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一生遭遇坎坷,三仕三隱。貞觀中出任太樂丞,旋又告歸隱居東皋?!兑巴繁銓懹诖藭r。詩歌表達了詩人歸隱后孤獨、寂寞的心境。
首聯借動作暗示孤苦無依的內心感受。傍晚時分,詩人在水邊走走停停,踱來踱去,抬頭遠望,想找一個可以讓靈魂棲息的地方。可是,世界之大,“我”這顆孤獨的心,何處可以安放?這一聯,詩人借助動詞“望”,寫出尋找心靈棲息之所的無助;借助動詞“徙倚”,寫出內心的矛盾和彷徨;而“欲何依”則表達了詩人無所依傍的憂郁和苦悶。
頷聯用景色渲染歸隱后的孤寂感。“樹樹皆秋色”,所有的樹木,大的小的,無論哪一個品種,都是“秋色”。一個“皆”字,表示沒有例外?!吧缴轿鋾煛保械纳缴?,高的低的,無論哪一座山峰,只有“落暉”。一個“唯”字,突出了“落暉”在詩人視覺中的中心位置。這樣的落暉,映照在詩人落寞的心頭。
頸聯以樂寫哀,反襯內心的孤獨?!澳寥蓑尃俜?,獵馬帶禽歸”,牧人驅趕著牛群返回家園,獵人帶著諸多獵物回歸溫馨的家園,而“我”呢?“我”能去往哪里?這里,詩人用“驅”“返”“帶”“歸”幾個動詞,寫出了一幅喜慶的晚歸圖。用“返”和“歸”反襯“望”和“徙倚”,用喜慶的場景反襯“我”內心的孤寂,以樂寫哀,更顯孤獨的程度。
尾聯巧用典故,表達內心的孤獨感。尾聯承接頸聯,“我”與那些歸家的人們相遇,但“相顧無相識”,沒有知己,沒有知音!既然現實中沒有知音,就去追思古代的隱士吧,像伯夷、叔齊一樣,“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要知道,伯夷、叔齊“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是商亡后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那么,詩人的隱居,是不是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呢?否則,他的內心,哪來的孤獨和寂寞呢?
王績想做一個隱士,但他又不能像陶淵明一樣,在田園中找到精神的慰藉,逃離現實的羈絆。所以,他的隱居,是孤獨的,是憂郁的。
延伸練習
月下獨酌(其一)
◎[唐]李 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詩題名“獨”,你認為詩人究竟是“孤獨”還是“不孤獨”?請簡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