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劉娣
摘 要:陶行知“教學合一”的思想始終在引領教學前行。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貫徹好“教學合一”的思想,教會學生如何探究問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過程與方法。
關鍵詞:物理教學;教學合一;過程與方法
教師應該怎么“教”?學生應該怎么“學”?“教的過程與方法”與“學的過程與方法”有機結合,是我們新課程倡導的教育理念。所謂教學,一方面老師主要負指導的責任,另一方面學生負學習的責任。教師不應只做傳授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經過類似的過程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出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結合案例討論物理教學中的“教學合一”。
案例:“力的合成”
教學方案一
第一步,“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由書上兩個小孩提水和一個大人提水產生相同效果漫畫,引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讓學生思考,列舉生活中和教學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的方法解決問題的例子,加深對等效替代的理解。通過設問:“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與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著怎樣的關系呢?”引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力的合成方法。
第二步,介紹學過的“分力方向在一條直線上的合成”。
第三步,探究“互成角度的分力合成”。
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下,讓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想。為預防學生對“合成等于求和”的思維定勢,教師應適時進行實驗演示:用彈簧測力計拉鉤碼,模擬大人、小孩提水的例子,讓學生認識到合力與分力不是簡單的代數(shù)和關系,似乎還和夾角有關,如何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呢?進入下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課堂演示
實驗”。
教師做互成角度力的合成實驗,通過實驗記錄的數(shù)值,以分力為鄰邊做出平行四邊形,畫出分力所夾的對角線,看合力與對角線是否重合,然后歸納總結出平行四邊形定則。
第四步,例題分析強化主題。
例1: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豎直向上,用作圖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老師要引導學生規(guī)范作圖,得出合力,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shù)淖鲌D習慣。
例2:閱讀課本中的兩圖,強調: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只適用于共點力的合成。
第五步,精練反饋,鞏固升華。
學生做課本后的練習,然后老師點評。
想想、議議:多個力的合成。
第六步,教師小結及布置作業(yè)。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思路清晰,從例題的構思、教師的方法小結,直至最后作業(yè)題的布置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都圍繞“方法”這一主題進行。該案例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概括出有用的結論,并把該結論用來分析解決新的物理問題。
該案例究竟是否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呢?案例所陳述的是以教師陳述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按照這一原則,可以這樣調整教學方案。
教學方案二
第一步,同上。
第二步,探究活動由三部分組成。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下,同上第三步,進入下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實驗”。
如何進行實驗?學生面對器材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
此時老師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兩力的合成,為學生的探究作鋪墊。然后讓學生討論:
A.實驗的目的是什么? B.怎樣保證合力與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樣知道? D.力的方向怎樣確定?
對四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探究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印象開始清晰起來。
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記錄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老師巡視解惑。
第三步,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學生探究之后,請每一組學生自己根據(jù)分力畫出平行四邊形,然后得出結論:(1)平行四邊形定則。
(2)說明矢量的普遍適用性。
第四步,教學第四環(huán)節(jié)例題分析強化主題:
第五步,精練反饋,鞏固升華。
同上第四、第五步進行。
第六步,小結。
學生分組討論本節(jié)學到了什么,默寫到作業(yè)本上,相互交流。
然后教師小結。
第七步,布置作業(yè):實踐活動,自作合力隨著分力的方向變化而變化的演示教具。
調整后的教學方案二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其他所有都是通過學生自己探究完成,教師指導學生將實驗結果與原先的猜想進行比較,再進行解釋和評價,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有一定的智力挑戰(zhàn)。從例題的構思、教師的方法小結、直至最后作業(yè)題的布置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都圍繞“學”的方法進行,這樣調整后的教學方案其著眼點在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等效替換”也是物理學中分析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該案例正是應用該方法來分析合力與分力問題,并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概括出有用的結論,再把該結論用來分析解決新的物理問題。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教學合一”的教學理念理解透,教會學生如何探究問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過程與方法。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選(教師版)[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李尚仁.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