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隨著我國沿海城市不斷開埠,西洋現(xiàn)代生活理念隨之而來,上海、南京、廣州、天津、北京等大都市的女人們深受影響,從感知,到模仿,不亦樂乎,就像月份牌廣告畫、老商標畫中所繪的那樣,洋房、洋服、洋餐、洋酒以及在私有庭院閑樂,到公共花園游玩等,皆成為上層社會女人追逐的目標。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外灘、天津租界,上流社會的女人們家居生活的空間溫馨浪漫,或?qū)挸ㄑ蠓?,或歐式庭院,或亭臺水榭,她們的生活就是在現(xiàn)如今也會讓不少人羨慕。豪華考究的家具擁滿額整個洋房,室內(nèi)不僅有浮華雍容的氣息,舒適閑散的儀態(tài),還有光彩奪目的掛畫、壁爐、吊燈、盆景、書架和愛犬……對了,沙發(fā)間當然倚坐著一位翹著二郎腿的旗袍淑媛,她修長的手指間夾著長嘴香煙,朱唇微啟,雙眸似水,想笑又笑不出的樣子。
有些女子是大城市中的“小資”一族,身處奢侈、浮華之中,為了她們的追求,不惜一擲千金,有時浪費嚴重。家居的沙發(fā)上是繡花的靠背,床上是繡花的帳幔,桌上是繡花的桌圍,不僅如此,燈罩上還有花,衣柜上雕花,墻紙上印花,瓶子里插花,茶盅里飄花,香水、胭脂、指甲油也是花香、花色的,穿著花裙或花旗袍的女人就停留在這花花世界中,不知當年可否有人評價她們是不是“繡花枕頭”。
現(xiàn)實的、畫中的女人和生活對于一般階層的女子可謂一種時尚夢想,他們追逐并努力實現(xiàn)著。而那對于“三間土屋一丬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家女子呢?簡直就是仙境,遙不可及。不足溫飽的她們想象不出同一片藍天下咋會有如此這般的生活。天堂也好,夢幻也罷,應當說,在當時傳媒尚欠發(fā)達的情況下,煙草商、日用品商無處不在的月份牌畫的發(fā)行滲透卻是相當廣泛,想象的真實有時也會讓苦日子多了幾絲甜美。她們偷偷把漂亮的畫紙“收藏”起來,關注欣賞著時尚美。
然而,洋房里、大四合院里的女子并不滿足,當時已傳入中國的啤酒、白蘭地、香檳、汽水、冰激凌、咖啡以及西點、西菜,也不難在她們的朱唇邊嗅到香氣。以上海女人為代表的小資們,品著這些味道,聽著電唱機里周璇的小曲,沉醉在燈紅酒綠之中。
談及麻將牌,相信有不少朋友會來精神。有人說麻將是國粹。不是么?上至真命天子的如醉如癡;文化名流的妙語連珠,下至平頭百姓的碎銀小注,聽,麻(將)聲一片。近期一部時髦電影中打麻將戲份很重,聽說導演專門找來了“秘籍”輔戲,那是經(jīng)典的老上海麻將。
不玩、不打、不耍,上海麻將講究“搓”。搓,包含著一種衣食無憂閑來消遣的泰然與文雅,像一杯龍井茶或一盞咖啡,可以細細地、慢慢地磨掉時光。
弄堂里小家庭的主婦們忙完了早飯和午飯便準時湊到一起,幾位牌友當然是老鄰居或多年的老搭檔。人以群分,小百姓的麻將桌上就是一個經(jīng)年磨合的、既定的小圈子,開局的時間是無需相催的。小局兒一般就選擇在幾位太太中最寬敞的、環(huán)境最好的一家,牌桌邊的收音機里可以有金嗓子的小曲傳來,手邊可以有熱茶,兩圈牌下來倦了,也許會有傭人張羅一碗紅豆湯給你品嘗。女人就是女人,小主婦昨天在商店看上了一塊旗袍布料,或者早晨發(fā)現(xiàn)自己的香粉盒子快空了,所以今天在牌桌上也難免暗暗指望著能贏點外快來補上。
上海小麻將雖有鴻運當頭或晦氣低迷,但主婦們說那是手氣,太較真不得,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才是“搓”的悠悠哉。
如果說弄堂里的小麻將是輕松溫馨的,那么社交應酬麻將就沒那么簡單了,如張愛玲描寫的那樣:“麻將桌上白天也開著強光燈,洗牌的時候一只只鉆戒光芒四射,白桌布四角縛在桌腿上,繃緊了越發(fā)一片雪白,白得耀眼?!?/p>
生日慶賀、喬遷新居、升官發(fā)財,大家可以找出許多由頭兒來攢局兒,但有一點,圈子和入位很重要。本想結交上司拉攏關系,哪知一圈牌沒下來就發(fā)現(xiàn)人家三人相談投機,你根本插不上嘴;人家大把輸錢不眨眼,你卻捉襟見肘。在這樣的臺面上當然是尷尬的,雖然沒有人趕你,但你如坐針氈,因為已自知入錯了圈子。
社交麻將從表面上看同樣是嘻嘻哈哈的,但殊不知那是一種手段、一種較量,正所謂牌場如戰(zhàn)場,明爭暗斗,爭風吃醋,玄機四伏。燈影下自然少不了旗袍的韻味,而電影鏡頭確是生活的提純。4家一邊搓牌一邊談笑著明星的緋聞、李小姐的私奔,表面無關痛癢的話題中夾雜著眼神、表情,來來去去,凌厲多變。桌面上,手的白皙與皺紋,鉆戒的克拉與光澤,完全可以成為暗自較勁的話題,每一張盈盈的笑臉背后很難說清藏著怎樣的秘密。同樣是洗牌,趙老板的小手指常常與錢小姐的指尖相觸,有意無意,絲縷攀牽……
遍布中國大江南北的園林建筑美不勝收,特別是明清兩朝的私家花園已達到極致的經(jīng)典,但遺憾的是,古人心中卻沒有“公共花園”的概念,公共娛樂的意識淡薄,這當然與傳統(tǒng)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有關,私家園林只重娛己、娛親。真正讓人走出私宅、酒館、茶肆等狹小聚會之所的是近代以來各地相繼興建開放的公共花園。
初到上海,是一定要去外灘公園賞黃浦江美景的,這是讓人心醉的好地方。外灘公園已有140年的歷史,由清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建設,1868年8月正式開放。洋人的殖民心很重,外灘公園長期只對洋人開放,壟斷達40余年,由于時勢所迫允許國人游園已是1928年的事了。外灘公園建成之后,具有融合中西造園格調(diào)的復興公園、虹口公園、華人公園、中山公園、匯山公園、徐家匯花園等相繼建成開放,其中還有專供兒童娛樂的昆山公園。各大公園自20世紀20年代末逐漸向中國百姓開放,大眾化的休閑娛樂逐漸成為時尚風氣。
公園一步一景,此外還有吸引游客各種娛樂項目,從中國傳統(tǒng)的茶樓、書場、戲園,到時髦的跳舞場、臺球房、跑馬場、網(wǎng)球場、西餐館等應有盡有。大部分公園已開始商業(yè)化運作,日票、月票、季票以外,公園內(nèi)的娛樂場所也單獨有了明確的消費標準。比如在張園的拋球場租一小片場地的月租金約15元大洋,在虹口、匯山公園釣魚每人每次5元;打高爾夫球或保齡球每人每次10元,顧家宅花園舞場的門票價僅1元。上流社會的公務人員還可以租用公園禮堂開會、演說、宴客等,相當體面。
西方公共娛樂的理念最先被富商、買辦、演藝明星等少數(shù)派所接受,他們以此為榮耀、為時髦。當年,有人在形容公園的盛況時說:“日涉成趣,士女如云,車馬集于門外門內(nèi)者,殆不可以數(shù)計?!惫涔珗@、玩游藝等對于平民百姓來說,接受過程是緩慢的,隨著觀念的更新和鈔票的增多,公園里的景致才不再被視為生活的奢侈,成為了時尚生活的一種常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