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臺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diào):“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斌w驗是指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情境活動中產(chǎn)生的心理感受,這種感受是發(fā)自肺腑的。在閱讀教學中,緊扣體驗,多種教學方法并用,可以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此,筆者進行了五方面的探索,現(xiàn)作如下介紹。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體驗
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體驗的興趣,喚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一位教師在導入《撈月亮》這一課時,先在黑板上寫一個“撈”字,然后從講臺上隨手拿起一本書,問學生:“這能叫‘撈嗎?”學生說:“不能,只能說是‘拿?!苯處熡謴牡厣蠐炱鹆艘粔K粉皮頭,學生說:“這也不能說是‘撈,只能說是‘撿或‘拾?!苯處焼枺骸澳堑降自趺醋霾沤小畵颇??”學生說:“從水里取東西,才叫‘撈?!贝藭r,教師再在“撈”字后補上“月亮”,學生們看了題目,一股強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他們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月亮是掛在天上的,怎么能從水里撈出來呢?教師趁機抓住這個關鍵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文學習。正是由于教師巧妙地創(chuàng)設了情境,誘發(fā)了學生學習體驗的激情,學生才易于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帶著疑問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
二、潛心“涵泳”,喚起體驗
“涵泳”是對語文教材鑒賞的一種態(tài)度和方法,這種鑒賞應該沉潛其中,反復玩味、推敲,以獲得文本蘊含之意,悟得文本之味。引導學生對文本潛心“涵泳”是喚起學生體驗之感的重要方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入文本,真正體會到母語的“根”之情懷,真正得到心靈的蕩滌。例如,學習《詠柳》一課,一位教師就采用了“自助餐”式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潛心“涵泳”,深入體驗。
譯一譯:“眾人拾柴火焰高?!闭埮c同學合作,理解詞語,翻譯句子。
析一析:“學貴有思。”請研讀領會,說說內(nèi)容,談談理解,并大膽質(zhì)疑,共同探究解惑。
誦一誦:“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闭埣芯?,熟讀成誦。
這樣,以“菜單”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閱讀、思考、探究,在潛心“涵泳”中,對話、體驗、感悟,把握詩歌的真諦,并初步培養(yǎng)鑒賞能力與審美情趣。
三、言意兼得,磨礪體驗
長期以來,不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僅僅滿足于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而對文本的語言范式,即作者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的探究常常被忽視,學生大多只停留在“理解”這個層面。這是閱讀教學的一個很大誤區(qū)。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既要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又要引導學生認識和學習文本是怎樣運用語言來表達的。簡單說,就是既要關注文本內(nèi)容思想(意),又要關注文本形式(言)。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老人與海鷗》中有這樣的句子:“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cuō)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干干凈凈……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在這幾句話中,作者細致描述了老人的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使得一個樸實、充滿愛心的“老父親”形象躍然紙上。在教學時,僅僅讓學生感悟老人的形象,產(chǎn)生“感動”是不夠的。筆者教學時,先讓學生通過自讀理解這段話講了什么。接著,將學生的思路引向表達的形式,明白作者是通過細節(jié)描寫來反映老人對海鷗的摯愛之情,進而深刻體會這樣寫的妙處。然后,采用引讀方式,讓學生在有感情朗讀之中,與文本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升華認識,課堂教學就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四、多元解讀,深化體驗
“多元解讀”指的是不同的學生在閱讀同一教材時,由于理解的角度、學習的能力、個人的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對文本的感悟和體驗等所呈現(xiàn)出的多元差異的個性化行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閱讀教學中,要啟發(fā)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進行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要呵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如筆者一次外出聽課,聽一位教師上《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曾看到過這樣一個場景。正當同學們在討論高爾基父子情深時,一位學生突然站起來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文中說高爾基的兒子才10歲,來到爸爸身邊,顧不上休息,一直忙著栽花草。我認為他那么遠來父親身邊,一點親熱勁都沒有,而一直在花園栽花,他一定愛鮮花不愛爸爸?!苯處煕]有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將這一問題拋給學生:“同學們,你們怎么看?”經(jīng)過學生的熱烈討論,大家都認為:兒子是愛父親的,他栽花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父親,想為父親創(chuàng)造一個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教師及時給予肯定:“有的人表達對父親的愛是粘在父親身邊,而這位孩子卻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表達愛,顯得更珍貴!”教師沒有就此放手,而是話鋒一轉:“兒子不滿10歲,不遠千里來看望父親,如果我是他父親,肯定會疼愛有加。可高爾基卻恰恰相反,對他不理不睬,高爾基不愛他兒子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又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新一輪的爭論。這位教師巧妙地利用學生的獨特見解,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學習。這樣的多元解讀,有效地打開了學生思路,深化了他們的體驗,從而使其更深切地體會高爾基父子的情深。
五、延伸課外,升華體驗
語文教學不能只拘泥于課堂教學,還要關注課外學習,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語文教學除了按部就班、絲絲入扣、中規(guī)中矩,還可以旁逸斜出、信馬由韁,更可以海闊天空、突發(fā)奇想,不能習慣于循循善誘,用不著處處品味咀嚼。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應多創(chuàng)造機會,將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更廣闊的課外空間,達到“課已盡,思無涯”的理想境地,讓學生能在主動、多元、開放的尋求中,促進知、情、意、行和諧發(fā)展,升華體驗,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將相和》時,當學生理解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內(nèi)容后,引領學生將三個故事進行比照閱讀,體情、悟情,這樣學生對廉頗、藺相如這兩個人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出示“完璧歸趙”的文言文,引導學生與白話文進行對比閱讀,進一步升華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最后,教師再讓學生課外去閱讀其他兩個故事的文言文或其他寫藺相如的文章。再如,教學《果園機器人》這課后,讓學生閱讀一些科普類的書籍,使他們感受到科技的無限奧秘,激發(fā)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極大興趣。這樣,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牽手同行,就會讓學生在濃郁的書香中開闊視野,涵養(yǎng)性情,打好人生的底色。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占陽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