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揚帆
【摘要】 由于條件的限制,山區(qū)大班額教學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面臨的一道難道,學校課堂教學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如何結合新課程理念在大班額的環(huán)境下提高教學質量應結合實際實施教學。
【關鍵詞】 山區(qū)課堂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10-068-020
一、了解研究教學背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學環(huán)境是影響教學實施效果的重要條件,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對教學環(huán)境做一個調查研究,正所謂對癥下藥,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山區(qū)課堂教學設備不夠完善,學生素質較底下,家長對素質教育不夠重視,學校教學理念缺乏先進性等等都是制約著高校課堂實施的不利因素,所以,提高山區(qū)教學質量要從地方特點出發(fā),根據地方特色,地方特殊性開發(fā)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
根據地方特色,巧妙地利用當地的校本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提高課堂效率。就河源一些山區(qū)來說,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民風民俗、民間藝術、地理條件等來活化語文課堂。根據當地經濟發(fā)展狀況以及學生身心發(fā)展素質制定不同的校本課程,和教學設計以提高教學質量。
二、關愛學生,投入感情
愛,是種奇妙的感情,能使得人與人之間碰撞出美妙的火花。教育需要真感情,對學生的關愛是播撒知識的快樂,也是更好地育人的必備神器。教師只有用自己的真愛才能與學生產生心靈的碰撞,沒有愛的教育,就如同地溝的一汪死水一般缺乏生命力。情緒具有感染的特點,教師走進教室的時候,全班同學都注視著,教師的面部表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精神抖擻讓學生處于興奮狀態(tài),萎靡不振就會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所以,要提高課堂質量,首先就要讓學生處于愉悅的情境下為內部學習動機而學習,這樣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山區(qū)是兒童留守最嚴重的地方,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讓一些學生變得叛逆,不愛學習。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更應該要發(fā)揚師德靈魂,關心愛護好學生,關注學習,關注生活,讓學生在關愛下學習,在關愛下進步。
三、改變教學方法,提倡小組合作學習
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但是大班額下,學生太多,課堂上要想照顧到每一位學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提倡教學方法與學習模式的轉變。
按照學習能力的高中低分層,再均勻組成6人一小組,每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讓小組長帶領組員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課堂上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時,先讓學生在小組內發(fā)言、交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每位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通過這種交流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傾聽意識。教師要善于啟發(f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各種方法有機結合、運用自如,師生密切配合,感情融洽,使教學過程中既有緊張的學習活動,又有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在這種平等、和諧的氣氛下開展交流,長期堅持下去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能力的發(fā)展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樣做才可以保證課堂的交流是有效的。
但小組合作學習在一些課堂當中流于形式,很多教師為了完成任務偏離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理念,將課堂形式化,這主要是教師觀還未轉變。新型教師觀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的管理者,但是很多教師還以講授為主,沒有考慮到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學生合作學習是發(fā)散思維的訓練,所以學生的合作學習就成了形式,而沒有實質意義。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根據教內容設計問題,要敢放時間、肯放時間讓學生真正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思維得到鍛煉。
四、設置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講究教學藝術
教學要有嚴密的計劃性和組織性。何時講新內容、何時練習、何時演示、何時讓學生動手操作等,都要進行合理的安排。但是,由于條件的限制,山區(qū)學校教學設備沒有城市的那么先進,傳統(tǒng)的老教師總是堅持的老一套的教學模式,課堂活動過于單一,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得不到發(fā)展。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越過條件的限制,開發(fā)實施條件。教師必須從單純的講授中解放出來,改變學生的從屬地位,確立其主體地位,改變課堂教學結構,實現(xiàn)課堂活動的多樣化。而一節(jié)高效的課,要求教師要講究教學藝術。山區(qū)地方對普通話的使用不夠重視,習慣用本地方言進行教學,這對學生更好地學習祖國文化產生不利的影響,作為人民教師,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是最基本的條件。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講普通話,還要求語言流暢生動,語言清楚準確,語調抑揚頓挫,富有節(jié)奏感;教師的表情、動作要自然優(yōu)美,富有情感。有聲語言教學結合無聲語言教學,讓課堂更活躍,讓學生愛上學習。
五、建立評價機制,及時掌控學習活動
建立評價機制有利于及時掌控教學活動,調整教學方向。在大班額的教學活動中,如果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將會是討論時轟轟烈烈、匯報時各抒己見、歸納時收效甚微,課堂教學效果較差。這不僅要求學生要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恰當的學習策略,更要教師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在課堂上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要注意評價不是單方面唯一的,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注重整個探究活動的全過程,使評價真正具有促進學生探究活動深入發(fā)展的功能。在班上,主要以小組評星或個人評星來進行對學生各方面的匯總評價,通過加星、扣星來激勵或鞭策學生進步。
六、樹立新班風、新學風
良好的課堂秩序是優(yōu)化課堂、優(yōu)效訓練、提高質量的保證。特別是在大班額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課堂秩序的好壞。良好的班風、學風要靠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所約束,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課堂紀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
(一)建立凝聚力強的班集體
良好班風、學風能使學生心情愉悅,激勵學生不斷進取,充滿激情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建立強有力的班集體首先要培養(yǎng)強有力的班干部,指導他們發(fā)揮各自的才能去組織和管理班級,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用各種措施把這個隊伍建設成了友好團結、管理能力強、能處處起帶頭作用的小集體。
(二)在學生管理上因材施教
人的身心發(fā)展不一,具有差異性,在學生的管理教育當中要因材施教,把握分寸。想要在山區(qū)學校且是大班額的情況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好培養(yǎng)優(yōu)等生,促進中等生,轉化后進生的工作。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閃光點,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希望,做到因材施教,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總之,在大班級里,老師更要對學生付出關愛,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學風的班級,還必須注重對教學目的準確把握,對教學方法明確優(yōu)化等等,掌握好尖子生、中間生、后進生和學困生的心理狀態(tài),對他們的學習方法分層引導,培養(yǎng)自我觀察、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持之以恒,在大班額課堂教學中同樣會收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