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善增 馮世哲 付順玲 趙子江 韓振鐸
摘 要 機械類基礎課程是介紹常用機械機構(gòu)基礎知識和通用機械零件一般設計方法的機械技術(shù)基礎課。探討進行機械類基礎課程有效教學的策略問題,為機械類基礎課程的教學和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關鍵詞 機械類基礎課程;有效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20-0100-03
Strategi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
gress on Mechanical Basic Courses//LIU Shanzeng, FENG Shizhe,
FU Shunling, ZHAO Zijiang, HAN Zhenduo
Abstract Mechanical basic course is the basic course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which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mmon me-chanism and the general design method of general mechanical parts. The Strategi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basic courses are discussed, and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mechanical basic courses are provided.
Key words mechanical basic course; effective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1 前言
隨著科學技術(shù)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高校工科課程內(nèi)容的廣度和深度得到極大擴展,使得機械類基礎課程(如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設計基礎等)的教學難度逐漸加大[1-2]。在機械類基礎課程教學中出現(xiàn)“教師不知如何教,學生不知如何學”的突出問題,整體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針對機械類基礎課程教學效果欠佳的現(xiàn)狀,探討改善機械類基礎課程有效教學的策略方法,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發(fā)展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 有效教學的含義
毋庸置疑,學生與教師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學習共同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不斷獲取科學新知識的同時,也要逐步培養(yǎng)起獲取新知識的學習能力,還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yǎng)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身心素質(zhì);同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不僅需要時刻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也需要不斷總結(jié)教學經(jīng)驗和修煉自身素質(zhì),提升教學能力[3-5]。所以,對于有效教學來講,不僅需要關注學生對新知識的獲取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也需要關注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和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獲得進步與發(fā)展,才是最佳教學效果的體現(xiàn)。針對有效教學的本質(zhì)含義,開展機械類基礎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與應用分析,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6-8]。
3 有效教學的理論分析
機械類基礎課程具有內(nèi)容繁雜、枯燥和不系統(tǒng)的特點[9],
采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教學模式”,較為契合機械類基礎課程教學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要保持教學信息和情感交流,及時總結(jié)分析有效教學的特征,逐步改進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促進師生能力或素質(zhì)的共同提升。
有效教學的特征 有效教學具有動態(tài)性,不同學者對有效教學特征的認知和觀點迥異。有的學者認為,“目標正確、準備充分、組織科學、時間高效、師生關系良好、能促進學生學習等”是有效教學區(qū)別于低效甚至負效教學的標志。也有學者根據(jù)構(gòu)成教學活動的主要因素及其特征,將影響有效教學的諸多因素劃分為主體變量(如教師與學生等)、內(nèi)容變量(如教學內(nèi)容)、過程變量(如教學過程)和環(huán)境變量(主要指在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的條件和因素等)等,進行有效教學活動的研究分析,探求前述各主要變量以及相互間的特征和影響關系。因此,針對機械類基礎課程的特點,可從前述兩方面著手研究機械類基礎課程有效教學的基本特征,如開展有效教學特征或品質(zhì)研究、教學行為研究、學生學習行為研究、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組織研究等。
有效教學的策略 誠然,提高教學效率是教育部門、教師和學生等的共同心愿,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主的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也是大家共同關切的主題之一。目前,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目標達成性方面,如向?qū)W生指明教學內(nèi)容、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等,在教師的主導之下盡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學習、善于學習,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習慣和能力。
②時間規(guī)定性方面,如把教學時間按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復習等進行劃分,根據(jù)教學計劃安排的教學時數(shù),確定合適的教學內(nèi)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或教學技巧,提高教學活動的時效性和效率。
也有研究者把實現(xiàn)學習目的的教學途徑分為主觀方面(指學生的主動性、興趣等)和客觀方面(指教師對知識的加工、編排等)。顯然,主觀方面(即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興趣等)是實施有效教學策略的重點。所以,針對機械類基礎課程的特點,如何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編排、闡述,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求機械知識的能力和習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教學課題。
有效教學的設計 由于有效教學的動態(tài)性,目前對有效教學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量化標準。一般理論研究者認為,應從影響教學的因素著手,研究如何提高教學效率的問題,使教學變?yōu)橛行Ы虒W;而實際教學工作者認為,應從教學實際出發(fā),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有效教學方案,來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對于機械類基礎課程來講,就需要分析各課程、章節(jié)的內(nèi)容特點(如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課程中以及各課程各章中的內(nèi)容差異顯著,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也各異,就不便采用相同的教學策略),并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知識點、重難點及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而編排有效的教學方案和豐富多彩的教學課件,再通過實驗教學、現(xiàn)場教學或?qū)嵨镅菔镜?,增強教師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效率。endprint
如機械類基礎課程涉及眾多常用機構(gòu)(連桿機構(gòu)、齒輪機構(gòu)、間歇運動機構(gòu)、凸輪機構(gòu)等)和通用零件(螺栓、鍵、軸、滾動軸承以及齒輪傳動、帶傳動、鏈傳動等)的設計計算等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相對獨立、缺乏有機的關聯(lián)性,學生學習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思路不清、枯燥無味、厭學等感覺。在講授這些內(nèi)容時,可以通過一些日常生活或現(xiàn)代機械中的典型工程實例,提出相應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學習新知識,增強學習興趣,提高主動性。
4 實施有效教學的具體方法
有效教學特征方面 目前,有效教學的研究主要以教為研究主線,以課堂教學為研究平臺,通過研究教師的特點以及教學行為,繼而關聯(lián)研究學生的學習行為。
1)教師的特征與行為的研究。20世紀初期,西方學者認為教師的教學有效性是教師擁有的某些特點(特別是人格特征或品質(zhì))的結(jié)果,教師要成為有效教師,就必須培養(yǎng)有效教師所具有的或應該具有的特征或品質(zhì)。因此,可以通過觀察和記錄的方式進行有效教師特征與行為的研究。目前,有效教師特征與行為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評估法:將教學有效教師和教學低效甚至無效教師加以區(qū)分,然后根據(jù)教師教學行為評估表或問卷調(diào)查表等設定的指標,評估和總結(jié)有效教師在教學上的特點。
②問卷法:利用教師、學生、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學者等對有效教學行為的開放性描述,歸納出有效教師的特點。
③觀察法:通過觀察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行為,探究教學有效教師和教學低效或無效教師的差異特征。
2)學生學習行為研究。在機械類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具有重要影響,但并不完全決定學生的“學”。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真正主體,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只有被學生感知、反應、配合、接受等,并通過學生表現(xiàn)出有效的學習行為時,其效果才能體現(xiàn)出來。所以,針對機械類基礎課程的特點,探討、分析有效教學所引起的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結(jié)果(這里的學習效果也應該包括學生諸如課程設計、實驗操作、機械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的成績),揭示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結(jié)果之間的關聯(lián)性,是機械類基礎課程有效教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有效教學策略方面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教學策略,以便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授課內(nèi)容或面對具體教學情境時,及時做出更為合理的教學決策。如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不一樣、教學內(nèi)容不一樣,因此,所采用的教學策略也應該因時因事而異,不可千篇一律。當然,每位教師有各自的人格魅力和教學特點,可以根據(jù)自身的優(yōu)勢來選擇最佳的教學行為,設計本人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獨特的教學風格,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機械類基礎課程來說,有效教學策略方面也應包括實驗課程設計,以及生產(chǎn)實習項目規(guī)劃、實習內(nèi)容和實習方式等的教學策略內(nèi)容。
有效教學設計方面 任何有效教學都意味著“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獲得更好更有效的發(fā)展。為了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教師必須在“上課”前盡力做好各種授課準備或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方面,有效教學大體有三種發(fā)展方向:
1)建構(gòu)主義,以杜威的“參與者知識觀”為代表;
2)科學主義,以加涅的“設計教學”思想為代表;
3)多元智能,以加德納的理論為代表。
針對機械類基礎課程的特點,教師可根據(jù)各個章節(jié)的教學重點、難點、知識點以及課程實驗內(nèi)容安排等具體情況,結(jié)合前述有效教學設計方法展開教學設計,以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5 總結(jié)
機械類基礎課程具有教學內(nèi)容多、涉及知識面廣、授課時數(shù)少、授課難度大等特點,進行機械類基礎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與應用的探討還將持續(xù)下去,希望本文對增強機械類基礎課程教學效果起到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周瑾,馬希直,徐龍祥.合理利用數(shù)字化信息技術(shù),提高高?!稒C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質(zhì)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7):141-142.
[2]馬寶麗.基于建構(gòu)主義的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探討[DB/OL].http://www.paper.edu.cn.
[3]劉雷.基于建構(gòu)主義理論的機械設計基礎教學[J].理工高教研究,2007(1):90-91.
[4]譚頂良.高等教育心理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
2006.
[5]劉德貢,李廣洲.有效教學的價值取向:從“效”與“學”轉(zhuǎn)向“教”與“學”[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7(6):81-84.
[6]高慎英.“有效教學”的理想[J].課程·教材·教法
2005,25(8):22-25,43.
[7]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上)[J].人民教育,
2001(7):46-47.
[8]范蔚,葉波,徐寧.“師生共進”的有效教學評價標準建構(gòu)[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19):57-60.
[9]何克抗.建構(gòu)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5-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