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冠華
摘 要: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研究上古漢語的重要典籍?!对娊?jīng)》中有很多著名的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便是其中一句。目前,學界對“雨雪霏霏”一句的解釋意見不一,尤其對“雨雪”一詞的理解頗有分歧?;蛘哒J為“雨雪”是動賓短語;或者認為“雨雪”是偏義復詞;或者認為“雨雪”是并列名詞。文章通過對學界三種觀點的分析,認為“雨雪”理解為動賓短語更恰當。
關鍵詞: 《詩經(jīng)》 雨雪霏霏 “雨”
目前研究“雨雪霏霏”中“雨”字的相關論文共有六篇:陳明富、張鵬麗《〈詩經(jīng)〉“雨雪霏霏”考辨─兼析〈十三經(jīng)注疏〉對〈詩經(jīng)〉八處“雨雪”之訓釋》,劉育林《〈詩經(jīng)·采薇〉中“雨雪霏霏”新讀》,夏麟勛《“雨雪霏霏”辨》,新月《“雨雪霏霏”的那個“雨”字》,李清文《“雨雪霏霏”新解》,段賽《試論〈詩經(jīng)·采薇〉中“雨雪霏霏”的“雨”》。以上論文無一例外都認為“雨”讀上聲,作名詞,只是在“雨雪”是并列名詞還是偏義復詞這一問題上有不同的意見。
筆者認為,將《采薇》中“雨雪霏霏”之“雨”字解作名詞既與傳統(tǒng)訓釋相悖,又與先秦文獻中“雨雪”的慣用意義不同,是一種錯誤的讀法,有必要加以糾正。為說明此點,以下試從五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雨”讀作去聲yù,是動詞,意為“下降”,這是古往今來許多《詩經(jīng)》研究作品所采用的讀法。
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雨,于付反。”[1]696很明顯將“雨”理解為動詞“下降”的意思?,F(xiàn)當代一些學者的作品同樣將“雨”讀為去聲,如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雨雪,下雪?!盵2]306郭錫良《古代漢語》:“雨(舊讀yù)雪:下雪。雨,動詞?!盵3]928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雨雪,下雪。雨,作動詞用。”[4]468聶石樵《詩經(jīng)新注》:“雨(yù),落,下?!盵5]317
二、在現(xiàn)存漢代之前的文獻典籍中,“雨雪”搭配幾乎都是動賓結(jié)構(gòu),“雨”基本都作動詞,少有用作名詞的例子。
1.《詩·邶風·北風》有“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荻梦?,攜手同行”?!氨憋L其喈,雨雪其霏?;荻梦?,攜手同歸”?!缎⊙拧ば拍仙健酚小吧咸焱?,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優(yōu)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缎⊙拧そ枪酚小坝暄d瀌,見晛曰消。莫肯下遺,式居婁驕”?!坝暄└「?,見晛曰流。如蠻如髦,我是用憂”。以上諸“雨雪”都是下雪的意思,“雨”字明顯讀作去聲,是動詞。在《北風》篇中,既言“北風”,則“雨雪”當指冬季之下雪。在《信南山》篇中,后文說“益之以霢霂”,且毛傳云:“小雨曰霢霂?!盵1]967所以前文的“雨雪”就單指下雪,不應包含下雨,其中“雨”字必然讀作去聲,是動詞?!督枪菲?,毛傳云:“晛,日氣也?!盵1]1063因此,所謂“見晛曰消”“見晛曰流”顯然是指雪融化不見,化為流水?!坝暄╀蹁酢北厝皇侵赶卵?/p>
2.《左傳·隱公九年》:“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書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平地尺為大雪?!盵6]64此段話中,前兩個“雨”字無疑都是動詞?!蹲髠鳌ふ压辍罚骸俺哟斡谇G,以為之援。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翠被,豹舄,執(zhí)鞭以出?!盵6]1338-1339從上下文看,“雨雪”當指下雪。而在《春秋經(jīng)》中,“雨雪”表下雪義同樣有其例,如桓公八年《春秋》曰:“冬十月,雨雪?!边@里的“冬十月”是夏正的九月,不應有雪而雨雪,所以史官記載于此[6]120。僖公十年《春秋經(jīng)》云:“冬,大雨雪?!蓖辍豆騻鳌穭t作“大雨雹”[6]332,“雨”字顯然都是動詞。
3.《晏子春秋》: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cè)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惫唬骸吧?!寡人聞命矣?!盵7]74
4.《呂氏春秋》: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群臣多諫于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行葬,民必甚疾之,官費又恐不給,請弛期更日。”太子曰:“為人子者,以民勞與官費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葬,不義也。子勿復言?!比撼冀阅抑G,而以告犀首……先王必欲少留,而撫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雨雪甚。因弛期而更為日,此文王之義也。若此而不為,意者羞法文王也[8]2-3。
以上各例中的“雨雪”,都是下雨的意思,“雨”是動詞,當讀作去聲。
三、將“雨雪霏霏”中“雨”字誤讀上聲為后人誤讀。
現(xiàn)在可查最早關于“雨雪霏霏”中“雨”字讀音的注釋為陸德明的《經(jīng)典釋文》,認為讀作去聲。之后相承的古注,也多讀去聲。筆者認為,將“雨雪霏霏”中“雨”字誤讀上聲的原因是:大約六朝后期,“雨”的去聲讀法在口語中逐漸消失了[9]133,從而導致人們對“雨”字讀音產(chǎn)生混淆。在漢代的作品中,表示“雪”、“霜”、“露”等事物的降落,絕大多數(shù)用“雨”字。張雁在論文《興替與選擇:“下雨”“落雨”的歷史比較考察》中列舉了“雨雪降落義動詞歷代用例統(tǒng)計表”,在漢代,以《史記》為例,用“雨”表示“雪”、“霜”、“露”等事物的降落共有66例,用“降”表示有3例,用“下”表示有1例,無用“零”“落”表示的例子。到唐代,以《全唐詩》為例,用“雨”表示“雪”“霜”“露”等事物的降落共有47例,用“落”表示有85例,用“下”表示有87例,用“零”表示有54例,用“降”表示有36例??梢?,漢代“雨”為表降落義的常用字,之后隨著“下”“落”用于雨雪降落的增多,“雨”表降落的意義便逐漸衰退。并且,在可查漢代之前的文獻中,鮮有對“雨”字讀音的注釋?;蛟S因為“雨”字表降落義的逐漸衰退,導致后人對“雨”字讀音產(chǎn)生混淆。但在漢代之前,人們對“雨”與“雪”“霜”“露”搭配讀去聲的音義習見,故一般不做注釋。
四、對“霏霏”的理解不同,導致“雨雪”意思的差異。endprint
陳明富和張鵬麗在論文《〈詩經(jīng)〉“雨雪霏霏”考辨—兼析〈十三經(jīng)注疏〉對〈詩經(jīng)〉八處“雨雪”之訓釋》中認為,在詩句“雨雪霏霏”中,對“霏霏”一詞的理解不同,對“雨雪”的解釋也會不同。如果把“霏霏”理解為形容詞,意思是“盛大”“紛紛”等,那么“雨雪”便是并列名詞。例如,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霏霏,雪盛多的樣子。”[2]306聶石樵《詩經(jīng)新注》:“霏霏,紛紛。”[5]317如果認為“霏霏”修飾動詞“下”的狀態(tài),那么“雨雪”的意思就是“下雪”。例如,余冠英《詩經(jīng)選》:“霏霏,雪飛貌。”[10]181郭錫良《古代漢語》:“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樣子?!盵3]928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霏霏,雪花紛飛貌?!盵4]68所以,對“霏霏”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雨雪”二字的意思?!队衿罚骸蚌诜乔?,雨雪皃。● ,同上?!盵11]93可見,“霏”古作“● ”,“● ”即“飛”,動詞?!啊?”同“霏”,所以“霏霏”作狀態(tài)形容詞,修飾“下”的狀態(tài)。馬真先生在論文《先秦復音詞初探》中提出:《傳》《箋》都把“霏霏”解釋為“甚也”,這是不準確的?!墩f文新附》把單字“霏”解釋為“雨云貌”,這也是不正確的[12]。
五、《詩經(jīng)》的對仗并不嚴格。
認為“雨”作名詞,讀上聲的學者,主要是從對仗的角度論述,認為如果句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中“雨”為名詞,那么“楊柳”和“雨雪”便符合對仗這一原則。所謂對仗,是把同類或?qū)α⒏拍畹脑~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xiàn)相互映襯的狀態(tài),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xiàn)力。句子中“昔”對“今”,“往”對“來”,“依依”對“霏霏”。所以,“楊柳”和“雨雪”應該對仗,“楊柳”為名詞,那么“雨雪”也應該為名詞。但是《詩經(jīng)》的對仗并不嚴格,在《詩經(jīng)》中也有很多不對仗的句子。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經(jīng)·周南·桃夭》
很明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與“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在句式上并不對仗?!捌淙~蓁蓁”是正常語序,主語在前,謂語在后?!白谱破淙A”是倒裝語序,謂語在前,主語在后。之所以用“灼灼其華”,是為了使句子“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中“華”和“家”能夠協(xié)韻。可見,《詩經(jīng)》雖然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先秦韻文的代表,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材料,但是在句式的對仗方面并不嚴格。所以,通過對仗證明“楊柳”和“雨雪”都是名詞,是不穩(wěn)妥的。
綜上所述,《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中“雨雪霏霏”的“雨”字不是名詞,而是動詞?!坝辍碑斪x作去聲yù,意思是“下降”。
參考文獻:
[1]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郭錫良.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聶石樵.詩經(jīng)新注[M].濟南:齊魯書社,2000.
[6]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0.
[7]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8]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卷二十一[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