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惠
摘 要:對話教學能夠給傳統(tǒng)語文教學帶來生機,能夠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拓創(chuàng)新他們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自我領悟能力,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文章通過課堂教學具體實例,就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話教學的實施途徑做一探索,從樹立正確的對話教學理念到構建有效性與創(chuàng)造性相結合的對話教學課堂實踐兩方面,梳理語文課堂“對話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對話教學;共情;創(chuàng)新;思辨
教學活動是一個群體性的活動,教師和學生共同就一個教學內容進行解讀。因此,如何指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形成正確的閱讀慣性,開拓創(chuàng)新實踐的個體意識,發(fā)展個性思維,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筆者擬就《變色龍》和《熱愛生命》兩篇課文的教學實踐為依據,探索初中語文課堂“對話教學”的實施途徑。
一、《變色龍》——由經典分析到多角度探討
《變色龍》是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1884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諷刺小說,是一篇經典課文。小說以“變色龍”為標題,講述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審理一樁案件的過程中,圍繞著“小狗的主人究竟是誰”這一問題一再改變斷案態(tài)度的故事。小說通過人物如同變色龍似的不斷變化的細節(jié)描寫,塑造了虛偽逢迎、見風使舵的巡警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嘲諷了沙皇專制制度下封建衛(wèi)道士卑躬屈膝的嘴臉。
對《變色龍》主題的探討,一直以來思路都是清晰而明確的。首先帶領學生梳理小說的情節(jié),回答警官在審案的過程中有幾次變化、怎樣變、為什么變的問題,最終得出對小說主題的概括。但是這樣的探討有什么意義呢?教師對學生的啟迪性又體現在哪里呢?
針對這篇課文,怎樣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辨呢?筆者決定由共情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在大庭廣眾之下,奧楚蔑洛夫一變再變,他會有什么心理,他有沒有窘迫,有沒有難堪。問題提出來,教室里像炸開了鍋,學生們各抒己見,異常踴躍。有的學生說奧楚蔑洛夫不斷穿脫大衣正是為了掩飾他內心的尷尬;有的學生說奧楚蔑洛夫出汗的細節(jié)恰恰說明了他內心極度的虛弱和緊張;還有的學生說奧楚蔑洛夫最后裹緊大衣匆匆離去,是他出盡洋相之后竭力掩飾自己的不自在,表明他還殘存著做人的羞恥感……可以說,學生們的思考無一不在貼近生活的真實。我們不僅應該看到奧楚蔑洛夫的可笑、可憎,還應該看到他也是社會中一個可悲的小人物,這才是這個人物成為經典的原因。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的多面性,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著多重的身份,既有可能扮演壓迫者的角色,也有可能扮演被壓迫者的角色。即便卑微如赫留金,作為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仍然施虐于一只小狗。
《變色龍》這篇課文的深刻性在于揭示人性的弱點,在這一點上“變色龍”超越時間和國界。通過與人物的深層溝通,學生們對奧楚蔑洛夫由憎恨到保有一絲同情,豐富和細化了對人物的理解。這也啟迪筆者,在教學中應該盡量避免在概念化的框架下給人物貼標簽,而應該推進學生與文本的深度對話,幫助學生實現對文本的理解。
有效的對話在于教師對文本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設計出能夠啟發(fā)學生產生思維張力的問題。反之,則不利于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實踐的個體意識。
二、《熱愛生命》——另辟蹊徑,別有意趣
《熱愛生命》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小說通過講述一個被朋友拋棄的淘金者在荒原上陷入困境,與饑餓、寒冷、恐怖和死亡做斗爭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偉大和堅強,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
《熱愛生命》作為一篇課外閱讀的篇目,課堂上用于分析的時間只有45分鐘。短短的一節(jié)課能給學生怎樣的啟迪呢?“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边@句話揭示了閱讀的神奇性和成果的多元性。因此筆者決定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讀文本,要求學生在快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標畫出最打動自己的詞語或句子,并結合自身談談感受。
課堂上,學生很快閱讀完文本,他們感覺很輕松,在理解上并沒有什么障礙。筆者請一位學生談談她畫線的句子,她標畫的是第24自然段的最后兩句:“這種要命的疲倦,很像一片大海,一漲再漲,一點一點地淹沒他的意識。有時候,他幾乎完全給淹沒了,他只能用無力的雙手劃著,漂游過那黑茫茫的一片;可是,有時候,他又會憑著一種奇怪的心靈作用,另外找到一絲毅力,更堅強地劃著。”這位學生說她看到人的虛弱和頑強。筆者看著她,思考著怎樣去引導她,也啟發(fā)其他的學生。我問她:“這個人在干什么?”學生們因為茫然而安靜下來,“他在干什么?”學生們立刻七嘴八舌:“他太疲倦了在休息?!薄八匀活B強求生。”“他意志力非常堅強?!泵鎸@些回答,筆者仍然選擇追問:“他在做什么?”學生們鴉雀無聲。筆者告訴學生們:“他在和狼耐心地對峙中?!睂W生仍有不解,筆者繼續(xù)啟發(fā)他們:“為什么這位同學會被這句話觸動?”學生們沉默了,在沉默中他們似乎明白了什么。一個句子能夠打動某個人的心靈,一定是與這個人的心靈有高度契合的地方。
生命是偉大的謎題,并非千篇一律。所以對《熱愛生命》這類文章的解讀,空洞的說教不如另辟蹊徑,尋求心靈的共鳴,從而引導學生懂得文學對人生的意義。通過這堂課,我認為學生們對文學的領悟加深了,文學不再單純的是他人的故事,而是自我心靈的投影。學習語文的目的,不是簡單地總結中心思想,而是服務于個體靈魂的成長。
三、語文對話教學的實踐探索
1.樹立正確的對話教學理念
對話教學的核心價值在于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對話教學鼓勵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認知基礎,調動情感、態(tài)度,做獨立、反思和批評型讀者。在對話理念支配下的課堂教學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獨特理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讓學生圍繞主題充分進行自主思考、多彩解讀,變被動型學習為主動型探索。
樹立正確的教學對話理念一是要求教師由教學的領導者變?yōu)榻虒W的平等參與者,要求教師走下講臺與學生產生真正的理解與溝通;二是要求教師對教材的態(tài)度作相應調整,教材不僅僅是權威性知識的載體,更應該成為師生交流的平臺。對話教學理念對教師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還需要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能夠根據學生的“學情”及時引導教學過程。
2.構建有效性與創(chuàng)造性相結合的對話教學課堂
好的語文教學必然是一種有創(chuàng)造性的令人愉悅的言語產品生成的教學,它既包括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知識積累活動,也包括師生精神的交融,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因此對話教學必然是有效性和創(chuàng)造性相結合的課堂教學。
有效的對話課堂教學要求教學活動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課堂文本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人類知識的精華,正確解讀文本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有重要意義。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首先要建立在正確的認讀和理解之上,包括讀準字音、理解詞義、理清思路、掌握文本大意。
創(chuàng)造性的對話課堂要求教師科學設計對話目標和對話主題。對話教學的目標在于通過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營造民主的氛圍,鼓勵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對話主題的設置應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蘊含多重分析視野、多樣的解答路徑的,能夠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平等、真誠、理解性地對話,互相影響和補充,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從而產生思維的碰撞、智慧的交鋒,促進學生不斷探求新的知識和真理。
參考文獻:
[1]呂叔湘.呂叔湘語文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英)韋爾思.在對話中學習:社會文化理論下的課堂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3]錢理群,孫紹振.對話語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