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杰川
葉劍英同志是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zhàn)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
1897年4月28日,葉劍英出生于廣東省梅縣雁洋堡。少年時在丙村三堡學堂和梅縣東山中學讀書,受到辛亥革命影響,立志報效國家。1916年隨父赴南洋,翌年回國,入云南講武堂學習,畢業(yè)后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葉劍英毅然通電反蔣。隨即奔赴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7月,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南昌起義前,葉劍英得知汪精衛(wèi)陰謀加害葉挺、賀龍,立即冒著風險找他們商量對策,決定葉挺和賀龍指揮的部隊迅速向南昌開進,使敵人陰謀沒有得逞,南昌起義得以實現(xiàn)。起義軍撤出南昌后,葉劍英極力勸阻了張發(fā)奎對起義軍的追擊。8月上旬,兼任第四軍軍官教導團團長,使這支革命武裝成為廣州起義的主力。他促成警衛(wèi)團擴編,介紹共產黨員梁秉樞當團長,使警衛(wèi)團也成為廣州起義的武裝力量。12月11日,他與張?zhí)住⑷~挺等領導了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副總指揮。這次起義,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相連接,成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與創(chuàng)立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開端。1928年冬,葉劍英赴蘇聯(lián)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特別班學習,1930年下半年回國。1931年初到達中央蘇區(qū),歷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部部長(即總參謀長),紅一方面軍參謀長,閩贛軍區(qū)、福建軍區(qū)司令員,參與指揮第二、三、四次反“圍剿”戰(zhàn)役。在此期間,還擔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培養(yǎng)了大批軍政干部。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進行長征。葉劍英任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部隊進入廣西山區(qū),他在一次敵機轟炸中負傷,帶傷堅持行軍、作戰(zhàn)。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這個重大歷史轉折中,葉劍英堅決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3月,調任三軍團參謀長。7月,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8月,黨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開會,決定部隊分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甘南。率領左路軍的張國燾,進行分裂黨和紅軍的活動,拒絕執(zhí)行黨中央的北上方針,并企圖危害黨中央。葉劍英識破了張國燾的陰謀,立即報告毛澤東。黨中央在巴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迅速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北上,終于脫離險境。葉劍英在這個危急關頭保護了黨中央。毛澤東后來屢次稱贊這是葉劍英在關鍵時刻為黨為革命建立的一個大功。9月中旬,葉劍英任由一、三軍團改編的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參謀長。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任紅一方面軍和軍委參謀長。1936年,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葉劍英指揮中路軍作戰(zhàn),鉗制敵主力,有力地支援了左、右兩路軍的軍事行動。7月,被黨中央委派到安塞,進行聯(lián)合東北軍一致抗日的工作。9月,被派往西安,積極聯(lián)絡各方面的愛國力量。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fā)動西安事變。葉劍英協(xié)助周恩來堅決執(zhí)行黨中央關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正確方針,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zhàn),促成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
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8月,葉劍英與周恩來、朱德一起到南京參加蔣介石召開的國防會議。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葉劍英任參謀長。10月,任我軍駐南京代表,從此,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積極開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協(xié)助周恩來先后營救出許多被國民黨監(jiān)禁的革命同志,不少人后來成為黨的領導骨干。1937年至1941年,葉劍英先后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南方局常委,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宣傳我黨抗日主張,廣泛聯(lián)絡國民黨上層人士。1939年2月,葉劍英參與創(chuàng)辦國民黨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任副教育長,講授抗日游擊戰(zhàn)戰(zhàn)略戰(zhàn)術,宣傳持久戰(zhàn)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1940年3月,他出席蔣介石在重慶召開的全國參謀長會議,作了《作戰(zhàn)與磨擦問題》的長篇發(fā)言,用大量事實宣傳我軍抗日的業(yè)績,駁斥國民黨頑固派對八路軍的種種污蔑。這一年,出版了《葉劍英抗戰(zhàn)言論集》。
1941年2月,葉劍英返回延安,任中央軍委參謀長兼十八集團軍參謀長。他審時度勢,精心運籌,協(xié)助毛澤東、朱德指揮我軍對日作戰(zhàn)。他重視我軍參謀工作建設,領導制定了一系列加強參謀工作的制度和措施。11月,兼任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軍事學院副院長。1943年6、7月間,在國民黨頑固派發(fā)動第三次反共高潮時,葉劍英向黨中央提出以智取勝的政治作戰(zhàn)方案,大力開展宣傳戰(zhàn),對打退國民黨反共高潮起了重要作用。1944年6、7月間,葉劍英受黨中央的委托,先后向在延安的中外記者參觀團和美軍觀察組介紹我軍在敵后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作戰(zhàn)情況和戰(zhàn)績,有力地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我軍的污蔑,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1945年夏,葉劍英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45年12月,他參加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到重慶進行停戰(zhàn)談判,出席政治協(xié)商會議。
1946年1月,葉劍英赴北平任軍事調處執(zhí)行部中共代表,與國民黨代表、美國代表一起,調處國共軍事沖突和監(jiān)督雙方執(zhí)行停戰(zhàn)協(xié)議。他率領我方同志進行了艱巨復雜的斗爭,贏得了一系列勝利,發(fā)展了黨的力量,通過各種方式同各方面的愛國民主人士聯(lián)系,擴大了反蔣統(tǒng)一戰(zhàn)線。
1949年初,任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兼市長的葉劍英和聶榮臻、彭真一起,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領導了對舊軍隊的改編和對舊北平市政府、學校、廠礦等各方面的接管工作,致力于北平的市政建設,維護社會安定,恢復發(fā)展生產,改善文化教育,為首都的建設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4月,他參加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同以張治中為首的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的和平談判,達成《國內和平協(xié)定》,但被南京政府所拒絕。8月,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49年10月初,葉劍英和陳賡指揮廣東戰(zhàn)役,14日解放廣州。他先后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華南軍區(qū)司令員、中南軍區(qū)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書記。1949年底至1953年,他領導了華南地區(qū)的剿匪斗爭、經濟建設、民主改革以及廣州的市政建設等各項重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1950年2月,葉劍英主持制定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的作戰(zhàn)方針和戰(zhàn)役計劃。5月1日,我軍解放海南島。從1950年春開始,他在領導廣東省的土地改革中,根據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同廣東省的實際相結合所制定的一系列具體政策,注意保護華僑和民族工商業(yè)者的利益,歷史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他還曾兼任華南墾殖局局長,親自領導開拓了我國橡膠和熱帶作物的生產事業(yè)。
1954年10月,葉劍英回到北京。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jiān)察部部長。1955年4月,任訓練總監(jiān)部代部長,主持全軍的軍事訓練工作。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56年9月,出席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再次當選為中央委員。1956年12月,葉劍英率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緬甸。之后,他還率軍事代表團訪問了蘇聯(lián)、印度、波蘭等國家,發(fā)展了我軍同這些國家軍隊和人民之間的友誼。1958年3月,葉劍英建議并受命創(chuàng)辦軍事科學院,任院長兼政治委員。同年,兼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1959年9月,葉劍英任中央軍委常委。1960年,任軍委軍事訓練和軍事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1963年12月,葉劍英建議在全軍推廣郭興福教學法,得到毛澤東和軍委的贊許。之后,群眾性練兵熱潮迅速地在全軍開展起來,取得顯著成果。1965年,任第四屆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66年1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5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秘書長,主持軍委日常工作。8月,在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76年,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相繼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進行篡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10月,在黨和國家面臨危險的緊急時刻,葉劍英和黨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一道,根據政治局多數同志的意見,代表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從危難中挽救了黨。在這場關系著黨和國家命運的斗爭中,葉劍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77年8月,在黨的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5日,在五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78年12月,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他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一起,實現(xiàn)了黨的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葉劍英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1983年6月,在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他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86年10月22日,葉劍英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