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
摘 要:隨著口譯教學與研究的快速發(fā)展,口譯相關(guān)課程普遍成為英語本科課程體系的一部分??谧g筆記技能的訓練也隨之受到重視。本文論述了口譯筆記技能訓練在本科口譯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并探討了三種口譯筆記訓練方法:三步練習法、模仿法、關(guān)鍵詞提示法。同時,本文提出,在訓練筆記技能的同時,教師應兼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引導學生在練習初期不糾結(jié)于筆記字詞,優(yōu)先注重譯語產(chǎn)出;教師應引導學生每天固定練習,以期幫助學生形成較為成熟的個人筆記系統(tǒng)。
關(guān)鍵詞:英語本科 口譯筆記 技能訓練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004-02
1 口譯筆記技能教學的重要性
隨著口譯教學在高等教育語言學習中的普遍開展,口譯筆記法作為口譯譯員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技能,也普遍成為英語本科教育體系中的一門課程。遍覽高校本科口譯教材,筆記技巧與訓練幾乎被列在所有的口譯教材之中。除了口譯教材之外,市面上也不乏口譯筆記專項講解書籍,供有志在口譯方向有所進展的學生學習使用。畢竟,要做好口譯,口譯筆記技能不可或缺。
筆記技能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在口譯過程中,譯員的記憶是有局限性的。
口譯過程中,譯員要啟動的記憶類型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種。而譯員在口譯當下所運用的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又被稱為譯員的工作記憶。
在交替?zhèn)髯g中,發(fā)言者說話一般要持續(xù)兩到三分鐘,其語速通常為一分鐘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個單詞。心理學研究表明,短時記憶的容量是7±2個信息組塊,即譯員在聽取信息的時候,只能記下7個左右有意義的信息單元,其貯存時間大約為一分鐘左右。長時記憶是貯存在大腦中的永久記憶,如對某個單詞或句型的記憶。
在口譯工作中,譯員需要現(xiàn)場準確聽譯發(fā)言者的說話內(nèi)容,短時記憶成為口譯中的記憶難題。口譯筆記技能也應運而生。
2 口譯筆記技能課堂訓練方法
2.1 交替?zhèn)髯g筆記
如上所述,在口譯聽音環(huán)節(jié),譯員無法單靠記憶記住說話者所說的所有信息??谧g筆記可以有效幫助譯員緩解記憶壓力,記錄細節(jié)信息,如數(shù)字、專用詞等,增加口譯的準確性。
口譯筆記一般具有簡短、個性化的特點。
由于口譯受時間限制,源語理解、分析、記憶及譯語產(chǎn)出同時占用譯員有限的腦力資源,因此,口譯筆記只能是簡短的。吳鐘明提出筆記的簡化原則,即信息有主次之分,筆記不必記下所有的信息點,而需要進行簡化,記錄要點。仲偉合提出,筆記的符號必須能夠溝通,口譯員應避免使用不熟悉的符號??谧g筆記應該簡短、清晰、易辨(2006:51)。
同時,口譯筆記又具有個性化的特點。這是因為每位譯員在口譯過程中往往采用不同的文字、符號等記錄所聽到的信息。
盡管如此,遍觀口譯教材,我們發(fā)現(xiàn),交替?zhèn)髯g筆記的記錄格式有其共有規(guī)律。比如筆記結(jié)構(gòu)采取縱向階梯式排列、縮進結(jié)構(gòu)等,筆記過程多用箭頭、單斜線等。而筆記符號也大都具有相通性。除了英語的縮略詞、數(shù)學符號等通用符號之外,各種筆記教材中所列筆記符號也很類似??傮w來說,口譯筆記的共性多于個性,這就使得口譯筆記具有很強的可模仿性。
2.2 口譯筆記訓練方法
2.2.1 三步練習法
在口譯筆記課堂實踐中,練習方法可以采用“三步練習法”(劉慧,2008)。
第一步是不間斷地放一段音頻給學生聽,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習慣記筆記,然后引導學生盡量較為流利、完整地完成口譯任務。第二步,以句子為單位,放同一段音頻給學生聽。學生重新開始記筆記。完成后,教師與學生一起逐句分析筆記,幫助學生改進。最后一步,學生再聽一次音頻內(nèi)容,重新做筆記,并再做一次完整的口譯。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第二步練習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可供學習、較為標準的參考筆記。在筆記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生在記錄筆記時會使用過多的漢字或英文單詞。通過對同一內(nèi)容或相似內(nèi)容的重復練習,學生可以逐步學會用最少的漢字筆畫表示完整地意義,并在英語做筆記時遵循拼寫縮略原則。
經(jīng)過三步反復練習,特別是第二步筆記分析、第三步強化練習,學生能對練習過程中所學到的筆記符號、邏輯線條等達到即時反應的程度,在筆記中學會再現(xiàn)源語的邏輯結(jié)構(gòu)。再碰到類似主題的口譯內(nèi)容時,學生能較為快速地做出反應,記錄筆記。
在練習過程中,對同一練習內(nèi)容,有些同學需要重復練習第二步、第三步,才能熟練掌握相關(guān)筆記方法。這時,應該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水平,持續(xù)練習所學內(nèi)容,直到能夠?qū)ζ涫炀氂浌P記、做口譯。
2.2.2 模仿法
著名心理學家Bandura(班杜拉)指出學習的兩種機制:實驗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社會中的個體在學習時,可以通過個體的實踐來學習,也可以通過學習別人的經(jīng)驗或做法來學習。后者是替代性學習,也稱為模仿學習。
實際上,模仿練習在各種技能性學習中被廣泛使用。比如一位鋼琴家必須從練習基本指法起步,經(jīng)過長期艱苦的訓練,成長為鋼琴家。在基本指法練習階段,他實際上是在模仿前人,對前人的指法總結(jié)進行練習。又比如一位書法家,習得書法之初,也需要進行大量的臨摹。
模仿法對于口譯中的筆記技能也是必要的。沒有扎實的模仿,就不能形成準確、個性的筆記系統(tǒng)。
從筆記符號到筆記結(jié)構(gòu),口譯筆記具有很強的模仿性。
模仿法對于剛開始接觸口譯筆記練習的同學來說尤為重要。以上所提“三步練習法”中,模仿法可以應用于第二步練習(筆記的分析與改進)中。教師在使用練習材料時,應該使用提供參考筆記的教材。有可模仿的參考筆記,學生在反復比較、模仿的練習中,才能準確把握筆記符號、結(jié)構(gòu)。
有些筆記法教材,比較適合模仿練習。如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吳忠明編寫的《英語口譯筆記法實戰(zhàn)指導》,內(nèi)含的參考筆記基本上能夠?qū)皆凑Z的每一個詞。對于口譯筆記初學者來說,有較強的借鑒性。endprint
2.2.3 關(guān)鍵詞提示法
不同于吳忠明編寫的《英語口譯筆記法實戰(zhàn)指導》,有些筆記法教材比較強調(diào)關(guān)鍵詞的記錄,如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出版、林超倫編寫的《實戰(zhàn)口譯》。在這本教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關(guān)鍵詞的記錄,不一定對應源語的每一個詞。所記的關(guān)鍵詞,在譯員的口譯過程中,主要起提示作用。
法國口譯研究者吉爾(1995:179)把交替?zhèn)髯g劃分為兩個階段,并列出在兩個階段中口譯譯員的注意力分配模式。在第一階段中,交替?zhèn)髯g(consecutive interpreting)=聽辨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記筆記(note-taking)+短時記憶(short-term memory)+協(xié)調(diào)(coordpination)。在第二階段中,交替?zhèn)髯g(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回憶(remembering)+讀筆記(note-reading)+口譯表達(production)。
吉爾在提出的“認知負荷模式”中指出,聽辨、筆記處理和記憶的注意力分配,必須小于譯員總的處理能力。由此看來,筆記不僅在交替?zhèn)髯g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反過來又與記憶“爭容”。如果注意力分配不當,會引起信息過載,使譯員顧此失彼,影響口譯質(zhì)量。
在筆記學習的初始階段,學習者往往發(fā)現(xiàn),由于沒有熟練掌握正確的筆記方法,筆記占用的注意力過多,所記住的只是一些關(guān)鍵詞,因而影響對所聽內(nèi)容整體意思的理解。
所以,筆記并不是越詳細越好,而應該遵循簡化原則??谧g練習中應該鼓勵學生“七分聽(理解原文)、三分記(筆記記錄)”。隨著筆記法專項能力及口譯綜合能力的提高,學生對注意力分配的各項,會越來越游刃有余。
3 口譯筆記訓練的注意事項
3.1 兼顧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就口譯教學而言,課堂練習的側(cè)重點一直是大家爭議的問題。一種觀點認為,口譯教學應該以“技能訓練”為主。如仲偉合提出,“口譯是一門技術(shù)性很強的語言藝術(shù),因此在口譯訓練與教學中應該以向?qū)W生傳授‘口譯技能為主要訓練原則,輔以不同題材的語篇來強化口譯技能的習得”(2007:6)。這種觀點更適合已經(jīng)具備較強聽說能力的學生。如口譯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另一種觀點認為口譯教學應該以“語言訓練”為主,張吉良提出“在中國的各種口譯課堂,外語能力的不足仍然是學生必須跨越的一個主要障礙”(2008:94)。對于全日制本科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而言,這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大學本科口譯筆記教學中,教師應該考慮學生的外語能力。只有口譯技能和英語綜合能力雙管齊下,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口譯水平。
3.2 優(yōu)先注重譯語的產(chǎn)出
塞萊斯科維奇建議,口譯訓練最開始時應該是“不記筆記的交傳”。學生在訓練初期,應該更加注重“得意忘言”,即抓住講話者想要傳遞的主要意思,而忘記其使用的外在語言形式。
在學習口譯筆記之后,學生的練習可以分為兩步:第一步,學生記筆記,然后不看筆記進行交替?zhèn)髯g。此練習的目的是平衡筆記與記憶在口譯中的作用。畢竟口譯筆記只是工具,不是目的。學生應該養(yǎng)成把信息存儲在大腦里的習慣,增強記憶力,而不過分依賴筆記。
第二步,訓練以筆記為輔助工具進行交替?zhèn)髯g。如果沒有大量的筆記訓練,學生沒有形成自己的筆記系統(tǒng),甚至對筆記符號不熟悉,筆記就不能發(fā)揮其對口譯應有的促進作用。
3.3 每天固定練習
口譯筆記因其對注意力的占用,在口譯練習初期會對整體口譯質(zhì)量形成一種阻礙。記筆記要求學生學會“分腦”,即學會分散注意力。只有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持續(xù)練習,當學生對口譯筆記的認知轉(zhuǎn)化為自主應用階段時,學生能做到一心多用、熟練掌握,才能應用自如。
就像所有的技能訓練一樣,筆記練習應當每天進行。為了提高時間利用效率,筆記練習還應該在每天的固定時間進行。比如可以每天從17:00練習到17:30。學生應該每隔一個月對比自己的筆記程度。只有經(jīng)過初級階段量的積累,才可以完成質(zhì)的飛躍。
劉慧(2008)建議,如果能夠堅持每天練習,具備一定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學生,可以在三個月左右基本形成自己的筆記系統(tǒng),六個月以后可以達到筆記嫻熟、自成一體。
參考文獻:
[1] Daniel Gile.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US: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 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chǔ):社會認知論[M].林頓,王小明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林超倫.實戰(zhàn)口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 劉慧.淺析口譯筆記教學的系統(tǒng)訓練方法[J].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1):110.
[5] 塞萊斯科維奇,勒代雷.口譯訓練指南[M].閆素偉,邵煒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6] 吳鐘明.英語口譯筆記法實戰(zhàn)指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7] 張吉良.ESIT模式與中國的口譯教學[J].中國外語,2008(2):94.
[8] 仲偉合.英語口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仲偉合.專業(yè)口譯教學的原則與方法[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7(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