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涉法涉訴信訪事項的高發(fā)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司法權威和社會穩(wěn)定,為實現(xiàn)良法善治,更好地保護人民合法權益,對涉法涉訴信訪的內(nèi)涵、原因、發(fā)展及其價值悖論進行深入分析,并探索以法治理念來破解涉法涉訴信訪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法治 涉法涉訴信訪 破解 困境
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轉型,社會利益格局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民眾的權利意識開始覺醒但法律意識依然有待提升,一些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在此背景下出現(xiàn)了總量放大,強度增強的現(xiàn)象,從而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司法權威與社會穩(wěn)定。所以,對涉法涉訴信訪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法治理念破解涉法涉訴信訪困境,對于有效緩解信訪壓力,提升司法權威,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實現(xiàn)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涉法涉訴信訪內(nèi)涵的界定及意義
(一)涉法涉訴信訪內(nèi)涵的界定
2005年施行的國務院《信訪條例》所指的“信訪”是行政信訪,而本文要討論的涉法涉訴信訪與之相比,在性質(zhì)和功能方面存在著不同。涉法涉訴信訪屬于信訪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中提出,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把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訴訟權利救濟的信訪事項從普通信訪體制中分離出來,由政法機關依法處理。各級信訪部門對到本部門上訪的涉訴信訪群眾,應當引導其到政法機關反映問題;對按規(guī)定受理的涉及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的涉法涉訴信訪事項,收到的群眾涉法涉訴信件,應當轉同級政法機關依法處理。按照該意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理解:所謂的涉法涉訴信訪主要是指依法屬于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和司法行政部門進行處理的涉及法律和訴訟的信訪案件。
(二)對涉法涉訴信訪事項進行界定的意義
對涉法涉訴信訪事項進行界定一方面有利于明確我國信訪體系與司法體系之間的職責范圍。通過明確職責范圍,規(guī)定各自管轄領域,從而理順信訪體系與司法體系的關系,有利于各自集中精力進行業(yè)務管理和隊伍建設,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維護司法權威以及我國信訪工作的正?;?。把歸于司法管轄的涉法涉訴信訪從普通信訪中剝離出來,使問題的解決回歸正常法律渠道,讓民眾對解決涉法涉訴問題不再從思想依賴上訪,逐漸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從而樹立司法權威,也使我國的信訪工作秩序得以理順。
二、我國涉法涉訴信訪存在的原因
客觀地說,我國涉法涉訴信訪的形成與存在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從實際情況看,大致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人治”傳統(tǒng)的影響
信訪在中國的產(chǎn)生有著獨特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我國有著幾千年的人治傳統(tǒng),在其影響下,權大于法的思想根深蒂固,老百姓的“清官情節(jié)”非常濃厚。即使社會發(fā)展到今天,這些思想與觀念依然影響深遠,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老百姓遇到問題往往不是找法而是找人,寄希望通過上訪這種形式能夠把問題直接反映上去,從而通過權力的干涉來解決問題。這成為涉法涉訴信訪的思想和心理基礎。
(二)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的增加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期,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城鄉(xiāng)差距擴大,社會成員利益分配差距明顯,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難以避免。而有些地方政府在實現(xiàn)經(jīng)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也沒有科學合理地處理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甚至在有些問題上自身也深陷矛盾之中,加之不少民眾雖然權利意識覺醒,但法律意識不足,因而便把矛盾的解決寄希望在信訪上面。
(三)司法不公導致司法公信力的下降
誠然,在涉法涉訴信訪中,并不是所有的事項都是由于司法不公引起的,當事人無理取鬧,試圖通過上訪來達到自己目的的現(xiàn)象確實存在,但也不可否認,有很多涉法涉訴信訪的確是由于司法機關在辦案程序、法律適用或者事實認定方面存在某種程度的問題或者過錯,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腐敗。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當事人對司法機關不信任,從而把維權的希望寄托在信訪之上。英國哲學家培根說:“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盵1]所以,公正司法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不能夠讓民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就會為涉法涉訴信訪提供了動力。
三、我國涉法涉訴信訪發(fā)展態(tài)勢及價值悖論
涉法涉訴信訪是近年來社會矛盾突出的表現(xiàn),己經(jīng)逐漸成為重要的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
(一)我國涉法涉訴信訪發(fā)展態(tài)勢
1、涉法涉訴信訪的多元化
隨著社會轉型,經(jīng)濟發(fā)展,利益多元,民眾的權利意識已日趨覺醒,涉法涉訴信訪事項也呈現(xiàn)多元化。這種多元化一方面體現(xiàn)為主體的多元,即信訪主體不僅包括農(nóng)民、城市化進程中的拆遷戶等弱勢群體,甚至還出現(xiàn)一些政府官員走上涉法涉訴信訪的道路。另一方面,這種多元還體現(xiàn)在涉法涉訴信訪內(nèi)容的多元化。這是社會生活日益復雜以及人們權利意識覺醒,而法律意識還不成熟的必然結果。這些信訪事項可以說涉及生活中的眾多領域,比如征地拆遷問題、醫(yī)療衛(wèi)生問題、基層選舉問題等等。
2、重復性、越級性信訪居多
很多時候信訪事件的當事人不可能以一種平和心態(tài)去看待問題,其脫離正常的法律程序而走上信訪的道路往往是抱著一種急于得到結果的心情。因而就同一個問題不斷上訪、甚至越級上訪的情況便不可避免。當事人希望通過重復訪、越級訪以更大可能地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甚至寄希望于權力直接干預來解決問題。其實從信訪人的心理角度去分析的話,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必然現(xiàn)象。然而,從整個信訪工作來看,不管是重復訪還是越級訪都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信訪工作的效率,甚至對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造成了負面影響。
(二)我國涉法涉訴信訪面臨的價值悖論
信訪制度的存在本意在于發(fā)揮民主監(jiān)督、權利救濟和解決糾紛的功能,但是,在實踐中,涉法涉訴信訪卻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較為尷尬的境地。
1、涉法涉訴信訪對司法權威造成一定沖擊
人們之所以把糾紛付諸司法程序,就是因為法律具有定紛止爭的功能,司法機關按法定程序通過適用法律來解決人們之間的糾紛,實現(xiàn)對公民合法權利和社會秩序的維護。它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于公平和正義的價值追求,并因此獲得人們的尊重和信任,從而樹立其權威。并且司法權威具有終局性,它意味著司法判決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除非出現(xiàn)一些法定事由,否則不能任意否定已做出的司法判決。然而,涉法涉訴信訪卻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司法的權威性,因為人們一旦選擇走上信訪的道路,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自己對于司法的質(zhì)疑。在此情況下,如果通過信訪的渠道使問題得到了解決,反過來更是加劇了這種不信任,于是一種讓司法權威持續(xù)受損的惡性循環(huán)便會形成。
2、涉法涉訴信訪使程序正義受到質(zhì)疑
正義不僅體現(xiàn)為實體正義,也體現(xiàn)為程序正義,而實體正義則必須通過程序正義才能實現(xiàn)。為了保證程序上的正義,實現(xiàn)對公民權利和社會秩序的維護,法律規(guī)定了嚴格、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馬克斯·韋伯曾指出:“程序變成了一種特殊類型的和平訴爭,只服從不可侵犯的固定‘游戲規(guī)則”[2]。而涉法涉訴事項有很多是背離了法定程序,是對法定程序的一種不信任,當事人意圖通過越過規(guī)則來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訴求。因而大量涉法涉訴信訪事件的出現(xiàn),必然影響到人們對于程序正義的信任,更何況在我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中存在著“重實體輕程序”思維,這種思維至今影響著一部分人對于“如何實現(xiàn)正義”的看法。
四、以法治理念破解涉法涉訴信訪難題的路徑建構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guī)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之后,《人民檢察院受理控告申訴依法導入法律程序?qū)嵤┺k法》、《人民檢察院司法瑕疵處理辦法(試行)》、《人民檢察院控告申訴案件終結辦法》等三個涉法涉訴信訪改革配套實施辦法通過后正式印發(fā)執(zhí)行。所以,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以法治理念破解涉法涉訴信訪問題是必然趨勢。在此過程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進一步提升公民的法治素養(yǎng)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要求和重要保障。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無論如何,法治建設的主體不是物而是人,它必須依靠人的推動才能得以實現(xiàn)。因而,要破解涉法涉訴信訪的困境,必須提升公民法治素養(yǎng),民眾要學會運用法治思維,摒棄人治思維,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講,就是要“引導群眾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逐步改變社會上那種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現(xiàn)象?!?[3]
(二)公正司法,樹立司法權威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權力運行不見陽光,或有選擇地見陽光,公信力就無法樹立起來?!盵4]對于涉法涉訴信訪當事人來講,信“訪”而不信“法”,這種行為本身就表達了對司法權威的不信任。因而,必須嚴格公正司法,讓司法真正成為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所以,進一步加強司法的獨立性,強化司法程序的公平公正,提升司法工作人員的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倫理素養(yǎng)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在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實質(zhì)上反映的是社會發(fā)展中的沖突與矛盾問題。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改革也進入了攻堅期和深入?yún)^(qū),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更加多元化、復雜化。對于這些矛盾的解決一方面需要發(fā)揮法律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機制。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加強社區(qū)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fā)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xiàn)政府治理和社會調(diào)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在此思想指導下,通過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機制,爭取社會矛盾與沖突能在源頭上得到預防和化解。
(四)進一步改革完善涉法涉訴信訪制度
涉法涉訴信訪制度的改革關系到公民權利的保護和司法權威的樹立,在改革中必須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根據(jù)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規(guī)道”的思想,涉法涉訴信訪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走向法治化,因而要把涉法涉訴信訪與法律程序建立有效鏈接,從而維護司法權威,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而涉法涉訴信訪制度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訴”與“訪”的分離,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又取決于涉法涉訴信訪改革是否能堅持法治化的道路。所以,在既定方向與目標下,對涉法涉訴信訪制度進行改革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處理好涉法涉訴信訪事項的受理環(huán)節(jié),把涉法涉訴事項與一般信訪事項進行區(qū)分,然后根據(jù)涉法涉訴事項的具體情況,對當事人做好解釋與說明工作,把相關問題導入現(xiàn)行法律程序中。其次,在對涉法涉訴信訪事項進行區(qū)分時,要對那些已經(jīng)經(jīng)過相關法定程序處理,且不需要再次進入信訪或法律程序的事項堅決不再受理。再次,要制定相應的懲罰與救濟機制,對于無理取鬧,纏訪鬧訪的行為進行處理。同時對于確實因涉法涉訴事項的真實存在而導致生活困難的群眾,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救助,由此才能充分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
參考文獻:
[1]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718.
[2][德]馬克斯·韋伯著,閻克文譯.經(jīng)濟與社會(第二卷上冊)[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946.
[3]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72.
[4]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720.
作者簡介:
耿瑞珍,女,河南牧業(yè)經(jīng)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