5]趙蘭蘭,汪玲.學習興趣研究綜述[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