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宇
【摘 要】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傳播呈現出新的特點,時政新聞只有把握好信息傳播規(guī)律,發(fā)揮傳播優(yōu)勢,才能贏得自身的不斷發(fā)展,發(fā)揮引導輿論的社會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 時政新聞 傳播優(yōu)勢
新媒體時代,技術的突飛猛進使新聞傳播主體、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傳播載體、傳播效果等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體現出了全新的傳播特點。新媒體平臺上,時政新聞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傳播優(yōu)勢,注重用戶體驗,拓展傳播空間,創(chuàng)新傳播途徑,充分發(fā)揮輿論引導的社會作用。
一、新媒體時政新聞傳播中具有的優(yōu)勢
1.新聞傳播呈現多元性。新媒體的傳播兼具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方式,技術的發(fā)展降低了新媒體新聞生產的準入門檻,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發(fā)布者和傳播者,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利用移動終端將信息發(fā)布出去。這樣,大眾傳播時代單一的媒體傳播壟斷被終結,時政新聞傳播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2.新聞傳播呈現海量性。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數字化,可以將文字、視頻、圖片等等不同的格式統一存儲為數據形態(tài)的先天優(yōu)勢,它的開放性,使得新媒體上的新聞信息呈幾何倍數增長。
3.新聞傳播呈現交互性。新媒體技術將單向傳播變?yōu)殡p向,改變了用戶的被動地位,受眾成為新聞的參與者,與媒體同是平等主體,從而實現了時政新聞傳播的互動。
4.新聞傳播呈現實時性。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時政新聞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用戶只要有移動終端,就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最新的新聞信息,從而提高了時政新聞的實時傳播力。
5.新聞傳播呈現個性化。新媒體平臺上,在擁有著多種選擇的情況下,用戶通常會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和偏愛來選擇媒體和服務,而新媒體也可以根據用戶的這些需求定制、推送時政新聞信息和服務,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二、新媒體時政新聞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1.時政新聞采編形式單一。新媒體雖然使時政報道有了新的發(fā)展方式,但是目前時政新聞的采寫編輯并未采用互聯網思維,仍多沿用傳統觀念,過于千篇一律,政策解讀和編輯采寫不新穎,致使用戶關注度不夠。
2.時政新聞報道方式傳統。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顯著區(qū)別就是因技術發(fā)展而實現報道形式的多元,在一些民生新聞、娛樂新聞的報道中形式多樣化得到了有效的體現,但在時政新聞的報道中,形式依然稍顯單一、老套。既缺乏創(chuàng)意顯得生硬、刻板,也影響了時政新聞功能的發(fā)揮和受眾對于政策的理解。
3.時政新聞報道互動不強?;有允切旅襟w的優(yōu)勢,新媒體的雙向傳播為媒體和用戶提供一個溝通交流的機會,使新聞的生產者能夠快速了解用戶需求,指導新聞生產;而用戶也可以通過意見反饋、活動參與來增加對媒體的忠誠度。時政新聞報道互動方式相對單一,用戶的參與程度尚淺,新媒體互動性的優(yōu)勢并未得到充分發(fā)揮。
三、提升新媒體時政新聞傳播力的途徑
1.主動設置議程,進行新聞表達。新聞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的經典理論之一,它提出媒介議程會影響公眾議程,能夠影響公眾對于客體形象的認知,并且能夠告訴人們怎樣將信息聯系在一起。盡管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傳播形態(tài)不同,但是新聞議程設置理論在新媒體下同樣具有效力,甚至對新媒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強新聞內容和形式的策劃,以便實現最佳的傳播效果;加強新媒體熱點問題的引導,唱響主旋律,反映時代特點;要拓寬時政新聞發(fā)展空間,突出新媒體特色,增強傳播價值。
2.依托可視化表現,豐富報道內容。時政報道依托可視化的語言,對報道內容進行轉譯和豐富,提高時政新聞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首先可以利用數據和圖表進行呈現,運用數據和圖表對事件進行解讀,可以更直觀、清楚地表達信息,便于用戶理解。其次可以綜合利用視頻、H5、文字、圖片、表情包等多種表達方式,還原新聞事件,讓新聞更加立體鮮活。最后,語言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在敘事語言上,要盡量輕松、精煉,符合用戶新媒體的閱讀習慣。
3.引導主流輿論,堅守媒介素養(yǎng)。隨著移動4G、5G網絡的普及,各種新媒體平臺逐漸成為用戶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網絡新聞的失范問題。由于新媒體新聞發(fā)布的低門檻和缺少監(jiān)管,以及信息的碎片化、裂變式傳播特點,很容易造成時政新聞信息的缺失和失實,從而導致錯誤的輿論導向。而傳統媒體經過了多年的發(fā)展,形成了新媒體無可比擬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有著強大的專業(yè)采編隊伍,具有較強的新聞專業(yè)素養(yǎng),新聞從采集到發(fā)布都經過嚴格把關。因此,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需要融合發(fā)展,取長補短、相互配合,從而利用不同形態(tài)媒體的相互作用,用深度報道、解讀等方式對新媒體的碎片化、單一化內容進行補充,實現時政新聞內容的增值服務,使豐富的內容資源借助新媒體技術得以全面呈現,新媒體新聞從業(yè)人員要堅守媒介素養(yǎng),引導主流輿論向著正確方向發(fā)展。
3.依托技術發(fā)展,強化互動交流。新媒體平臺上,傳受雙方地位是平等的,時政新聞只有為用戶提供參與、表達和交流的平臺,才能得到更多的用戶支持和關注。要積極引導用戶加入微信群、QQ群、論壇進行交流探討,為用戶營造新聞傳播的開放空間,使用戶能夠與新聞生產者、與其他用戶平等地對話、交流,發(fā)表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和意見,在遇到重要的新聞事件和活動時,還可以請用戶出謀劃策,使用戶能夠增加融入感。在互動設計的過程中,要符合實際,能夠真正實現互動,并通過互動,來最終達到了解用戶需求,指導新聞生產的目的。但是,目前時政新聞的互動做得不夠到位,比如《兩會喊你加入群聊》H5的設計,雖然看似互動性很強,但是用H5的形式,普通用戶根本沒有輸入接口,無法真實發(fā)表自己意見。因此,新媒體在開放、互動的傳播新模式下,仍需適應和加強探索。
4.關注用戶需求,引發(fā)情感共鳴。不管傳播技術如何發(fā)展,新聞內容始終是時政新聞要關注的核心和重點。新媒體時政新聞要革除刻板、生硬的弊端,力避高高在上的新聞報道模式,而要充分考慮到新媒體的特點,關注用戶的需求,對用戶施以更多的人文關懷,這樣才能突出時政新聞的宣傳、實用價值,引發(fā)用戶的情感共鳴。要把握時代脈搏,把理論性極強的國家政策與用戶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進行宣傳,深入挖掘用戶需求,為用戶精心解讀政策的變化能夠使他們的生活發(fā)生哪些實實在在的變化,以小見大,體現時代感和創(chuàng)新點。
總之,新媒體時政報道要改變傳統的寫作思路,選擇符合人民群眾心理需求的角度撰寫時政新聞,發(fā)揮自身的傳播優(yōu)勢,引領新媒體新聞的主流發(fā)展方向。
(作者單位:畢節(jié)市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陸劍秀.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如何創(chuàng)新[J].傳媒論壇,2015(17):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