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亞 張莉文 何冬梅 張正祥 葉民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側支循環(huán)評估對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療效及預后的價值的應用效果。 方法 方便選取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4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每組20例。行CT血管造影聯(lián)合CT灌注成像檢查將存在側支循環(huán)的患者作為觀察組患者,無側支循環(huán)的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均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觀察側支循環(huán)評估對兩組患者預后的臨床價值。結果 發(fā)病30 d時,觀察組輕度神經(jīng)功能缺損75.0%高于對照組65.0%,中度神經(jīng)功能缺損5.0%顯著低于對照組20.0%(χ2=4.72、5.894,P<0.05);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80.3±5.5)分顯著高于對照組(60.5±5.8)分,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822,P<0.05)。 結論 側支循環(huán)的評估進而建立有利于患者預后,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缺血性腦卒中;側支循環(huán)評估;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9(b)-004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sessment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enrolled in the study, with 2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CT angiography combined with CT perfusion imaging showed patients with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ithout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 control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s, an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sessment was performed for two groups.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patient's prognosis was observed. Results At 30 days of onset, 75.0% of mild neurological defici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65.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5.0% of moderate neurological defici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0.0% in the control group (χ2=4.72, 5.894, P<0.05); The daily living ability score of the group (80.3±5.5)poi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0.5±5.8)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6.822, P<0.05).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sessment; CT angiography; CT perfusion imaging
腦卒中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腦卒中兩類,其中后者即急性腦梗死是腦卒中中較為常見的卒中類型[1]。發(fā)病機制為腦部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導致的局部腦組織由于缺血、缺氧出現(xiàn)壞死或軟化,最終導致患者的局部神經(jīng)功能受到損害,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2]。目前臨床上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主要集中在如何恢復患者缺血組織中血液的正常循環(huán)上[3],側支循環(huán)可以促進缺血組織處血液循環(huán)的恢復可達到缺血組織的保護及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的目的,在臨床上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4]。因此,側枝循環(huán)的存在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治療尤為重要。該研究方便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4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在該院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40例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年齡在46~85歲,平均年齡(65.3±8.5)歲。對照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年齡在45~85歲,平均年齡(64.3±8.3)歲。兩組樣本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患者入院治療前經(jīng)頭顱CT檢查排除腦部出血的發(fā)生,符合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入院后均同意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患者均為缺血性腦卒中病癥;患者均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具有知情同意權。
排除標準:一次性黑朦及頭暈等可疑性短暫腦缺血發(fā)作患者;腦腫瘤、顱內(nèi)感染、合并顱內(nèi)血管畸變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性疾病患者;本身具有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者;顱外腫瘤及急性傳染病患者;不能保證完成該次研究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經(jīng)CTP聯(lián)合CTA進行影像學檢查。
CTP檢查方案如下:掃描儀器選擇西門子公司的64層螺旋CT掃描儀,首先對顱腦常規(guī)橫斷面進行掃描,掃描橫斷面厚度及間距均為7 mm,然后選取基底節(jié)為中心40 mm層厚進行CTP掃描,造影劑的注射采用德國Ulrich 高壓注射器通過肘靜脈團注射40 mL非離子型對比劑,使用18號針頭以5 mL/s的速率隨后注射20 mL0.9%氯化鈉溶液,所有操作完成后7 s開始進行CTP掃描,儀器參數(shù)設定為80 kV,300 mA,間隔時間為1 s進行掃描,掃描范圍40 mm。
CTA檢查方案如下: 在CTP掃描完成5 s后行CTA掃描,造影劑的注射同CTA掃描,采用手動掃描的方式在看到頸動脈顯影時行CTA掃描,從主動脈弓到頭頂部為掃描的范圍。儀器參數(shù)為:電壓100 kV,電流為300 mA,掃描厚度為0.6 mm,矩陣512×512,螺距1.2 mm。在獲得掃描的原始數(shù)據(jù)后傳輸至工作站進行后續(xù)處理,以對患者的側支循環(huán)狀況進行評估,根據(jù)側支循環(huán)的代償程度不同選擇不同的分組,其中代償程度良好的患者分為觀察組,無側枝循環(huán)代償或側枝代償程度較差者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治療方案為抗血小板聚集、穩(wěn)定斑塊、腦保護、改善循環(huán)、控制基礎疾病等腦梗死急性期一般治療方案。兩組患者發(fā)病后的3個月內(nèi)采用電話隨訪或回醫(yī)院復診,頻率為1個月1次。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兩個指標[5]。
1.4 療效評價標準
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采用改良的斯堪的那維亞卒中量表(MRESSS)進行評估和測定,共分為重度功能缺損、中度功能缺損、輕度功能缺損3個等級??偡止?5分,最低為0分,最高為45分。重度評分:31~45分,中度:16~30分,輕度0~15分。
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采用改良版的巴氏指數(shù)(BI)進行評定,包括洗澡、上下樓梯、穿衣、轉移、進食、用廁、大便、小便、修飾、活動進行在內(nèi)的10個方面的指標進行評定,總分為100分,最高為100分,最低為0分。死亡:0分, 重度依賴:25~45分,中度依賴:50~70分,輕度依賴:75~95分,獨立:0分。
1.5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
兩組患者入院1 d時,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發(fā)病30 d時,觀察組MRESSS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在發(fā)病30 d時,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80.3±5.5)分顯著高于對照組(60.5±5.8)分,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822,P<0.05),見表2。
3 討論
腦側支循環(huán)是指在腦部供血動脈出現(xiàn)血管狹窄或阻塞嚴重時機體可選擇其他良好的側支循環(huán)進行代償以挽救缺血半暗帶,減少梗死面積,這些新的血液循環(huán)通路即為側支循環(huán)[6-7]。側枝循環(huán)根據(jù)開放層次可分為三級,一級為Willis環(huán)的血管構成,二級為眼動脈、軟腦膜及其他較小的側枝與側枝吻合,三級是新生成的供血血管。側支循環(huán)可有效減少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對患者的預后產(chǎn)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對于患者側支循環(huán)的評估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預后尤為重要。目前臨床上對于側支循環(huán)的評估方法分為直接和間接方法。直接方法可通過造影技術對血管的解剖結構及血流情況進行直接觀察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目前分為DSA、CTA、MRA、TCD四類,間接方法可通過血流動力學間接反映缺血區(qū)側支代償?shù)某潭龋饕譃閄e-CT、SPECT、PET、CTP、PWI四類。側支循環(huán)及時有效的建立可有效減少患者的腦梗死面積,因此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損傷較輕,預后較好。該研究結果顯示,發(fā)病30 d時,觀察組輕度神經(jīng)功能缺損患者為(75.0%)高于對照組,中度神經(jīng)功能缺損患者為(5.0%)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80.3±5.5)分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與王鑫等[8]研究中,發(fā)病1個月后,治療組輕度神經(jīng)功能缺損患者為92%高于對照組,中度神經(jīng)功能缺損患者為(4%)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82.3±5.4)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結果一致,說明,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及評估對于患者的預后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通過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側支循環(huán)進行評估,發(fā)現(xiàn)存在良好側枝循環(huán)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有利于患者預后,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春堯,章強,陳慧軍.CT技術在評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側支循環(huán)中的應用[J].臨床薈萃,2017,32(9):747-751.
[2] 嚴明. 側支循環(huán)評估對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療效及預后的應用價值[D].蘇州:蘇州大學,2015.
[3] 吳竹青,群森,吳君倉.側支循環(huán)與缺血性腦卒中研究進展[J].安徽醫(yī)學,2015,36(12):1549-1552.
[4] 李聰. 側支循環(huán)的代償程度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的關聯(lián)[D].大連: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
[5] 高慧,謝春明,閆福嶺.腦側支循環(huán)建立的影像學評估方法研究進展[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35(3):457-460.
[6] 李乾露,楊德雨,劉波,等.腦供血側支循環(huán)的影像學評估[J].中國卒中雜志,2015,10(2):175-180.
[7] 廖翠芳,鐘維章.側支循環(huán)與缺血性腦卒中關系研究新進展[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5,8(7):680-683.
[8] 王鑫,豐宏林.側支循環(huán)在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中作用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6,30(9):842-844.
(收稿日期:201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