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王煥明
聊城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精神科,山東聊城 252000
精神分裂癥為一種致殘率高、反復發(fā)作的精神疾病,臨床較為常見,對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質(zhì)量均產(chǎn)生嚴重影響。為提升患者康復效果,精神康復干預(PRI)與事件相關腦電位(ERP)逐步應用于臨床,二者為近年來常用于精神分裂癥康復測評中的干預措施、診療新技術[1]。為明確PRI、ERP聯(lián)合應用于臨床取得的效果,該院針對性選取75例患者資料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5例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將行常規(guī)治療者作為對照組(35例),聯(lián)合PRI與ERP者作為研究組(4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0:15,年齡33~61歲,平均(45.31±3.27)歲;病程 3~12 年,平均(7.41±2.56)年。 研究組男女比例23:17,年齡34~62歲,平均 (45.58±3.32)歲;病程 4~13 年,平均(7.63±2.54)年。 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指導其口服中、低劑量抗精神病藥物行維持治療;研究組于對照組基礎上加以PRI家庭治療與精神護理,具體為:①由1名主治醫(yī)師與2名護士組成康復干預小組,對患者病情、家庭情況、經(jīng)濟水平、文化程度等予以掌握;②與患者家屬積極交流,讓其介紹患者近期癥狀表現(xiàn)與病癥變化,并注意患者對家屬的一系列情感反應,對家庭成員間情感表達的方式進行了解;③通過對患者及其家屬相關信息的了解,制定出個性化治療、護理方案:①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精神疾病相關知識,包括成因、治療方式、注意事項與自我護理方法等內(nèi)容,提高其知識知曉率,增強家屬護理能力;②指導患者行為規(guī)范,鼓勵安慰患者,提升其獨立生活及工作能力,樹立康復自信心;③加強與家屬交流,叮囑其多與患者交流,可讓其參與簡單家庭、社會活動,減輕依賴性,促進適應能力增強。兩組均于治療干預3個月后進行ERP檢測:在前額正中央接地,于雙乳突處置放參考電極,利用Oddball法予以聲刺激,80 dB,分析時間為700 ms。
觀察治療依從性量表(MARS)、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評分,前者采取10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依從性越好;后者共10個項目,每項0~2分,0分表示無異常,2分表示嚴重功能缺陷[2-3]。比較家屬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分,應用1~5級評分法,得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對比ERP檢測指標,包括靶潛伏期及波幅。
數(shù)據(jù)均以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正態(tài)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正態(tài)計量數(shù)據(jù)的組間、組內(nèi)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干預治療后MARS增分值(0.52±0.18)分,SDSS 減分值(6.61±2.89)分,與對照組(0.31±0.09)分、(4.23±2.07)分相比均較高(P<0.05)。
研究組SCL-90減分值各項分別為:抑郁(0.78±0.31)分、敵對(0.46±0.16)分、焦慮(0.48±0.16)分、精神病性(0.48±0.17)分;對照組分別為(0.58±0.03)分、(0.32±0.12)分、(0.32±0.10)分、(0.37±0.12)分;研究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研究組與對照組干預治療后ERP靶潛伏期及波幅主要指標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ERP檢測指標(±s)
表1 比較ERP檢測指標(±s)
組別 靶潛伏期(ms)N2 P3波幅(μV)P2 P3對照組(n=35)研究組(n=40)221.09±25.31 225.03±27.67 301.24±29.36 304.31±25.99 6.92±3.68 7.08±3.12 8.31±5.19 7.94±3.96
目前,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臨床多采用抗精神病藥物進行控制干預,但患者易出現(xiàn)情感淡漠、思維貧乏等陰性癥狀,致使日常生活能力、社會適應性降低[4]。因此,在生物醫(yī)學手段控制癥狀之后,需行精神康復干預,促進其病殘率降低,社會功能提升。
有研究指出[5],PRI作為一種立足于家庭治療、精神護理的一種有效精神康復干預手段,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有助于患者癥狀改善,家屬心理狀態(tài)提升。由于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復發(fā)率較高疾病,而導致其復發(fā)重要因素包括服藥依從性差,因而,在出院后仍需對其進行康復干預。PRI將藥物、社會、護理、心理4方面相結合,屬于一種綜合干預措施,其較好的利用家庭對患者的影響,叮囑家屬督促患者服藥,從而有助于患者癥狀改善[6]。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治療后MARS增分值(0.52±0.18)分,SDSS 減分值(6.61±2.89)分,與對照組相比均較高;提示PRI干預后患者社會功能改善,治療依從性增加。該次研究結果中,研究組SCL-90減分值各項分別為:抑郁(0.78±0.31)分、敵對(0.46±0.16)分、焦慮(0.48±0.16)分、精神病性(0.48±0.17)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PRI的應用對于患者家屬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具一定效果。PRI可改善患者家屬心理狀態(tài)的原因可能為:①通過PRI的實行,患者及家屬對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增加,有助于患者治療依從性增加,從而促進患者癥狀改善,其心理功能亦得到改善,進而可使家屬與患者內(nèi)部關系調(diào)整,利于家庭和諧[7]。②PRI的應用,護理人員需定期上門隨訪,患者同外界接觸的機會增加,從而有助于患者感受自身價值,促進社會功能提升,癥狀改善,進而可穩(wěn)定患者情緒,家屬負面心理狀態(tài)亦得到緩解。ERP屬于一種具長潛伏期的腦誘發(fā)電位,受試者對某個個體產(chǎn)生注意,然后對其認知加工引起的電位變化,屬于認知功能損害評價的一個客觀電生理指標[8]。該次研究中,研究組與對照組干預治療后ERP靶潛伏期及波幅主要指標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精神分裂癥出現(xiàn)的認知功能損害屬于一個相對獨立或穩(wěn)定的狀態(tài),對于其損傷機制仍需進一步分析。研究受多種因素影響,未對患者預后作詳盡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中運用PRI與ERP診療新技術具有良好應用效果,可推廣。
[1]徐良雄,孫曉璐,熊昌娥,等.康復干預項目措施對100例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1):1-4.
[2]潘巧淑.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和生命質(zhì)量的影響[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9):1233-1235.
[3]劉麗芳,吳霜,劉玲,等.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與家庭負擔的相關性及社區(qū)康復干預效果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5,28(1):20-22.
[4]朱麗萍,湯娟萍,林勇,等.精神康復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8):43-45,57.
[5]李湘蘭,史堯勝,徐銀兒,等.綜合康復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效果分析[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5,27(2):211-212,276.
[6]劉萍,謝立萍,郭杰,等.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過程中事件相關腦電位N400隨訪[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2(3):15-19.
[7]王艷紅,杜愛英.5E康復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理能力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護理,2016,2(11):74-76.
[8]楊建章,王明智,王春芳.精神分裂癥干預前后事件相關電位(P300)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2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