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琦 卜佳莉
【摘 要】任何時代的藝術作品都會深受當下文化與社會語境的影響,其改變方式也與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開放,以及政治的完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電影美學作為電影藝術研究的重中之重,它涵蓋了戲劇、繪畫、建筑、雕塑等多種藝術元素的發(fā)展歷程,同時也包括電影藝術本身的言語與結構。電影美學一直以來是電影創(chuàng)作者追求的要素之一,其希望通過運用電影美學的形式,找到影片中商業(yè)與藝術的平衡。當下中國電影美學沒有新的理論增長點和突破點,理論資源與新的社會語境格格不入已成為電影美學的新困境。電影藝術中必須正確認識美學的意義且確立美學的新定位,堅持電影批評和電影理論想結合的方式,促使我國建立起與時代相符合的電影美學理論,是當務之急。
【關鍵詞】新語境;中國電影;電影美學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2-0070-02
一、新時期以來在社會語境的影響下的電影美學
改革開放的到來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jīng)濟體制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自1977年以來,電影創(chuàng)作者在自身的電影創(chuàng)作中不斷尋求提升影片自身的美學途徑。中國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真正關心和專注電影美學的問題。新時期對于電影創(chuàng)作者來說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這一時期,外國的思潮大肆涌入,文化軟實力向我國不斷輸出。在不同程度影響到國民思想時,我國電影創(chuàng)作者才開始認識到了電影作為傳播文化的載體的重要性。但是,中國在經(jīng)歷“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之后,電影創(chuàng)作者開始真正去思考中國電影美學文化該如何發(fā)展,而在時代影響下的電影美學中最直觀、最深刻的體現(xiàn),便是生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中國人民。
(一)對擁有美德的人的贊美?;谥袊鴤鹘y(tǒng)文化以及對自身文化的認知和解讀,贊揚美德一直是中國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電影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了贊揚平凡人物美德的電影。如電影《黑三角》(劉春霖、陳方千執(zhí)導),講述了中國警察與國外間諜進行斗爭的故事。影片著重贊揚警察的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的品格。警察之于平凡的人物,是這一時期國產(chǎn)電影表達的重點?!栋浊蠖麽t(yī)生》也是當時拍攝的重要影片之一,主要講述了一位擁護無產(chǎn)階級的醫(yī)生,在戰(zhàn)爭時期來到中國并加入到中國的救護隊,為了救死扶傷不言勞苦、不怕犧牲的故事。創(chuàng)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題材滿足了大量電影程式美學美感的同時,也切合了當下群眾對于凡人贊美的期望。而在此類電影中,人物的塑造采用的是向上向善的模式,給國人傳達了眾多的正能量。電影美學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思當下社會的作用。電影美學文化對于維系當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電影被刻上了時代的烙印,在電影遵循美學文化的程式下,不斷去解構電影中人物對于重塑電影美學的新意義。而對于中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多數(shù)中國人民還處在迷?;煦缙跁r,將美德人物再現(xiàn)到銀幕之上,是對國民進行良好的心理安慰和文化調劑。而這是電影美學所追求的文化力量被放大到了極致,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對于當下社會發(fā)展的期許和希冀。
(二)電影創(chuàng)作者致力于文化反思。第五代導演在中國社會中經(jīng)歷了較為特殊的時期,其美學價值觀受到當下社會的影響。而在這一時期的導演們,通過影像記錄了自己對于時代的印象,創(chuàng)作中擁有強烈的時代背景,并且融合了時代下人物的命運悲劇,影片著重表現(xiàn)了對往事的回憶與反思。如影片《活著》由張藝謀導演,改編自作家余華的同名小說。電影在小說的基礎上進行改編,融合了張藝謀導演自己的思想,以及在時代背景影響下故事創(chuàng)作的新訴求,講述了富貴一家人在社會變革中遭受的種種挫折。除此以外,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也是跨時代的代表作之一,陳凱歌導演突出表現(xiàn)了大時代下人性的惡,讓觀眾不斷思考和反思時代之于人的影響。文化是評判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標準,電影文化作為文化輸出和文化殖民的重要形式,越來越受重視,同樣給新時期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
這一時期電影也把重點放在了之前不受關注的女性群體上,他們從多種角度去探求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和情感命運,電影美學的方向開始有了一個新維度的轉變。如許鞍華的《姨媽的后現(xiàn)代生活》、徐靜蕾的《我和爸爸》,這些影片著重關注女性,對女性未來的發(fā)展和命運提出新的拷問。電影美學的體現(xiàn)無法與時代脈搏相分離,同樣,時代印記也給電影美學提供了眾多可塑造的元素。電影美學在不斷豐富自身元素的同時,開始關注多重人物的命運。電影美學需要通過不斷融合新元素來滿足電影藝術的美感,以及美學自身所賦予的意義。
二、新世紀以來電影的美學困境
電影美學一直以來都是眾多學者、專家研究的重點,美學在不同時期所呈現(xiàn)出的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這與時代中的文化有密切的關系。而隨著新世紀的到來,觀眾對于電影美學的呈現(xiàn)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要求是基于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展開的,隨著人們就業(yè)壓力的增大,外界物質誘惑的增多,觀眾急于尋求新的“宣泄”方式,而電影創(chuàng)作者在面對這種訴求時,轉戰(zhàn)娛樂電影,他們打著票房至上的旗號,無底線迎合觀眾的審美趣味,創(chuàng)作出了“消費文化”下的快餐電影。這一時期電影轉戰(zhàn)的方式受到專家學者的質疑,一定程度上國產(chǎn)電影美學陷入了被質疑的地步。同時,有大量非專業(yè)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開始擠進導演的行列,他們打著高票房的幌子闡述著自己所謂的電影美學,一味追求經(jīng)濟效益,對于電影的美學避而不談,一再遷就觀眾的審美趣味,所創(chuàng)作出的電影美學勢必是糟糕且備受質疑的。
新世紀以來,“美學”一詞似乎是任何術語潮流的代名詞,人們將美學過分修飾和濫用,導致美學元素成為了大眾消費文化的附屬品,失去了美學自身的含義。尤其是對電影藝術來說,它是一個多學科融合、多角度共同發(fā)展的藝術,很難將其元素歸結為確切的“美”與“不美”,但電影之于一門藝術,美學的形式勢必為其所表現(xiàn)的重點。
(一)新世紀以來電影美學在電影中的創(chuàng)作舉步維艱。新世紀以來,外來文化不斷涌入中國,給觀眾帶來了多種文化并存的思維觀念。尤其對于電影藝術來說,是一個重大而兇險的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通過電影銀幕傳達給當下的觀眾,在封閉的影院中將自己設定成電影中的角色,從而使得電影中主人公的價值觀念更加深刻地影響著觀眾。而對于電影美學的意義來說,一定是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電影所獨特的、深厚的美感,而不是緊隨時尚潮流的亦步亦趨者。對于這種要求的提出,想要真正認識到國產(chǎn)電影美學的真諦,創(chuàng)作者要了解拍攝影片的時代背景,要切身體會到文化背景給予電影的獨一無二的美感。觀眾也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才能夠增強明顯文化優(yōu)劣的能力,主動吸取國外積極的、有意義的文化,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和崇尚國外文化。
而對于我國電影來說,電影美學在巨大的商業(yè)利益之下所占比重微乎其微。這時,我們不難看出電影市場魚龍混雜,他們打著電影藝術的旗號堂而皇之進入了電影市場,如若長久發(fā)展下去,并將中國努力建立并為時不長的電影美學意識消耗殆盡,這時中國的電影藝術該何去何從,是一個值得深究和探討的問題。
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引發(fā)了銀幕熱賣且收獲了不錯的票房,當觀眾開始認真思考電影中的美學意義,滿目空洞無內(nèi)涵的信息充斥著觀看者的大腦。美學的形式不是去塑造一個浮華無實的世界,將觀眾置于虛幻飄渺的世界中,并且使觀眾分不清現(xiàn)實和夢境,物欲橫流的物質影像看似人人仰慕的美好生活,但究其實質,是麻痹觀眾的大腦,構建的虛幻世界,當觀眾從影院中走出來,對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得不到有價值且深刻的思考,這不免是觀眾通向認識真正生活的重要阻礙,電影美學所追求的美感已經(jīng)被消磨殆盡。
新世紀隨著粉絲電影的出現(xiàn),將電影美學再次置于艱難的地步,“粉絲”的出現(xiàn)勢必將粉絲效應發(fā)揮到了極點,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電影美學對于電影的重要意義。而這種電影出現(xiàn)的大多數(shù)問題,著重在于對當下文化的不了解,進而采取了歪曲或者編纂文化的現(xiàn)象,還有眾多導演就電影史方面存在眾多的不熟悉,導致電影呈現(xiàn)給觀眾的美感大打折扣。電影類型的增多,也給電影美學文化提出更多的考驗。文化之于電影的意義在于通過影片將我國的優(yōu)秀的文化通過影像的方式傳達給觀眾,讓觀眾清醒并正確認識到文化對于民族的重要性。而電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也必將成為支持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點。
(二)電影美學在當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電影美學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從來都不是與商業(yè)電影相對立的,但要如何在商業(yè)與藝術中找到平衡,是電影美學的重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觀眾審美的變化,電影美學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和發(fā)展方向。電影美學文化需要服務于社會與人民,并在電影中創(chuàng)作出符合中國獨特的美學文化,勢必將會成為電影發(fā)展與努力的新方向。
三、結語
本文通過新時期與新世紀電影美學的對比分析,對文化中的美學進行重點闡述,落腳于電影中所塑造的核心人物,淺析并得出了電影美學存在的重要意義及其未來國產(chǎn)電影的發(fā)展方向。我國電影美學給電影創(chuàng)作者、專業(yè)人士以及電影愛好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味迎合觀眾的喜好必將影響電影美學的發(fā)展和前進。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需要不斷使用電影藝術手段來滿足藝術欣賞水平的美感,這是提升我國電影美學文化的必經(jīng)之路。而電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需要引起觀看者的共鳴,在藝術與共鳴之間勢必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促進國產(chǎn)電影美學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王志敏.電影批評[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172-180.
[2]史可揚.瓶頸中的當代中國電影美學[J].藝術百家,2017(3).
[3]周斌.論中國電影美學的特點與構建[J].上海大學學報,2009(2).
[4]張宗偉.當下中國電影的美學困境[J].當代電影,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