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有璋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貴州 貴陽 550028)
黨的十八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布局,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不斷向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與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一方面,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價值追求;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又為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與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有機結合起來,在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大力促進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xiàn)人民意志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運作、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活動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依法治國是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貫主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取得歷史性進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1]的“十六字”方針,闡明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為我國改革開放時期的法治建設提供了指導性原則。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2]這在黨的歷史上首次對依法治國進行了明確而完整的闡述,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一步發(fā)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盵3]報告提出了“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針,表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盵4]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了進一步專門部署,大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5]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追求。但在改革開放之前,公平正義并沒有作為一個問題呈現(xiàn)出來,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的社會就是公平正義的,但那只是一種狹隘的平均主義視角下的公平正義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但是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明顯擴大,社會不公平問題開始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成為社會各界的呼聲。黨和政府正視現(xiàn)實,回應社會關切,對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黨的十七大前夕,公平正義已成為社會上的熱點詞匯,自此以來,公平正義理論和實踐得到了不斷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
“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觀點是學術界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提出來的,90年代流行起來,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確認了這一觀點。這種觀點有其歷史的合理性。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社會的主要任務是加快發(fā)展,必然要求把“效率”放在首要的地位,所以主張“效率優(yōu)先”,至于“公平”,當然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其地位也十分重要,但沒有“效率”重要,當“效率”與“公平”發(fā)生矛盾的時候,要以“效率”為先,“公平”只能處于從屬地位。但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后,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特征,突出表現(xiàn)為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不宜再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觀點,中央開始逐步調整對二者之間關系的認識,開始提“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效率與公平之間關系的新提法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6]使“公平”的地位得到了應有的提升。之后,在黨的重要會議和文件中基本上都堅持這種提法。
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提出:“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正義,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盵7]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盵8]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盵9]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已有認識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繼續(xù)進行深入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所以必須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盵10]這一重要論述,不僅重申了公平正義的重要地位,而且還進一步豐富了其理論內涵,指明了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方向。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盵11]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盵12]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對公平正義的保障作用,他說:“不論處在什么發(fā)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我們要通過創(chuàng)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xiàn)象,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1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進行了諸方面的制度安排。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又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了重要部署,為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這表明,公平正義理念正在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而不斷得到實現(xiàn)。
公平正義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之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則為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法治的實質意義是指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jù)和準則來治理國家。法律的實施固然離不開國家強制力的推動,但是法律必須有道德力量的支撐;否則,法律就不可能成為人們的信仰,就難以具有生命力。公平正義是法律的核心價值,是法律成為人們信仰的內在支撐力量。盡管公平正義與法律之間并不始終保持同一性,二者之間也會出現(xiàn)裂痕,甚至不排除有違公平正義的法律的存在,但公平正義作為法律的內在價值則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基本共識,公平正義始終引領著法治的發(fā)展方向。公平正義不僅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價值,而且是核心價值。所謂核心價值,是指公平正義在所有的價值中起著主導和統(tǒng)攝作用,當諸多價值發(fā)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沖突的時候,只能優(yōu)先考慮公平正義。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僅包括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的法治實施體系和普遍的法律遵守,更在于公平正義精神的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從一定意義上說,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盵14]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靈魂和生命力,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根本引領、支撐和推動作用:
(1)公平正義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引領作用。任何社會條件下的法律都需要價值理念的引領。在現(xiàn)代社會,公平正義是法治的靈魂,法治只有體現(xiàn)公平正義的價值,才具有生命力。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我國逐步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相適應的公平正義理念,正是這樣的公平正義理念不斷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使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相適應。
(2)公平正義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評價作用。改革開放前,我們強調社會主義法律的階級性,認為我國的法律是階級專政的工具,不太強調法律的公平正義性。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類新的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不斷涌現(xiàn),利益主體日益呈現(xiàn)多元化的特點,各種利益關系和利益矛盾不斷發(fā)生變化。在這種背景下,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平正義本質日益凸顯出來,社會主義法律必須符合公平正義的標準,接受公平正義的評價。只有符合公平正義的法律才能存在,否則,就需要修改或廢除。
(3)公平正義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推動作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一個歷史的、動態(tài)的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以及由其所決定的社會經(jīng)濟關系的變化是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決定性因素。但作為上層建筑的公平正義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有時候還起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當法律不符合公平正義理念時,就會產生法律與公平正義之間的對立,將導致民眾不信法、不尊法、不守法,最終導致法律失去效力,這時,就需要依據(jù)公平正義理念修正舊法或制定新法,使法不斷推陳出新。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下公平正義理念不僅引領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目標和方向,而且也推動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向前發(fā)展。
公平正義是一種價值理念和價值理想,只有通過制度建設才能實現(xiàn)其理念和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是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障,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直接與公平正義相關。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無非是維權和侵權行為,讓守法者得到保護,讓違法者受到懲罰。這是法治的基本目標和基本要求,也是公平正義最基本的體現(xiàn)。
(2)法律條款的具體化和明確化有利于保障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當公平正義作為一種理念的時候,它需要依存于一定的制度載體,而法律條款就是這樣的載體,使公平正義由無形的理念變成制度規(guī)范。而且公平正義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價值理念,不同的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從不同的利益和視角出發(fā),對公平正義具有不同的認知和評價,甚至不排除有些人或社會群體為了自身的利益把不公平說成是公平,把公平說成不公平。究竟何為公平、何為不公平,需要有一個共識。法律在制定的過程中,總是要經(jīng)過反復的討論,法律形成以后,蘊含其中的公平正義理念基本上反映了立法者的價值共識。法以條款的形式明確規(guī)定了公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使公平正義理念得以具體化、明確化,為公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明確的依據(jù)。
(3)法律的公開性、普遍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特點有利于保障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法律具有公開性和普遍性的特點,它對于所有的公民或社會群體都是適用的,因此,它維護的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權益。法律具有的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特點,也使它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具有自己的優(yōu)勢。領導干部的指示、命令、批示有時候也能夠起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用,有時候可能更直接、效果更好,但缺點往往是管得了一時,管不了長久,常常會因為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因為領導人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法的作用更為長遠和根本。
(4)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特點有利于保障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法律的權威性意味著法律至上,任何政黨、團體和社會成員都要在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約。法律的權威性還意味著法律具有終極性的特點。法治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方式,司法裁判是解決問題、避免沖突的最終途徑,即使社會成員在社會上遇到了不公平待遇,最后也可以通過司法的裁判得到解決。法律不僅具有權威性特點,而且還具有強制性特點,法律的強制性保證了由司法裁決的結果能得到有效的落實。
(5)法律的非人格化特點為實現(xiàn)公平正義提供了可靠保障。法律是人制定的,當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征,但是法律一旦形成,就具有了非人格化的特點。法律體系的形成、法律的實施都有其自身的程序和規(guī)律,只要按照法治本身的規(guī)律辦事,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使法治在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方面顯示出更加突出的優(yōu)點。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包括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其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包含了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拔覀兲岢鲆ψ屓嗣袢罕娫诿恳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盵15]
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和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立法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立法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的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立法工作仍然需要持續(xù)和加強。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而良法的關鍵是提高立法質量。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根據(jù)實際需要不斷加強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使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從立法的價值取向、立法主體、立法程序、立法領域等方面對立法工作作出了新的規(guī)定和要求,有利于促進立法質量的提高。在立法的價值取向方面,提出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使每一項立法都能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在立法主體方面,強調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以及發(fā)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在立法程序方面,規(guī)定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體制機制。在立法重點方面,突出了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國安、生態(tài)等領域的立法。
執(zhí)法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huán)。立法質量再高、法律體系再完備,如果不能很好地執(zhí)行,法治也不可能起到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用。在我國,各級行政機關是執(zhí)法主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總體上在不斷增強,為維護法律權威、推進依法治國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在執(zhí)法實踐中,也經(jīng)常會產生很多矛盾和問題,有法不依、以權代法、以權壓法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行政決策不科學、不合法的問題也大量存在。為了解決我國執(zhí)法中存在的各種突出矛盾和問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有針對性地作出了規(guī)定或強調。例如,要求執(zhí)法機關嚴格按照法律的要求辦事,“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不得法外設定權力”。行政機關的決策要合理、合法,“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對決策嚴重失誤者追究其法律責任。這些措施必然有利于嚴格執(zhí)法的真正貫徹,從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
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司法不公,社會公正就是去了底線。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有句名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冒犯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盵16]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公正司法,“我們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盵17]司法機關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獨立自主地審判案件是司法活動的基本要求,也是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在司法活動中,需要盡量減少或避免外部因素對司法公正的負面影響。
少數(shù)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是導致司法不公的一個重要原因。少數(shù)黨政領導干部包括司法機關的領導干部法治意識不強,在權與法的關系上存在模糊認識,時常以手中掌握的權力干預司法活動,嚴重破壞了司法活動的公正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這些規(guī)定為遏制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保證司法機關公正司法提供了體制機制保證。
法律的權威源自于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立法者以制定“良法”為己任,胸懷公平正義價值理念和價值理想;執(zhí)法者嚴格依法辦事,不帶有任何個人偏私;司法者公正司法,不徇私枉法。對于普通公民而言,要樹立法治意識,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如果不增強全體公民的法治意識和守法自覺性,法律體系再完備、法治實施體系再完善,也是枉然。因此,在我國除了要加強政法工作隊伍建設外,還要大力加強全民的法治觀念教育,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