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版塊,相較于之前幾個版塊對科學精神的探究、豐富情感的體察、直面人生的態(tài)度方面,更進一步提出了提高思想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想的要求。這一目標的落實可以使學生提升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能力,及時構建問題意識,同時使寫作方面力避模式化單一化傾向,加深作文立意,甚至是對于社會人生的思考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
一、課堂教學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意識
以《人是能思想的葦草》為例,這是從帕斯卡爾《思想錄》第六節(jié)“哲學家”當中提取的一個個思想碎片,《思想錄》本身就是一本晦澀難懂的隨筆集,沒有系統(tǒng)的內容,這也增加了教學的難度。第一次教授這篇文章時,由于過度追求文章的哲理性,多注重從原始文本中發(fā)掘相關內容作為課文理論的支撐與佐證,實際操作中基礎中下的學生接受程度并不太理想。
第二次教授時,我稍作了修改,不把理解難度大的問題當堂拋給學生,而是選擇了教學案的形式,化難為易,用填空的形式設置問題要求學生課前完成。在一個個問題的綴聯(lián)中完成文章的梳理,由此激發(fā)學生思考,繼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
教學案首先對帕斯卡爾的生平作了簡要介紹,接著是他在科學和思想方面的成就。第二步對標題進行解讀,填寫標題中“人是能思想的葦草”的主干和修飾語,結合帕斯卡爾的生平圍繞“葦草”和“能思想”兩方面特質分別概括人類的特點。
第三步,整體感知文本,依據原文補充內容:
第1段,本文的核心觀點(思想形成人的偉大);第2、3段,思想能使脆弱的人變得(高貴)和(有尊嚴);第4段,寫人想(表現為天使)卻(表現為禽獸)的心靈追求與實際表現的矛盾;第5到第7段,人的思想既(偉大)又(卑賤);第8到第10段,人是(偉大)和(可悲)的統(tǒng)一體。
由此文章的理解層次可以分為:(1) 人的生理層面是(脆弱的)
(2) 思想使人變得(偉大)(高貴)(有尊嚴)(3) 人是矛盾的,人的思想也存在矛盾。解決的方式是(好好的思想),因為這是(道德的原則。)
第四步,品讀課文,感悟語句。以如下句子為例談談對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1、“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段3);2、“因此,我們要好好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段3);3、“想表現為天使的人卻表現為禽獸” (段4);4、“思想由于他的本性是何等地偉大??!思想又由于他的缺點是何等卑賤?。。ǘ?);5、“認識(自己)可悲是可悲的;然而認識我們之所以為可悲,卻是偉大的”?(段9);6、“它是一位偉大君主的可悲,是一個失了位的國王的可悲。(段10)
第五步,延伸閱讀和對照閱讀,附周國平《直面苦難》《被廢黜的國王》和《從文自傳》當中的節(jié)選片段。 第六步,課下練筆。
由于采用了學案的形式,學生先期有了充足的材料準備和思考,節(jié)省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充分鍛煉。
2、 課堂教學中適當點撥激發(fā)學生思維
課堂教學中,以學案帶動課堂,把教學重點放在對重難點句子的理解上。首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積累談談自己對句子的解讀。本文只從課本相對難理解的三個句子為例進行分析,第一句,“因此,我們要好好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段3),其中“道德的原則”學生容易片面理解,需要教師加以點撥:“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這一板塊的專題介紹中有大家所熟知的康德的一句經典的話:“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zhí)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減的贊嘆和敬畏——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由此引導學生談一談“道德法則”的含義。帕斯卡爾有言“我很能想像一個人沒有手、沒有腳、沒有頭(因為只是經驗才教導我們說,頭比腳更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像人沒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塊石頭或者一頭野獸了?!毕啾扔趥惱淼赖拢闹小暗赖聹蕜t”的內涵更為寬泛,它是和支配我們頭上的星空的自然律一樣普遍存在的,以人格為基點,超越時空的真正無限的社會共同認可并遵守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它具有獨立于其他動物、超越自然的特征,它賦予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句,“思想由于他的本性是何等地偉大??!思想又由于他的缺點是何等卑賤?。。ǘ?),關于“本性”和“卑賤”的含義,可以提示學生:“本性”后對應的是“偉大”,原文中還有“可驚嘆的”“無與倫比的”等字眼與之對應;“卑賤”前對應的是“缺點”,原文中還有“為人所蔑視”的觀點,那么思想的偉大體現在哪些方面?思想的缺點又有哪些表現?學生暢所欲言。
對于“本性”的含義通過小組合作基本能夠作出回答,對于“缺點“”則難以形成統(tǒng)一觀點。借助投影——帕斯卡爾說:“欲念和強力是我們行為的一切根源”。學生討論后教師點撥:因為思想會服從本能與情感,甘于俯首而違背人類的理智,故而卑賤。總而言之,這種缺點就是非理智狀態(tài)下的欲望。由此延伸解讀學案第三句“不幸就在于想表現為天使的人卻變現為禽獸”,人在極端追求實現預期目標的狀態(tài)下,往往會失去理智,看似美好的愿望有時會成為其他人甚至其他民族的災難。
第三句,“它是一位偉大君主的可悲,是一個失了位的國王的可悲。(段10)追加問題:第十節(jié)以“偉大的君主”、“失了位的國王”類比,強調了什么?投影:“除了被廢黜的國王之外,誰會因為自己不是國王而難過呢?(帕斯卡爾)?討論并點撥:人能夠認識自己可悲固然是可悲的,可是人的偉大也在于此,一棵樹不能認識到自己的可悲人卻能夠,與一棵樹相比,人是國王,是自己精神王國里的王。人在生理上比較脆弱和渺小,就像被廢黜了的國王,只有國王才為自己被廢黜而感到悲哀,其他人和事物卻不會。
小結:人有了思想就可以實現自我認知,可以開闊眼界認知社會歷史人生,人在思想的支配下反思質疑,可以尋求自身的提升和發(fā)展,也可以對社會產生積極作用。然而幾千年的古國傳統(tǒng)和急功近利的社會現實培養(yǎng)了太多或是溫順卑怯或是蠻橫暴虐的人,他們無視規(guī)則,不懂愛與責任,缺乏同情與悲憫,既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明白自我價值。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課堂應該肩負這樣的使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長為合格的現代公民,他們可以獨立思考,不盲從不隨眾,有思想有主張,能辨別是非對錯,珍視人情倫理。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成為真正自由獨立的個體,也才能對社會歷史產生積極作用,創(chuàng)造出一個更加清廓和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