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墓碣文》是魯迅《野草》里以“我夢見……”為開頭的第四篇,以夢代入,即可將一切合理化,墓碣文顧名思義,即刻在墓碑上的文字,此篇散文詩在《野草》中的地位不容小覷,也代表了魯迅內(nèi)心深處的哲學(xué)思想與反思。
關(guān)鍵詞:碣文; 自剖; 痛楚; 虛無
全篇散文詩結(jié)構(gòu)分明:“我”來到墓碣前,讀到了陽面的文字;“我”繞到碣后,看到了陰面的文字;“我”疾走離開??梢哉f通過此篇,能夠與《野草》題辭前后呼應(yīng),也可以說,題辭是《野草》的前序,而《墓碣文》是對《野草》更加詳細的說明總序,讓我們理解魯迅作《野草》的目的,代入進魯迅對自我的有力剖析之中。
開篇寫夢境中,“我”佇立在墓碣之前,讀著上面的文字,墓碣上生著苔蘚,并且剝落較多,墓碣上殘存文句不多,可以看出墓碣被制的時日已經(jīng)很長了,陽面墓碣上的文字一共三段,讓我們能夠得知墓主人的經(jīng)歷:“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中寒”是中醫(yī)詞匯,意為邪寒入侵,傷及五臟陽氣,這意味著墓主人在生前,在熱情的奮斗與謳歌理想之時,突然遭到一盆冷水,將自己的理想火花澆滅,受到這種挫折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只得到定論即失敗了;“于天上看見深淵”,是上一句的遞進,失敗之際,就是天上看到深淵之際,未知的恐懼占據(jù)著內(nèi)心,不知道將要經(jīng)歷什么;“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一切與無所有是一種對立,正如前面的熱對寒,天上與深淵,從擁有一切到失去一切,變得不再相信;而“于無所希望中得救”中“得救”的意思,可理解為是絕望拯救了你,在無所希望中,徹底的陷入到絕望中,一直處在絕望之地中從未逃脫過,在沒有期待之后反而使一種解脫,能夠得到救贖。這四句話較為籠統(tǒng)的敘述了墓主人的思想哲學(xué)與經(jīng)歷,在竭盡所有奮戰(zhàn)時遭到挫折,掉進深淵但并沒消沉,還在思索著“得救”。碣文第二段,描述了墓主人死去的原因,即為自己啃食自己而亡,毒蛇的獠牙啃噬著自己,決絕的將利刃刺向自身,這不就是魯迅的真實寫照么,陰沉的心理,晦暗的社會,讓魯迅的內(nèi)心產(chǎn)生了激烈的爭斗??v觀《墓碣文》的寫作時期,自己的所經(jīng)所感,讓魯迅開始想要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看清自己,這一切像蛇一樣纏在自己的心口上讓人不得喘息,是多么的痛苦與煎熬,這是一些平常之人所無法感知的。第三段只有兩個字“離開”,這二字究竟作何解釋,我們不必非得蓋棺定論,魯迅是冷的,世界是熱的,還是有希望與出路的,魯迅希望對自己的無情的啃噬,讓自己承擔(dān),希望相信溫暖與爭取希望的人,遠離自己,繼續(xù)去追尋理想和光明。
第一部分到此告一段落,陽面的文字雖然不很連貫但得出的信息也十分重要,大體明了了墓主人的經(jīng)歷,這時“我”繼續(xù)探尋,繞到了碣后,發(fā)現(xiàn)了墓主人。狀態(tài)是“胸腹俱破,中無心肝”,有陽面文字作解釋,可知沒有心肝的原因,那就是被自己吃掉了,即是自己的意愿,這種結(jié)果算是達成了墓主人的愿望,所以“而臉上卻絕不顯哀樂之狀”,沒有哀,沒有樂。
墓碣陰面的文字也是三段,并且是墓主人自己的陳述。“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chuàng)痛酷烈,本味何能知?”這幾個字,就把游蛇自食的原因點出來了,因為想知曉自己的味道,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內(nèi)心,然而過程是痛苦的,慘烈的,難以堅持的,并且思想又是復(fù)雜混亂的,所以有了疑惑,到底怎么知本味?!巴炊ㄖ?,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墓主人知道,“知本味”是必須的,所以在堅定決心后,繼續(xù)探知本味,然而思緒最難琢磨,此時的思想不代表舊時的感官,即使得知如今的碰撞,卻再也抓不住之前的火花。進而又有了疑惑,從怎么分辨本味,到得到的失去時效的本味,從何能知到何由知,反映除了自我剖析的艱難和得到結(jié)論的不易?!按鹞?。否則,離開!”墓主人從生到死,都沒有放棄追逐自己想要的答案,想要得出本味的決絕,即使已經(jīng)胸腹俱破的躺在墳?zāi)怪校瑓s也沒有忘卻自己的本心。如果不能解答,那么就讓他人離開這旋渦,回去繼續(xù)生活。陰面這三段文字,讓我們看到了心靈探索的過程與艱難,他對自己進行剖析,沒有得到答案,就將疑問刻在墓碣上,希望人們能夠進行解答。
墓碣上的文字都已觀畢。當(dāng)“我”要離開時,死尸竟坐起并說:“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這句話,是這篇散文詩的關(guān)鍵?!俺蓧m”意味著死尸還可以朽腐,是有生命的東西,成塵時也就是真的死亡之時?!拔⑿Α庇袃蓚€含義,一個是這個死尸現(xiàn)在是悲劇的,是在黑暗中的靈魂,當(dāng)他成塵了,也就是與世界的徹底分離,可以與這紛擾是非徹底遠離,再也沒有這樣苦難的靈魂,他微笑了;第二個含義是當(dāng)他看到他所理想的世界出現(xiàn)了之后,他才會微笑,而這樣的世界出現(xiàn),于個人于他人都是值得欣喜的,成塵也無所畏懼。投射到作者魯迅上,代表著魯迅從心靈的自我斗爭中得以解脫,并且在死中獲得重生。這樣的情景在《野草》里并不陌生,雖然知道前路未必是光明的,甚至是黑暗的,但為了追求自我,獲取真理,也要一味前行,不顧一切。如《過客》中一路西行的“過客”。顯示出魯迅的悲劇意識,毫不留情的對自我進行剖析以及重獲新生的盼望。
為什么說《墓碣文》可以說是《野草》的總序呢,因為讀懂了《墓碣文》也就大體了解了魯迅的所思所想。只有魯迅能夠做到,將當(dāng)時他所處的紛繁社會對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影響原封不動的呈現(xiàn)出來,他對社會無論有什么看法,最終的指向還是自己的內(nèi)心。他的自我解剖,是準(zhǔn)確的,嚴格的,生動的,他將自己糾結(jié)矛盾的內(nèi)心用文字記錄下來呈獻給每一個讀者。通過《墓碣文》,我們即可了解魯迅為什么要如此殘酷的自剖??v觀魯迅寫此散文詩時期,魯迅懷有巨大希望的辛亥革命受到了沖擊,五四新文化運動由高潮轉(zhuǎn)為低落,五卅運動的前景不知如何,讓魯迅的內(nèi)心開始痛苦,苦悶與彷徨,繼而開始了對自我的理想追求進行全面的考慮與審核。將個人與社會國家和歷史聯(lián)系起來,思考自我的價值,進而追究整個人類的前進與出路。魯迅在《寫在<墳>后面》這樣說道:“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發(fā)表一點,酷愛溫暖的人物已經(jīng)覺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來,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樣。我有時也想就此驅(qū)除旁人,到那時還不唾棄我的,即使是梟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這才真是我的朋友?!濒斞敢采钪@個過程是激烈的,不忍直視的,即便末路不知如何,但仍舊希望有人能理解他,與他一路同行。從《墓碣文》里我們可以感受到,魯迅處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而產(chǎn)生的自我渺茫與無力的悲劇感,所以在面對現(xiàn)實的黑暗與無力時,魯迅將刀子指向了自己的內(nèi)心,用溫?zé)岬难簛懋a(chǎn)生力量,在無情的自我解剖中認清自己,拋離一些破的,舊的,重新拾起一些好的,新的。在“成塵”中達到新生。
最后一段,“我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蹦怪魅诉€要追隨什么呢,答案是肯定的,墓主人還想知道他所追尋的答案,就是知本味與微笑世界何時來臨的問題。而“我”只是誤闖入墓碣旁的一個路人,并不能解答墓主人的疑惑。只能趕緊逃走,但其實“我”在看完這些墓碣文之后,心里沒有觸動是不可能的,這些碑文已經(jīng)進入了“我”的腦海里與心里,讓“我”也開始受到墓主人的影響,思索“本味”的問題,這在墓主人看來,也是有些許欣慰的吧,讓每一個人都開始審視自我,剖解自我,那微笑世界,肯定會早一點到來的。這也是魯迅所想要看到的,魯迅以他的人生經(jīng)驗為根據(jù),看似是悲觀的,絕望的虛無主義思想,其實是在灰暗中綻放光明。《墓碣文》不僅反映了一個革命者面對挫折時內(nèi)心的矛盾、斗爭與痛苦,更展現(xiàn)出魯迅對于從自我中汲取力量的堅定執(zhí)著的精神以及即便已無力戰(zhàn)斗但仍相信微笑世界的到來。
在《野草》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魯迅始終都在自己精神深處進行著自省,因此進入不不停歇的自我否定中,但是 “ 否定” 不能沒有邊境,魯迅的自省精神極大地侵蝕了他的生命,必須重新肯定什么, 以挽救自己。魯迅重新肯定了社會生活, 真誠而且執(zhí)著, 像劫后余生的人一樣, 對生活更加敏感和珍惜。然而這種對生活的珍惜,是由于否定和虛無所得到的,這種情感基調(diào)時而浮現(xiàn),透露出魯迅心靈深處無法痊愈的創(chuàng)傷,他的重新肯定,是別無選擇的選擇, 當(dāng)他從精神追求的困境中逃脫,投入現(xiàn)實生活, 承受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各種傷害與侵蝕。共同地、全面地侵蝕人的心靈, 使他千瘡百孔。因為他所期待的世界還遙遠無比。但從另一角度來說, 自嚙其身嘗之本味, 何嘗就不是另外一種綻放, 生命因遭侵蝕而從空洞走向充實, 從蒼白走向斑斕———“ 被蝕而斑斕”的蠟葉,就是魯迅最貼合的描述。
參考文獻:
[1]李玉明:“人之子”的絕叫:《野草》與魯迅意識特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
[2]丸尾常喜:恥辱與恢復(fù)——《吶喊》與《野草》[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11
[3]林崗:論“抉心自食”———寫于新思潮百年之際[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 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6
[4]李玉明: 通往心靈世界的門扉———魯迅《墓碣文》新析[J].《齊魯學(xué)刊》,1992 ,5
作者簡介:李研佳(1994——),女,山東臨沂人,青島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