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是文學(xué)作品翻譯過程中一件既重要又困難的事情。旨在通過分析林語堂在翻譯《浮生六記》中文化負載詞的多種處理方法,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及方法有所歸納,供翻譯工作者和學(xué)習(xí)者學(xué)習(xí)借鑒。
[關(guān) 鍵 詞] 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林語堂;浮生六記
[中圖分類號] H085.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6-0028-02
一、前言
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無法忽視文化因素在其中的重要性。而中英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也恰是此中最難處理的。如果忠實于源語言,生搬硬套的方式必然會給譯語讀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難。而如將異國讀者的理解置于首位,將源語文化大加修改,又必然會喪失了原作的文化風(fēng)貌。
《浮生六記》的譯者林語堂先生,其特有的中、西兩種生活、文化經(jīng)歷和背景,使其對中西方文化和語言都有很深刻的理解,在中西方譯路上也有很大造詣。林譯本《浮生六記》在英國雜志發(fā)表之后,備受當?shù)刈x者推崇。林先生在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了西方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和原文語境,以目的語讀者最容易接受、認知的方式,成功地將中國古典文化介紹給西方讀者。
此文擬通過對林譯本《浮生六記》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的研究,歸納總結(jié)出譯者處理文化負載詞的方法,以期對此類文本的翻譯實踐有所啟示。
二、林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分類及翻譯方法
按照尤金奈達的分類方法,此文的文化負載詞基本可以以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社會文化負載詞、宗教文化負載詞和語言文化負載詞來將其分類。結(jié)合這種分類方式,本文將林譯本《浮生六記》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方法也分別從以下五種翻譯方法展開研究歸納。
(一)音譯
音譯指按照原文詞匯的發(fā)音方式,在譯文中用發(fā)音近似的詞語來代替。音譯以再現(xiàn)原文的發(fā)音為主,一般在譯語文化中本身不具備實際含義。
例1:妾見市中賣餛飩者,其擔(dān)鍋灶無不備,盍雇之而往?
譯文:I have seen wonton sellers in the streets who carry along a stove and a pan and everything we need.
例2:得嘗荔枝鮮果,亦生平快事。
譯文:I always regarded the experience of eating fresh lichi there as one of the greatest joys in my life.
上文兩個譯例中,“餛飩”和“荔枝”均為漢語言文化中特有的事物。林語堂先生在處理這樣突出文化特色的詞時選擇音譯的翻譯策略,易于傳播中華文化
(二)意譯
意譯是林語堂譯本中在文化負載詞翻譯中主要使用的方法,也大量使用在上文提到的物質(zhì)文化范圍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如“棗脯(dried dates)”“帳(bed)”“砂罐(an earthen pot)”等。再如:
例3:因思關(guān)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婦于首卷。
譯文:Since the Book of Poems begins with a poem on wedded love, I thought I would begin this book by speaking of my martial relations and then let other matters follow.
《關(guān)雎》是《詩經(jīng)》中的開篇,這些漢語中的語言文化詞匯對中國讀者來說很熟悉的,但如果直譯成英語,西方譯文讀者必定不知所云。林語堂先生采用了意譯的方法,既點明主題,又將其中的因果關(guān)系清晰展現(xiàn)。
(三)直譯
《浮生六記》中出現(xiàn)了許多中國特有的民間故事和宗教活動,這類詞語當然無法在英語中找到完全對等的詞語來翻譯。林語堂先生在處理這類型文化負載詞時就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
例4:刺繡之暇,漸通吟詠,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譯文:Between her needle work, she gradually learned to write poetry. One of her poems contained the two lines:“Touched by autumn, one’s figure grows slender, Soaked in frost, the chrysanthemum blooms full.”
如“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這類典型的對偶句在文中大量出現(xiàn)。這些句式對仗工整,上下兩句意義形成鮮明對比,屬于漢語中獨特的語言文化形式。譯者通過采用直譯的方法再現(xiàn)出原文獨特的文化及語言之美。
(四)注釋
例5:今日真如漁父入桃源矣。
譯文:Now I really feel like the fisherman who went up to the Peach-Blossom Spring.
譯者在通過注釋中表明“Reference to an idyllic retreat mentioned in an essay by T’ ao Yüanming.”讓西方讀者更好地理解此處所指。
例6:學(xué)語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
譯文:While she was learning to speak,she was taught Po Chuyi’s poem,The P’iP’a Player,and could at once repeat it.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是對西方讀者而言非常陌生。林語堂先生在此處便采用了釋義的方法,對這類語言文化負載詞匯進行了巧妙的翻譯。
(五)音譯+注釋
譯本中,在補充音譯意義表達不完全、可能會給讀者造成理解困難的情況下,林語堂先生在音譯時加以注釋,有效地對原文意蘊的表達做了補充。
例7:余雖居長而行三,故上下呼蕓為“三娘”,后忽呼“三太太”。
譯文:I was born the third son of my family,although the eldest,hence they used to call Yun “san niang” at home,but this was later suddenly changed into “san taitai”.
注釋中通過對“三”“娘”和“太太”這幾個文化負載詞進行詳細的解釋來使讀者理解本意。 “san niang” 和 “san taitai”,“san” means “number three”, and the meaning of“niang” and “taitai” varies with local usage,but generally“niang” refers to a young married woman in a big household,while“taitai” suggests the mistress of a independent home.
例8:九人中王二姑、俞六姑與蕓最和好。
譯文:My mother, too, had nine adopted daughters, among whom Miss Wang, the second, and Miss Yu, the sixth, were Yun’s best friends.
漢語言文化中“姑”指對父母輩的姐妹的尊稱,古時對姑娘、婦女的稱呼。林語堂先生將“姑”(直譯為“Miss”,并用一個同位語的方式進行闡釋。這樣處理既符合譯入語的文化習(xí)慣,又準確地傳達出了“姑”的內(nèi)涵。
三、結(jié)語
本文通過對林語堂先生譯作的品評和翻譯策略歸納,可以看出,譯者通過多種翻譯策略的使用,將原作這般反映中國古典文化的作品中文化負載詞譯得極為妥帖、易懂又不失原作中國文化的風(fēng)貌。林譯本《浮生六記》中這些處理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對翻譯實踐具有極大的指導(dǎo)意義。另一方面,譯者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的體現(xiàn)和對譯文的影響也應(yīng)被重視。譯者的文化背景、生活時代,甚至意識形態(tài)、性別都會對譯文產(chǎn)生影響。文化負載詞本身就是文化現(xiàn)象的一種體現(xiàn),譯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譯者本身的文化內(nèi)涵和背景都會對譯文產(chǎn)生影響。譯者要想譯出較好的效果,不僅要有良好的雙語文化基礎(chǔ)及運用能力,還要有對文化的敏感和刨根問底的研究精神,將原作者的意圖、深刻的文化背景翻譯得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沈復(fù).浮生六記[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9.
[2]沈復(fù).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林語堂,譯.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9.
[3]林語堂.《浮生六記》漢英對照繪圖本[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9.
[4]林語堂.論翻譯[A].海岸,選編.中西詩歌翻譯百年論集[C].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58-69.
[5]張瓊方.淺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以林語堂譯《浮生六記》為例[M].長春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6,32(11).
[6]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J].外國語,1998(2).
[7]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32.
[8]董暉.老到圓熟,出神入化: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本賞析[J].西安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