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萍
什么樣的學習狀態(tài)能直抵學習興趣的核心,突顯學習興趣的價值?這取決于我們對“學趣”的理解。
王曉春老師說:一節(jié)好課的最高境界,不是讓學生哭一陣,笑一陣,而是使學生突然陷入了沉思,感受到了思維的樂趣。
觀念出方法,如果認為學生欣賞幾幅撼動人心的多媒體畫面,玩幾個生動活潑的游戲便是“學趣”,那么,激趣的方法,似乎也變得簡單了,投其所好便可。如果是希望學生在閱讀、思考中,體驗到思維的樂趣,獲得超越舊我,獲得新知的愉悅,那么激趣的手段,則主要是教給學生自學、自讀的方法,培養(yǎng)終生閱讀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觀念的奔突碰撞,形成獨立的思維方式與和個性化思維能力。
一、默讀入心 批注傳情
許多人有這樣的讀書經驗,拿來一篇文章,可以聲情并茂地朗讀,讀完卻難以形成對文章的整體印象,或者有了整體觀,又無法在文章苦心孤詣處捕捉幽微的感動。成人尚且如此,孩子尤其如是??梢娎首x不是閱讀。真正的閱讀是默讀,要靜下心來,要入得進去,好文章,尤其需要默讀,并在默讀時批注。
批注,并不是個新鮮詞。批注是我國文學鑒賞和批評的重要形式和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直入文本、少有迂回,是閱讀者自身感受的筆錄,以短詞斷句來體現閱讀者別樣的眼光和情懷。
通常我的作法是,請學生學習新課時默讀三遍文章,然后在文章空白處,心有所感的地方,圈圈點點,筆墨追錄,用三言兩語,表達見解,傳遞感受。
學生寫完批注后,在課上交流,將個性的思考、深遠的聯(lián)想和透辟的理解,一一投影展示,并做以簡單說明。有時我也將自己的批注展示出來,與學生共享,讓他們明白批注是一種老少咸宜受用終生的讀書方式。
如學習《山中訪友》,有學生在“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它們迎面送來無邊的青翠,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一句中圈出“知己”,并在旁邊寫上“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易得,知己難求”、“與樹互為知己,輕松坦然,率性率真”,寥寥數語,想得開,入得深。
又如閱讀《用心靈去傾聽》中“湯米,我要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時,寫到“跌落凡間的天使”,“詩意的語言,善意的安慰”;在讀到《懷念母親》中“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這兩句話時將“終天”一詞注解為“終身”,通過批注疏通了詞語;在“實際上,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從這幾段中也可見一斑了”一句中將“可見一斑”圈點,并在旁邊寫上“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并在課上為同學們講解這個典故,達到了“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目的。
以上這些多是旁批。在閱讀整篇文章之前或之后,我也會請學生相應地在文章前面寫出“眉批”,或于之后寫上“尾批”。
如果說默讀是走進去,那么批注就是走出來,這“一進一出”,彰顯了閱讀的力量,體會到了思考的樂趣,在彼此交流所批所注中,傳情達意,共享學習的樂趣。
二、設疑追思 札記舒懷
許多老師有這樣的經驗,去聽一節(jié)公開課,如果不借助聽課筆記,時隔兩三個星期再來評課,已沒有多少印象了,無論當時是怎樣地凝神與專注。
這個現象提醒我,課上得生動并不等于是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我認為至少要包含兩個要素:設疑和追思。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設疑是指在讀過文章后,能夠尋根問源。如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文中“那時候我有點驚異了,為什么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學生在讀了作者記敘的四件生活小事后,依然索問“這幾件事,平常人也可能做到,為什么魯迅逝世就會萬人吊唁?”,這個問題,就體現了設疑的價值,既涉及文章選材與主題的關系,又能深入探尋魯迅生平,生成課外閱讀的需要。因此課后,我倡議學生查找五四運動的背景和魯迅的資料,再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交流,解析魯迅,最終理解了魯迅“戰(zhàn)而不屈”的精神曾經鼓舞支持了多少熱血青年,扶持他們走過看不到希望的時代,萬人追悼,不無理由。
在這樣的課堂閱讀中,學生漸漸形成質疑的思維方式,摸索到解決疑問的方法,即使《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節(jié)課學生已經忘記,但善于設疑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沉淀為更可貴的財富。
若有所思,恍然一悟,“學趣”之花,方才燦然怒放。
所謂追思和札記,則是在新課授后,記錄下“我有而他無”的心得體會,深入文章,品出個人的滋味來。
如學完列夫·托爾斯泰《窮人》后,我讓學生以《我眼中的____》為題,寫出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有的學生寫《我眼中的西蒙》,“也許在別人看來,西蒙是那樣的不起眼,但是,她在臨死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孩子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小腳。這是一個多么凄慘多么傷感的畫面,母親掙扎著用盡最后的力氣,把溫暖留給幼小的孩子!小時候,我們半夜里睡覺經常會踢被子,而母親常常幫我們把襪子蓋好,看到我們睡安穩(wěn)了,才安心地睡下。長大一些,她又為我們的學習拼命掙錢……在西蒙身上,體現的正是這種無私的母愛、博大的情懷。天地間,恐怕只有母親的心才如此低,把全世界的痛苦都收進自己的口袋,只留下平安幸福給她的兒女”。如此解讀,真正體味到了《窮人》的魅力,列夫·托爾斯泰在文章中滲透的人性光輝,照進了孩子的內心,喚醒了潛在的一切美好。
還有的學生在《我眼中的桑娜》中寫道“桑娜也很聰明,她擔心直接告訴漁夫她抱回了小孩會被罵,所以繞了個圈子,先試探一下漁夫的想法。我覺得勤勞、善良又聰明的桑娜,很有生活的智慧”,這種解讀,是僵化的教參書所想不到的,是如此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深入的閱讀,個性的思考,合情全理的表達,這樣堅持每個星期一次的訓練,最后集結為札記,達到了舒展情懷、一吐為快的效果
人們常以“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來類比個性閱讀,不同的人生閱歷,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知識積淀,不同的心態(tài)心境,就會摧生不同的閱讀體驗。學習,不是走過路過,揮揮手,不帶走一絲云彩的瀟灑,是在學過讀過后,在細膩的追思中升華、品味。
短小的札記,一吐為快的灑脫,偶一為之,“各自為政”,又可共享“百家爭鳴”之樂趣,不亦快哉!
默讀入心,批注傳情;設疑追思,札記舒懷,這樣的激趣方法,可能無法讓觀課的人看到“樂趣”,但妙趣橫生的課堂,“趣”顯露于外,更隱含于內?!捌云垥模诰砗龆Α?,難道不是學習的至樂境界嗎?如果學校教育不只是要培養(yǎng)會聽課的人,更要培養(yǎng)終身的閱讀者,那么,這樣的方法是不是更具深遠的價值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