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美
我們常說,教師要愛、要尊重每一個學生,但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真是得煞費苦心。
有一次在七班上課,正當我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課時,我發(fā)現(xiàn)坐在第四排的女生-王瑩,好像往嘴里塞了一個類似薯條的零食,并偷偷地吃了起來,同時還目不轉睛地盯著桌洞,我假裝沒看見,繼續(xù)講課。然而她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繼續(xù)往口中放入了第二個,我毫不客氣地說:“王瑩,站著”。她倒也沒有反對,面無表情地站了起來,我則繼續(xù)講課。上完課后,我把王瑩叫到講臺前,我問:“王瑩,你吃東西了?”“吃了。”“為什么吃?”“餓了?!薄吧险n允許學生吃東西嗎?”“不允許?!薄澳悄銥槭裁催€吃?”“沒忍住?!薄澳阏骛I了,讓家長來給你送吃的?”“不用?!闭麄€過程中,她都用一種泰然自若的表情,目光一直與我對視,那種神情昭示著“我餓了吃東西不對嗎?就吃個東西至于這么小題大做嗎?我就吃個東西,你能把我怎么樣?”見她絲毫無半點悔改之意,我只好拿出殺手锏-班主任來,“既然你餓了,那讓班主任給你送吃的吧?!甭犖疫@么說,她終于垂下直視我的目光,“不用了,老師,我下次不吃了?!甭犓f完,頓時,一種挫敗感油然而生。原來打敗她拒不悔改神情的,不是我義正言辭的說教,而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班主任”。這件事也的確是在班主任的幫助下才得以圓滿解決。
回到辦公室后,我仍感郁悶,難道我批評她不對嗎?于是晚飯后給同事打電話訴說了自己的苦悶。她聽完我的講述后,對我說:“你面對學生的錯誤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還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你只是讓學生按照你的思路回答錯誤的原因,而不是讓學生按自己的意愿回答犯錯的理由。假如你換一個問話的詞語和順序,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似懂非懂地掛斷電話后,心中倍感困惑,批評個錯誤還分角度?一針見血的質問和罰站不是最有效的嗎?在七班一直是這種處理辦法:莫涵溜號,罰站;朱夢林睡覺,罰站。表現(xiàn)好的座位里站;稍有不滿教室后站;言詞頂撞門外站;屢教不改辦公室內戰(zhàn)。難道他們不接受這種批評的方式?
后來,偶爾又讀了一個故事,讓我很受啟發(fā),故事的名字叫《機智的臺階》。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
一位老禪師在禪院里散步,忽見墻角下有壘起的石頭,他一看就知道這是徒弟違反寺規(guī),趁著禪師沒在家的時候跳出寺院玩樂去了。正在這時,老禪師聽到墻外有腳步聲,知道是徒弟回來了,于是他躬下身體,趴在石頭上讓翻墻的徒弟踩著他的背下了墻頭。徒弟低頭一看,才發(fā)現(xiàn)自己踩著的是師父的脊背,頓時覺得無地自容,后悔不迭,但出乎徒弟意料的是,師父并沒有厲聲責備他,而是拍著他的肩膀平靜地說:“時間不早了,快回去吧!”(教育無痕——此時無聲勝有聲)
在化解矛盾時,老禪師寬容大度的教育機智令人叫絕。同時,我們也對老禪師巧妙設臺階以喚醒徒弟的做法而深感欽佩。讀完故事后,恍然有所悟,以后如果再遇到這類問題,改變一下思路,嘗試一下。
無獨有偶,又一個周五物理課,孫金旭也趁我不注意吃了個薯片,我瞅了他一眼,搖了搖頭,他立刻停下來,認真聽課。下課后,我把他叫到辦公室,問他:“餓了?”“嗯,早上沒吃飯。”“怎么沒吃飯?”“媽媽早上出門了,我和爸爸起來晚了,沒吃上飯?!薄暗綄W校沒吃點兒?”“來不及了,只忙著交各科作業(yè),沒顧上,就上課了?!薄皼]堅持住,怕聽不好課,也怕肚子咕咕叫,被同學聽見。就偷偷吃了一點。結果被你發(fā)現(xiàn)了。”說完這些,他不好意思地低下頭?!澳悄愠缘臅r候什么感覺?”“擔驚受怕,怕被你發(fā)現(xiàn),只想著趁你不注意多吃點?!敖Y果呢?”“你講的什么也沒注意聽。所以后面題也不會做,還是被你發(fā)現(xiàn)了。”很后悔的樣子?!耙院笤趺崔k?”他很誠懇地說,“老師,我以后上課不吃東西了,吃不好還耽誤聽課。爭取下課吃?!币淮斡淇斓卣勗捊Y束了,他即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也沒費一槍一彈。原來,批評可以這么輕松愉悅地解決。到底是什么使得這次批評與上次有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想想面對同樣的錯誤,我只是換位思考了一下,如果我是學生,饑餓導致聽課效果不佳,適時補充能量,未嘗不可。平時上課口渴之際,也端杯而飲。而且也沒有與他們針鋒相對,罰站并加以訓斥,而是引導他們找到犯錯的根源,讓他們自我內省。這樣既讓他們認識到錯誤,也能維護他們的自尊,又讓我們達到教育的目的,實現(xiàn)三贏,事半功倍。
作為教師的我們不也應該給犯錯誤的學生一個機會嗎?人總是愛面子的,學生也是人,他們有他們的人格尊嚴,尤其在伙伴面前,他們的人格尊嚴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況且人無完人,成人都要犯錯誤,何況學生?馬克思曾經說過:“青少年犯錯誤就連上帝都可以原諒。”教師的冷漠無情就像一把刀,他會傷害學生的尊嚴并讓學生那稚嫩的生命疼痛甚至流血。所以,面對犯錯誤的學生,我們不要用粗暴與野蠻的態(tài)度去批評、懲處,而應該像甘心給徒弟當臺階的老禪師一樣,用愛心與智慧給學生一個走出錯誤與尷尬的臺階,輕輕走過去,把食品放回桌內,同時用手拍拍她的肩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我們滿腔熱情去感化他們,喚起他們的內心的共鳴,燃起他們走向新的希望。
教師培訓中學到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馬斯洛認為人在滿足了前四個需求之后,便會追求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尊重需求是人一種很重要的需求,我們作為老師有被學生尊重的需要,同時也要尊重學生被尊重的需要。滿足了尊重需求后,學生就會自主進入第五類自我實現(xiàn)需求。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寫過一段很流行的話:“魚對水說:‘我流淚了,可是你看不見,因為我在水里;水對魚說:‘但是我能感覺到,因為你在我心里?!焙芏鄷r候,學生就像魚,我們老師就像水,學生們可能看不見我們心里的想法,但我們只要真心的去關愛他們,他們一定能感覺到,因為他們在我們的心里。
教育是一門藝術,只有走進學生心靈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教師的每一次尊重與寬容,都會使學生終身難忘,都會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就讓尊重之花在我們心中綻放,讓我們走近他們的心靈,爭做教育的智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