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吃貨
廣州尋蹤“窩籃拉腸”
文 / 小吃貨
我對傳統(tǒng)“布拉腸”的手藝大為贊嘆,然而身邊有些吃貨朋友不以為然,并告訴我說,在芳村的一家小店里,還保留著一種做拉腸的終極形態(tài)——“窩籃拉腸”!恕我孤陋寡聞,此前,還真沒聽說過。
坐地鐵一號線,一直坐到芳村站,從D出口出來,找了輛共享單車,沿著芳村大道,去到東漖北路涌岸街附近,就看到這家店了。怕食客們心存疑惑,老板干脆把“搵食架撐(生財工具)”都直接放在了店門口!據(jù)說,這家店的腸粉就是用這個做的。
進到店里,一墻的菜單就那么沒有一點防備的出現(xiàn)在眼前。在小店的另一面是廚房,店家直接把墻壁改成了玻璃,讓食客們可以看到窩籃腸粉的制作過程。
其實,這家店的腸粉制作過程并沒有什么特殊,不外乎是在容器上刷油,然后倒上米漿,隨后放入肉料,最后上蒸爐而已。但是讓我看得目不暇接的,正是它唯一的不同:這里用來做腸粉的容器是一個臉盆大小的竹籃!
心中狐疑頓生:僅僅是這樣一個改變,對腸粉的味道會有多大影響呢?
腸粉上桌,不著急吃,大可把玩觀賞一番。有趣的是在粉皮上,隱隱約約還能看到竹籃的格子印在上面,這當(dāng)真是第一次見。
最可喜的是,粉皮真的很薄,挑起一層來,薄到可以看穿過去??烧f是我目前為止吃到過的最薄的一款腸粉了!
而這種薄透的粉皮,非常符合我對腸粉“越薄越好吃”的要求,一時間食指大動。
竹籃腸粉的口感果然不負(fù)我的期望。一塊腸粉入口,滑口自然不必多說,與其說我是在吃腸粉,不如說我是在吸腸粉;粉皮在嘴巴里似有還無,舌頭上明明有味道,但是一時間竟然感覺不到有東西存在,要仔細找找,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舌頭已經(jīng)被一層薄膜所覆蓋。
是的,這是我吃過最薄、最細膩的面制品了。而這種厚薄與細膩在味道上也大有好處:粉皮薄了,表面積更大,更容易吸收到醬汁的味道,于是,這家店的腸粉完全杜絕了某些腸粉店“沾到醬油那塊才有味”這種尷尬的情況。
因此,店家提供的醬油也是偏清淡,偏甜,和爽口的腸粉一起吃,出現(xiàn)了一種我以前沒有遇見過的靈動與瀟灑。
正因腸粉太過驚艷,我并沒有嘗出肉料的好壞,打算再點一份,卻發(fā)現(xiàn)在大招牌上有一款“家鄉(xiāng)拉腸”,并標(biāo)明內(nèi)餡是“花生、芝麻、咸菜”,這也是我完全沒有吃過的東西,當(dāng)然要試一試。
家鄉(xiāng)拉腸上桌,透過晶瑩剔透的粉皮,芝麻等餡料一覽無遺。這真的是一種顛覆我對腸粉認(rèn)知的存在!
腸粉入口,讓我大呼過癮。芝麻花生之類的堅果提供了一種油脂的香甜,咸菜粒的咸香也滲入其中,味道頗有層次。口感則是極為有趣:方才已經(jīng)說過竹籃拉腸那種震撼的爽滑了,但是內(nèi)餡此時卻和粉皮大唱反調(diào),非但沒有增加“滑”,反而刻意去做一種“硬”,于是吃它不能像前一份牛肉腸粉那樣旋風(fēng)吸入,反而要花點時間將餡料在嘴巴里滿滿嚼碎;在這個過程中,軟滑的粉皮與耐嚼的內(nèi)餡,雖然截然不同,卻交相輝映,更襯托出了對方極致的口感!
吃完后,我重新做了一下功課。原來用竹籃來做腸粉,在廣州很早就有。因為對廚師的手藝要求比用鐵抽屜做拉腸高很多,所以,這種工藝現(xiàn)在越來越少了。
雖然現(xiàn)在在廣州,這種竹籃拉腸并不常見,但我并不擔(dān)心它會消失。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樣做出來的拉腸,真的和別的腸粉不一樣,而且,真的足夠好吃!
好吃的東西,自然會有吃貨來守護它。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