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世紀,美國學者泰勒提出了課程與教學計劃的四個基本問題:確定教學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和評價教育計劃。在21世紀,課程與教學計劃架構的基礎對其進行了超越。本研究以2014版新加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為例,分析其架構基礎及對泰勒原理的繼承與超越。
關鍵詞:泰勒原理;課程標準;新加坡;
新加坡學生的科學成績一直處于世界前列,其科學課程標準對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本研究以2014新加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14版課標)為例,分析其制定的理論基礎對泰勒原理的繼承與超越。
一、14版課標架構的理論基礎
(1)以目標為基礎和核心
14版課標是以課程目標為基礎和核心的。14版課標確立了小學科學的五個課程總目標:基于學生對周圍環(huán)境的興趣和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為學生提供體驗過程;為學生提供基本的科學術語和概念幫助他們理解周圍的世界;為學生提供培養(yǎng)科學探究所必須的技能、思維習慣和態(tài)度的機會;為學生準備作個人決定所需要的科學知識和方法;幫助學生欣賞科學如何影響人類與環(huán)境。
14版課程標準以這五個總目標為核心,進一步確定了具體的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確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評價,具體表現為:1.制定課程標準框架。在五個課程目標指導下,制定了課程標準框架,闡明課程的具體目標和課程內容。一方面,進一步確立了識記、理解與應用,技能與過程和倫理與態(tài)度三個維度的具體目標;另一方面,選擇多樣性、循環(huán)、系統、能量、相互作用五個主題作為小學科學的課程內容。2.介紹科學探究教學。課程目標首先指出,基于學生對周圍環(huán)境的興趣和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為學生提供體驗過程。根據課程目標的需要,14版課標提出了探究教學以實現目標。3.進行教學評價。14版課標指出,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通過不同的評價技術收集信息,以做出明智的決定。評價給老師提供了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掌握情況。
(2)循環(huán)、立體模式
從14版課標的整體架構來看,其模式是循環(huán)、立體的(見圖1)。從課程目標與教學評價來看,這兩部分的整合使其成為一個循環(huán)模式。14版課標指出,評價是為了測量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態(tài)度的程度。評價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會給學生、學校、和父母形成性和終結性的反饋。評價從目標中來,最后又反饋給目標,使整個教學成為一個動態(tài)循環(huán)的過程。從14版課程標準的各個主體部分來看,各部分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他們之間的這種關系基礎就是21世紀勝任力框架和科學素養(yǎng)。
二、對泰勒原理的繼承
目標模式是20世紀初開始的課程開發(fā)科學化運動的產物,是課程開發(fā)的經典、傳統模式。泰勒原理作為其主要代表,勢必有其不可取代的方面。泰勒原理提出的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這四個基本問題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確定教育目標是目標模式首先要回答的問題,然后圍繞目標選擇與組織教學經驗,最后評價教育計劃。總體而言,這四個問題是課程與教學計劃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是其主要構成部分。但是,在問題回答的過程中,內涵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的,且四個問題的架構基礎也在不斷完善。在制定課程與教學計劃過程中,需要繼續(xù)研究泰勒原理的四個問題,更重要的是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課程開發(fā)模式。
三、對泰勒原理的超越
(1)確定三維一體的目標
14版課標首先確立總目標,然后在與課程內容整合的過程中,具體陳述了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三維一體的目標。泰勒指出:“陳述目標最有用的形式,是既指出應培養(yǎng)學生的哪種行為,又指出該行為可運用于哪些生活領域或內容中?!笨梢?,泰勒對目標的確立具有行為傾向性。行為目標克服了課程目標模糊、隨意的缺陷,使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教學過程是復雜的,會涉及情感、價值、態(tài)度等問題,僅關注行為目標是不夠的。14版課標結合課程內容,提出了識記、理解與應用,技能與過程和倫理與態(tài)度三個具體目標,并使這三個目標互相聯系,成為一個整體。
(2)課程實施的生成性
在泰勒原理的四個基本問題中,沒有涉及課程實施問題。因為他相信把課程開發(fā)做好,有明確的目標,然后教師得到適當的培訓,那么教師就知道如何在課堂中運作課程。也就是說,泰勒原理強調的是課程的計劃性和設定性,課程實施也是“預設”的,課程未實施就已經“完成”了。在14版標準中,雖然設定了五個主題作為小學科學的課程內容,但是對于課程的具體講授內容沒有做詳細的說明,而是以主要概念和主要探究問題的形式來呈現的。14版課標在介紹每個主題時,需要引發(fā)學生注意主題與生活、社會和環(huán)境的聯系,這又增加了課程內容的開放性。
(3)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和反饋性
14版課標指出,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泰勒原理的評價理念旨在把評價與目標相結合,用評價觀代替測驗觀以達到評價目的的作用。14版課標更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和反饋性。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評價,不僅評價學生的行為,而且注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評價不只是檢驗目標的實現程度,更主要的是它能給教師、學生提供反饋,使他們能夠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目標,以利于下一步教學的順利開展。14版課標提出的評價觀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動態(tài)循環(huán)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Ralah W.Tyler 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羅康,張閱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
[2]曾華.新課程教育目標對泰勒原理的繼承與超越[J].教育科學論壇,2008(7).
[3] 崔鳳. 新加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分析——基于泰勒原理的視角[J]. 教育參考, 2017(1):71-76.
作者簡介:崔鳳(1991—),女,漢族,山東青州人,在讀研究生,單位: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研究方向:小學科學。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