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凱迪
在我國古代,古人也有類似現(xiàn)代的“身份證”,出門時以證明自己的身份。
“照片”靠畫
根據(jù)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最早的身份證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并在全國推行各類變法。其中,第一次變法的重要內容就是編錄戶籍的改變。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什伍連坐,鼓勵告奸,無戶籍憑證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其中所指的戶籍憑證就是“照身貼”。
此時的“照身貼”包含持證人姓名、職業(yè)、照片和公章4項內容,與當下的身份證極為類似。但由于當時沒有攝影技術,持證人的照片通常由畫師畫下,因此時常出現(xiàn)畫像與本人存在出入的事情。
配套魚符作防偽
到了隋唐時期,身份證既沒有畫像也沒有出生籍貫等信息,通常情況下僅記錄著持有人的“姓名”、“官職”兩項信息。因此,中國古代的“身份證”,與其說是身份證,倒不如說是官員證更具體形象。而那些沒有地位權勢的平民百姓們,則沒有任何身份證件,古代“身份證”,只是有身份的人才能擁有的物件。
古代“身份證”雖然多為官員證,但其形式卻豐富多樣,其中數(shù)魚符最為典型和普及。
為了避免他人冒用,魚符在制作時也設置了特有的防偽標記——魚袋。魚袋顧名思義則為裝魚符的袋子,不同等級的魚符配有不同的魚袋,每當皇帝召見時,不僅需持符覲見,還得帶上相應的魚袋,兩樣缺一不可。而到了宋代,有些官員甚至舍棄魚符只用魚袋來表明身份。
除此以外,魚符在制作時還根據(jù)不同的等級,采用不同的制作材料。因此,可根據(jù)魚符材質的不同,直接判斷核實持證人的信息。唐朝時期,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持黃金魚符;五品以上官員持白銀魚符;六品以下官員則用銅料魚符。魚袋也據(jù)此配用相應的金、銀裝飾。但唐中宗景龍年間則改為:著紫衣者配金飾,著紅衣者配銀飾。此時的魚符也不再是單純的官員證件,也從一定層面上作為身份證件使用,故官員卸任后仍可一直使用。
僧侶、學子有身份證明
在長期處于農耕文明之中的古代中國,尋常百姓通常都安居一地,鮮少出門走動。但古代百姓中還有許多流動群體,如趕考學子或僧侶等。
在僧侶們四處傳播佛法的過程中,有不少情況下需要用到身份證明文件,而度牒就是政府機構發(fā)給公度僧尼以證明其合法身份的憑證,在唐代也稱為祠部牒。度牒通常詳載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名以及官署關系者的連署等信息。若僧尼持有度牒,不僅有了身份證明文件,還相當于得到了官府的保障,可免除地稅徭役。對于沒有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道,則稱為私度。私度一旦經由官府發(fā)現(xiàn),不但會給予處罰,還將勒令還俗。
而對于前往京城趕考的學子或外出經商的商賈,則須持有“路引”才可放行。明朝年間立法規(guī)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shù)卣块T發(fā)給一種類似當下的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該公文被稱為“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被依律治罪的。當時的“路引”不僅是人員離鄉(xiāng)證明,也是人員信息證明。
區(qū)別于隋唐的符器,明清時期的人們,開始使用輕便易攜帶的牙牌和腰牌來作為身份證件。牙牌和腰牌不僅有姓名、年齡、單位、職業(yè)、官銜等信息,還會特別注明用途。為了防止他人盜用,位高權重者的腰牌上還會記錄其面部特征,相當于現(xiàn)代身份證上的本人照片,有效避免冒用腰牌的事件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