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流域的古村落有十分鮮明的地域色彩。一條蜿蜒于晉東南山區(qū)的河流,哺育了幾十座古村,它們是北方山區(qū)傳統(tǒng)村落的典型,這個古村落群的格局、規(guī)模、品質等方面均堪稱北方最佳。
現(xiàn)在,老宅形成的古村格局尚可發(fā)現(xiàn)一二,破敗的大院高墻間,威嚴肅穆,滄桑盡顯。這些古村體現(xiàn)的不是晉中大院的氣派,卻有山水宜居田園耕讀的古韻,先民們創(chuàng)造的的老宅古村背后,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拋開現(xiàn)代繁華都市的變態(tài)和浮躁,在這里的旅行讓人思索,讓人感悟良多。
沿河順流而下,竇莊是保存完好古村里最北面的一座。從沁水上的小橋可以進入村子,舊時沁水水流很大,這里是村外的碼頭所在。
竇莊之名來源于北宋在此發(fā)跡的竇氏家族。據(jù)說其先來自陜西扶風,能上溯到東漢的著名外戚竇家。但實際上這支竇氏的興旺關鍵還是在被封為肅穆夫人的竇氏女。其在神宗哲宗兩朝得到皇族禮遇,其家族興旺自此開始。多人為官,得到官府賞賜。竇莊是其家族居住地,竇莊的歷史由此奠定。時光經(jīng)歷了幾個世紀,明代竇莊的興旺家族轉為原是竇氏墓地守墓人的張家。張族發(fā)家始于明萬歷二十年進士、南京大理寺卿張五典。張及其子孫三代在《明史》有傳,張五典子張銓,萬歷三十二年進士,長期擔任御史。后金和明軍戰(zhàn)事頻繁,張銓曾指點兵事,力薦熊廷弼。天啟元年,后金破遼陽,張銓被俘,拒降自盡,明追封兵部尚書。晚年的張五典老年喪子,傷痛之余,為避免家鄉(xiāng)被戰(zhàn)火涂炭,在人生最后五年主持修筑起竇莊的防御工事:內外兩城,九門九關,民間號稱“小北京”,當?shù)匾灿小敖鸸?,銀竇莊”的說法。明末社會動蕩,如張五典所料,崇禎四年,農民軍王佳胤部入沁水。張氏族人請張銓妻霍氏避難,但霍氏毅然率族人與入城避難的鄉(xiāng)民堅守,激戰(zhàn)四晝夜,圍兵退去,此后竇莊又獲得了“夫人城堡”的美譽。這個故事貌似是東晉時為抵抗前秦進攻,韓夫人助守襄陽城的翻版。第二年的八月、九月,“流寇”王自用部兩次圍攻竇莊,時張銓子張道浚協(xié)助山西巡撫擊退圍軍。在堅固的防御體系和頑強抵抗下,竇莊居民得以保全。張道浚與農民軍激戰(zhàn)沁水年余,在他的倡導下,當?shù)赜窒群蠼⑵饚资ふ?。竇莊號稱“沁水第一堡”。其村落的防御工事大多都是這個時期修建起來的。
走在如今的竇莊,街巷格局大體未變,長寬都約500米,現(xiàn)存古建約2萬多平方米。老宅大約還有三分之二,尚存幾十處相對完整的院落。但新建筑越來越多,老房破敗不堪,很多已是人去屋空,難覓“小北京”風采 。原有城堡外墻已不存,內墻剩幾百米。小北門、南門尚在。原有的各類宗教建筑十多處,大多廢棄破損嚴重。其中佛廟為一進院,正殿坐北面南三開間,懸山頂,前出廊四根小八角石柱,上施大額枋。門枕石有元至正六年(1346年)款。
村北“古公堂”由公堂和地牢組成。中央廳堂建筑,走廊寬闊,石柱支撐斗拱飛檐,左右?guī)扛哂谥鲝d。廳堂20米西南地下5米處有磚拱窯洞8孔。早已廢棄不用。主房低耳房高,有村里老人解釋為是張家私設公堂的變通,這一建筑的背景和用途還需要分析。
竇莊民居多為一進四合院。大家族的宅子多采取院落之間有門互通的形式。而且古村內小街巷多為丁字口,據(jù)說這些都和便于防御有關?,F(xiàn)在已不需要對付入侵之敵,這些設置能給現(xiàn)代人以視覺上的新鮮感,也顯得古村空間更大了些。對尋訪者來說很有些“發(fā)現(xiàn)”的樂趣。
竇莊民居號稱“四大八小”,正房、倒座、左右?guī)繛樗拇?,四大左右各自的耳房為八小。單體建筑多為三開間的2層設計,磚木混合結構,硬山頂。一般條石基礎,磚砌墻,磚拱門窗。木門板方格窗。多二層出挑廊,類似現(xiàn)在的陽臺。等級高房子的二層廊子可以貫通三間。有木或磚樓梯上下地面。講究些的樓梯隱藏在正房兩側(與西文興柳氏民居類似),整體視覺上比較整齊美觀。
竇莊幾大家族院落尚存不少遺跡。張宅有尚書府上下宅。上宅總體布局棋盤六院,有五鳳樓、望河樓、天橋、大花園、小花園,總面積3800平方米。府門朝東,高9米,寬5米,門頭磚雕斗拱,石匾陰刻上“尚書府”。下宅三院,南院為兩進院,街口處四柱三門式的牌坊大門樓高大雄偉,斗拱達到9層之多,極盡繁復。平面八字形,明樓歇山頂,次樓懸山頂。明樓原掛豎匾,上部楷書“圣旨”,中部書“旌表”。橫坊間兩塊花板,上板書“天恩世錫”,下板書“兵部尚書張五典張銓”。賈宅有典型的磚雕門樓。門上磚匾刻“怡善”,左、右影壁墻上分刻“忠”、“孝”。
竇莊北部就是坪上煤礦,村內通了天然氣管道,民生改善,但管子都是架空未入地,也極大的損害了村落的整體傳統(tǒng)視覺感受。村內的老宅年久失修是普遍現(xiàn)象,當?shù)氐穆糜伍_發(fā)尚未啟動。在這個節(jié)點上如何保護好現(xiàn)有古建,煥發(fā)古村新貌,確是一道兩難的命題,保存好歷史信息,留給后人,無疑是竇莊發(fā)展的基礎。
郭壁和竇莊隔一條已經(jīng)干涸的河溝,很近,彼此間雞犬之聲相聞。我走出竇莊就看到郭壁村里升起的炊煙了。郭壁現(xiàn)在被分為郭南和郭北兩個行政村,從北門進入,沿一條南北主街可以一直走到南門。郭壁和竇莊類似,都是在沁水西岸河灘地上建立起的村落,郭壁在明清之際成為水陸商貿重鎮(zhèn),古鎮(zhèn)主街長五華里,兩側舊日二層店鋪門面房林立。和竇莊類似,郭壁的民居大體也是四大八小的格局,這在晉東南一帶較為普遍。從竇莊到郭壁,我連續(xù)走進無數(shù)老宅,似曾相識,又各有千秋,讓人目不暇給,眼花繚亂,興奮和驚訝之余,是發(fā)自內心的充實和幸福。這樣的情感歷程在沁水各個古村都要來過一遍。如果是古村的居民自然不會這樣激動。這是一種典型的“圍城效應”,很多都市人內心對傳統(tǒng)鄉(xiāng)村居住環(huán)境的向往,并沒有隨著都市的繁華而消散,而是越發(fā)濃烈。一旦突然進入這貌似停頓在若干年前的村落實景里,很快處于興奮之中。
據(jù)說郭壁歷史上出過16位進士,主要出自張、王、趙、韓四大名門望族,韓范家的進士第是南北老街上最顯著的老宅。韓范,明萬歷十四年進士,官至通政使右通政(明朝在南北兩京設通政司,設通政使、左右通政等職位。是管理內外奏章文件往來的政府部門)。時魏忠賢當政,朝政昏暗。韓范離職還鄉(xiāng),以詩書為樂,不忘時事。多有著述。如今韓宅還保存著寬大石臺基上的高大門樓,兩側石獅、抱鼓石。幾位中年婦女就坐在長條石臺階上閑談著。進門迎面是精美的影壁磚雕,上有松鶴梅竹圖案。兩側南北各一個院落。南院門樓完好,上書肅雍,雍字用了異體字。院里還有居民居住,破敗中透露著生機。
韓家南邊是王家的兩座大宅子。三槐里即王宅圪洞。長100米的小弄堂里有6個小四合院院落組成??梢婇T上書寫“耕讀”、“敦睦”、“大中第”、“進士第”的石匾額。修筑在山坡上的巷道全部用平整的長石條鋪就,城門的石匾上鐫刻“青緗里”三個大字。 這里曾是過去的書院所在。青,青色,青史的代稱;緗,淺黃色,書卷的代稱。青緗也稱青箱,指世傳家學。墻體高大,從寨門進入有26級臺階而上,兩口古井水至今仍可飲用。南院門的匾額原是“文魁”,上世紀中期改“為人民服務”?,F(xiàn)在早已褪去色彩。明清之際,繁華一時的小村郭壁還建有地方書院這樣的教育場所,也是當時晉東南商業(yè)發(fā)達,文化事業(yè)發(fā)達的體現(xiàn)。繼續(xù)前行,張、趙兩家的宅子在村子南部,和府君廟不遠了。進入“紹平原”門樓內是高墻包圍中的院落。張家院在南,趙家在北,二者之間是狹窄的小巷子。
郭壁村原有多處宗教祭祀場所,現(xiàn)在保存最好的就是村南頭的府君廟了。崔府君崇拜是晉東南地方的特色崇拜。各地曾廣為設立,前幾日去過的陵川禮義鎮(zhèn)府君廟山門還是金代遺存。崔府君廟是郭壁現(xiàn)存年代最早古建,從石刻記載中可以看到,其創(chuàng)建可追溯到北宋,現(xiàn)存二進院,有山門、正殿、鐘鼓樓、舞樓等建筑。其中正殿是三間懸山頂,明代建筑。殿前單檐歇山頂舞樓平面呈方形,飛檐高挑。琉璃瓦脊獸。立柱和闌額用材粗大有力。梁架中間,木斗拱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八卦藻井保存完好。和臨汾西北的魏村牛王廟等幾座元代戲臺結構有類似。其三面通透只有南面一側為實體墻的形式也是早期風格。因為郭壁村古建筑群已經(jīng)整體成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這座早期元代舞樓就沒有單獨進入目錄,不如牛王廟名氣大。這樣的“委屈”在遍地是文物的山西是司空見慣了。
郭壁村外的老式吊橋已廢棄不用,新的水泥橋聯(lián)通沁水兩岸。百年前這里的岸邊就是碼頭,是鎮(zhèn)上最熱鬧的地方。
郭壁竇莊居民已對來訪的人文旅行者習以為常。年輕人大多出外打工,留守家園的中老年人日常仍然過著祖先的農耕生活,居住在老宅里。都市旅人大多不了解這里曾經(jīng)的輝煌,在斑駁的墻壁和精美的雕刻間,穿行在如同迷宮般的老街巷里,興奮地迷失著。這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表面上各自相安。而現(xiàn)代社會正以驚人的速度侵蝕改變著過去的一切,這一次的改變來自最徹底的經(jīng)濟層面,遠勝破四舊、文革。幸好,現(xiàn)代的文化傳播和旅游業(yè)也給古村帶來了一些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