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100088)
聆聽提升研究能力 反思探索體育真義
——參加第十三屆全國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有感
于素梅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100088)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于2017年9月1-3日已成功舉辦?;蛟S科報會的很多方面的事務性工作逐漸被淡忘,但科報會中的大中小學教師不失時機地學習,會場上下的學術交流場景依然印象深刻,啟示頗豐。參與本屆科報會,不僅通過聆聽和觀摩學習能夠提升研究的能力,而且還通過反思引發(fā)了對體育真義的重新審視。
在以“健康中國·學校體育的使命與發(fā)展”為主題的科報會上,我們不僅聆聽了獲獎者對其研究成果的陳述,學習其豐富的研究內容和經驗,更能聆聽到開幕式上作主題報告的領導、專家對研究方向的引領。同時,通過聆聽觀眾們的提問與辯論,還能拓展新的研究思路。
科報會的開幕式上聆聽了第十三屆全國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組委會主任、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的講話,上海體育學院院長陳佩杰、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秘書長王從春作為特邀嘉賓先后也發(fā)表了主題報告。還聆聽了分會場主持報告會專家們的精彩點評,讓與會者聆聽后都深刻感悟,從行政領導對學校體育所包含的三大主業(yè)的重新界定和詮釋,到學術專家研究方法、內容,以及研究結論帶來的諸多啟示中,感悟到領導、專家在體育學術研究中的引領作用。王登峰司長強調要將體育課、體育鍛煉、體育競賽作為學校體育的主業(yè),而且要求做好體育課教學、做好學生的課余訓練、做好學生的競技比賽。為我們以后更好地開展學校體育指明了方向,更為體育科學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選擇確立研究課題提供了重要依據。如,該如何做好體育課教學?研究者就可以圍繞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缺失的體育課評價標準進行研究,對學生體育競賽的新體制機制進行探討等。因為,沒有體育課的監(jiān)測評價標準,就很難判斷體育課是否上好了,如果沒有學生體育競賽的新體制機制,就很有可能再次將學校體育過度競技化。
從本屆科報會上聆聽一等獎獲得者匯報的理論研究成果所蘊含的新觀點、新思想,再到二等獎作者展示的規(guī)格統(tǒng)一、版式新穎的墻報交流呈現(xiàn)的豐富的研究內容,各個階段和形式都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和豐富的學習。幾乎所有與會者都能滿載而歸。從研究內容上,有的作者研究了體育學業(yè)成績評價系統(tǒng),既有課堂教學過程性評價標準的研制,又有學段結束后的終結性評價標準的建立。更在陳述中讓聽眾明確了研究的背景、思路和行動研究方法。有的研究者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借助Polar表等可穿戴設備監(jiān)測體育課上學生的心率變化、有效練習時間等指標,反映體育課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在確定有效練習時間的方法上存在不足,如某研究將體育課上心率上升時作為運動開始的節(jié)點,將心率下降時作為停止運動的標志。顯然,這樣判斷不夠科學,也不夠準確。因為,盡管學生在運動中的心率有可能會下降,但是,并不代表著運動停止,運動強度減小如放慢奔跑速度,心率也會慢慢下降。另外,作者將心率上升定為運動開始,這種確定方法也有失精準,主要是因為,運動停止下來的即刻心率不會馬上下降,反而會有繼續(xù)有上升的趨勢,然后再逐漸降低。從研究中存在的關鍵性問題不難發(fā)現(xiàn),為進一步深化對課堂上有效練習時間確定方法的研究,以上研究存在的突出問題提供了新的后續(xù)研究選題方向。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時,從發(fā)現(xiàn)并分析他人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提升的過程,更是研究經驗積累的過程。
幾乎每屆科報會都有觀眾在科報會現(xiàn)場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問題一針見血,有的問題占居高位,還有的問題十分具體。當然,不免也會有些問題過于簡單或抓不住關鍵。從問題提出的方式上,有的很講究技巧,有的持有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以探討的語氣將問題提出,有的幾乎是持否定的態(tài)度挑剔研究中的問題。從問題提出的數(shù)量上,有的鼓足勇氣小心謹慎地提出了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有的把聽到、想到的2~3個問題一股腦地全提了出來。當與會人員聽到這樣或那樣的提問后,對問題意識的提升是1次十分難得的學習機會。不僅可以學到提問的方式和技巧,更能從提出的問題中找到自己要進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和切入點。總之,提問要盡可能地聚焦,直截了當?shù)靥釂柋壤@著彎地提問效果要好得多。問題陳述要盡可能得精準,提出的問題最好不要讓回答者模棱兩可難以回答。當時間有限困惑較多時,提問的問題要盡可能地挑選最重要的或最想了解的,盡量能夠將機會讓給其他與會人員提問。當與會人員提出的問題也是你的問題時,要養(yǎng)成記錄的習慣,不僅要記錄題干和回答的內容,更要記下當時自己可能想到的答案,這樣的學習方式會更有效??傊茍髸系奶釂柇h(huán)節(jié)不容忽視,因為那是提高問題意識的好機會。
毛澤東同志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多指藝術,而百家爭鳴多指學術??茍髸希瑺庿Q之激烈,問題之尖銳,辯論之多元,是拓展研究思路之良機。在科報會現(xiàn)場,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可喜的辯論場面。從對象上,有作者與聽眾的辯論,有聽眾與聽眾的交流,還有專家與作者的對話,以及作者“親友團”與觀眾的思想碰撞。從內容上,有的是選題的價值和意義,有的是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引發(fā)了爭論,還有的是研究的核心觀點出現(xiàn)了分歧,更有甚者是研究從一開始的設計就被人追問。如,有作者研究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但評價指標確定的過程、方法與結果卻引發(fā)了聽眾的強烈質疑。從學段上,由于本屆科報會是大中小學教師同臺交流,不僅聽眾群體中有著較多研究經歷和經驗的多數(shù)大學教師參與積極辯論,還有部分中小學體育教師也毫不示弱,從實踐的角度并依據自己的豐富教學經驗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分析。大學與中小學教師互相了解了對方所側重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還在辯論中體現(xiàn)了大中小學教師各自的特點和優(yōu)勢,真可謂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好時機。這樣的辯論不僅參與辯論者會在研究思路上有助于更好地拓展,而且,也能給聽眾未來的研究思路帶來諸多啟發(fā)。尤其是通過這種辯論,找到過去研究選題范圍的局限和研究方法的缺乏。
在參與學習與聆聽后,不由得引起了對體育真義的反思。體育是什么,體育做什么,無論是從sport的立場上談競技體育,還是從physical education的視野下談學校體育,認真聆聽后會發(fā)現(xiàn),與會人員的角度更多集中在體育的真正功能價值及其作用的發(fā)揮,體育真正的目的意義能否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實現(xiàn)上。
圍繞體育這一核心概念,有的研究者在談古論今,如,《論學堂樂歌與近代學校體育教育》;有的在挖掘功能,如,《“大數(shù)據”時代高校體育職能演替與協(xié)同》;有的探討本質,如,《身體哲學視閾下現(xiàn)代體育教學的具身認知》;有的基于國際化視野,如,《國際化體育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有的在論述教法,如,《繩梯訓練法在中考體育項目中的實踐研究》;有的在把經驗學術化,如《小學體育與健康學業(yè)成績精準評價實踐研究》;有的探討慕課,如,《中學體育慕課教學swot量化分析及應用模式研究》;有的研究機制,如,《困境中的自我鞭策:江蘇高校公共體育課隨機督查機制的建構與實踐研究》;有的談安全問題,如,《法律視域下學校體育教學安全規(guī)范的構建》;有的制鍛煉標準,如,《北京市中學生漸進性有氧耐力跑評價標準的研制》;有的創(chuàng)學校特色,如,《中小學校體育特色“一校一品”建設的區(qū)域推進策略研究》;有的建網絡平臺,如,《大數(shù)據平臺建設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綜合效應研究》;有的瞄準德育,如,《“立德樹人”視域下的TPSR責任模式對體育教學的啟示研究》;有的講學科素養(yǎng),如,《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理性認識與實踐路徑》等。由此可以看出,體育科學研究的選題可謂廣泛,內容可謂豐富。但當重新回到原點,反思體育這一特殊的學科教育究竟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它的最本真的意義何在?這是參與本屆科報會后最想探討的問題,也是引發(fā)思考最多的問題。本屆科報會作者的選題盡管角度不一,層次有別,遠近不同,但大家實際上都在圍繞體育的本質屬性展開多角度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體育的真義究竟是什么?過去,最突出的2種觀點是體質論和技能論。體質論者認為增強體質便是體育的真義?;诖?,無數(shù)的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集中探討體育在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方面的功能價值。所以,就出現(xiàn)了研究者們對體質與體育的關系問題的論述,實踐者從訓練方法的角度探討體育增強體質的策略。有的甚至一味地追求大密度,幾乎將體育課上成了體能訓練課。然而,體育促進體質的增強是有條件的,不等于參與體育就一定能增強體質,而且,體育增強體質的保障條件有的還是很難達到的。如,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逐漸下降,盡管陽光體育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受到重視,且有些地區(qū)和學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想遏制體質下降趨勢,但仍見效甚微。究其根源,學生的睡眠不足是影響學生健康的第一因素,也就是說,沒有充足的睡眠,再合理的體育鍛煉都難以奏效。如,某項權威調查顯示,全國八年級學生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每天睡眠9個小時的比例僅有4%左右,四年級學生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每天睡眠10個小時的比例僅有40%左右。睡眠不足,何談體育增強體質。
技能論者認為掌握運動技能便是體育的真義。所以出現(xiàn)了強化運動技能教學的體育課和理論研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體育課上強化運動技能教學并沒有錯,但是,假如體育課上僅僅圍繞運動技能教學,而忽視對“立德樹人”這一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忽視了體能素質的鍛煉和正確方法的引導,運動技能的強化效果就不會十分理想,因為,幾乎所有運動技能的學習都需要一定的身體素質作保障的,如,有的技能掌握是需要力量素質作為基礎的,有的技能是需要柔韌素質這一保障條件的,還有的技能是需要上下肢協(xié)調配合能力的等。而且,忽略德育,體育的教育功能未能在課堂上充分體現(xiàn),也就難以真正實現(xiàn)育人目的。國家曾提出學生初中畢業(yè)要達到“體育藝術2+1”的目標要求,但,并不是僅僅強調技能學習和掌握,而是在大教育體系下,在確保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前提下要求掌握2項運動技能。因此,在體育課上強化運動技能教學也不是唯一目的,更不能走向極端。教育是指向全面發(fā)展的,體育的教育內容和目標也不能僅局限在技能掌握上。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最核心問題逐步聚焦,體質論和技能論所倡導的觀點需要有所拓展,那么,體育真義的討論就仍需繼續(xù)。
借科報會之機,結合原有對體育真義的探索和提出的理論觀點,筆者深刻感悟到,體育的真義遠非只是增強體質和掌握運動技能,而是需要站在學生體育與健康素養(yǎng)培育的角度,重新對其進行深入思考。也就是說,在教育理論與實踐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對體育真義的理解也應與時俱進,站在教育發(fā)展的前沿,在世界諸多國家不約而同地研究并回答教育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體育的真正價值和意義顯得尤為重要。假如站在大教育角度談體育,而不僅僅是身體教育的角度談體育的話,體育賦予人們的價值和意義就更為豐富和具體。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課程,培養(yǎng)學生勝不驕敗不餒、守規(guī)則、善合作、有擔當、講正義的體育精神,不亞于身體鍛煉增強體質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具備基本運動能力、掌握專項運動技能、達到運動鑒賞水平的運動實踐能力,比單純掌握運動技能更富有意義。引導學生掌握健康知識,實操健康行為等的健康促進能力的培育也是體育學科教育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頒布以后,健康教育就日趨重要。以上這些方面,用體育與健康素養(yǎng)的培育可能更為適宜。學生具有了體育與健康必備的素養(yǎng),方能有體質增強之實效。具備了一定的體育精神,掌握必備的運動實踐和健康促進能力,增強體質才有了可能。缺少體育精神,不具有運動實踐和健康促進能力,何談增強體質。因此,體育作為學科課程在學校教育中實施,體育精神的塑造,運動實踐和健康促進能力的培育是最不容忽視的,并能夠用于更好地詮釋體育真義。假如我們進一步聚焦,它應該是什么,或許我們可以用“體育與健康素養(yǎng)”或“體育與健康素養(yǎng)培育論”來表達。這也是站在世界教育發(fā)展的前沿,站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角度重新討論體育是什么、為什么的必要性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