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審美功能是音樂中潛藏的重要功能。具體來看,音樂對審美功能具有通過美感使人身心愉悅,從而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趣味的作用。
音樂中姿態(tài)萬千的形與色、節(jié)奏與和聲組織,他們通過審美符號來構(gòu)成自然美的法則,給聽眾以美的享受,體驗一種“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的美感和魅力,從而引發(fā)聽眾想象力的馳騁、抽象力的拓展,以獲得對人類普遍感情的最高體驗,激發(fā)人類心中最豐富、最深邃的生命精神。我們說《喜相逢》、《二泉映月》以及莫扎特、貝多芬、肖邦等中外音樂家們的作品之所以流芳千古,為人們所熱愛,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這些旋律里陳述了人類共同的感情特征,表達了人類心靈陣陣波瀾狀態(tài)。
藝術(shù)的使命就是啟迪人們的自我意識,使其從不自覺狀態(tài)中清醒過來,在例行高度獲得自我意識,達到對世界人生的總體把握,從而改造自身、改造現(xiàn)實,推動社會進步。
素有“歌?!敝Q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有著演唱山歌的歷史。壯族人民自古以來愛唱歌,山歌是勞動人民集體創(chuàng)作的,是壯族人民表達自己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種形式,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是人民生活中最親密的伴侶。壯族山歌的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韻律獨特、曲調(diào)豐富優(yōu)美、語言生動、風格多變、藝術(shù)特色濃厚。
近年來,隨著我們廣西南寧國際民歌節(jié)的聲名遠揚,越來越多的海外友人感受到了我們壯鄉(xiāng)“妮呀咧”山歌的獨特魅力。山歌是我們壯族文化的精髓,例如《嘹歌》、《侗族大歌》、《蝴蝶歌》等,然而,由于各地歌師歌手年齡老化,以往靠口耳相傳的民歌如今面臨消亡的危險。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歌師歌手、收集整理傳統(tǒng)民歌就成為了我們民族的當務之急。
隨著廣西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現(xiàn)如今,我們廣西有許多的作曲家們已經(jīng)不再停留在簡單的山歌收集整理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譜寫下一首首、一曲曲新時期的山歌,在廣西各地傳唱。他們用音響審美來表達自身和他人的內(nèi)心,將古老的民族音樂元素融入現(xiàn)代流行音樂元素中,用時尚的音樂表現(xiàn)手段來編配,他們的創(chuàng)作不但是一種審美活動,而且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一種受審美功能支配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作曲家們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深受大家喜愛的優(yōu)秀作品。例如《山歌一唱妹就來》、《大地飛歌》、《壯族敬酒歌》等,它們傳承與凝聚了我們廣西的民族文化精髓,將我們廣西的民族文化傳承并弘揚于世界。
壯族是一個以歌說話的民族,用山歌來表達情意,以歌傳情,以歌會友,以歌敬酒,以歌迎客等。在我們美麗的壯鄉(xiāng)農(nóng)村里,上山打柴唱樵歌,下海捕魚唱漁歌,姑娘出嫁唱哭嫁歌,客人來了唱迎客歌,出門送行唱送客歌,親人逝去唱哭喪歌等。山歌在壯族民間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壯族人民的一面鏡子,它反映了壯族人民在平日里的生活、理想、愛與恨。
“哭嫁”是流傳于壯族農(nóng)家的一種婚嫁習俗,至今還普遍流傳著這種古老獨特、風情濃郁的婚俗。哭嫁歌即在新娘出嫁之前敘述父母、姐妹、兄嫂及親戚朋友的感激之情,也有罵媒人、罵姑爺,嘆父母、嘆弟妹、嘆眾親、嘆祖宗的歌。語言樸實真摯,去掉深情纏綿,歌聲凄楚,如泣如訴,真切感人,體現(xiàn)了姑娘出嫁離別親人時的依戀之情。
壯族的敬酒歌,是因為壯族人民好客,有酒就有歌。酒歌是壯家各種酒宴活動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節(jié)奏穩(wěn)健,旋律豪放,歌詞語言生動活潑、風趣、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獨唱、齊唱、對唱、邊唱邊喝,充分表現(xiàn)出壯族人民在喜慶日子里的歡樂氣氛。豪放的酒歌把壯族人民熱情、好客和交往中以誠相待、彬彬有禮的道德風尚生動活潑的反應了出來。
大家都知道我們廣西以“歌的海洋”著稱。在這海洋里有一顆瑰麗的珍珠叫嘹歌。嘹歌是壯族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是人民的心聲。嘹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特色,這些特色是壯族人民心理素質(zhì)、文化傳統(tǒng)、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在音樂上的反映。
我曾親自去廣西革命老區(qū)——百色采風,讓我了解到了許多有關(guān)于嘹歌的知識?!多诟琛匪窃鷳B(tài)民歌,是因為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為襯詞拖腔而得名。在壯語中,“嘹”含有“唱歌玩樂”的意思,是壯族“好歌”“以歌為樂”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動體現(xiàn)。因此,“嘹歌”之名源于壯族“以歌為樂”、好唱“嘹嘹(遼遼)之歌”的習俗,其本意是“男女戀情之歌”。由于區(qū)域不同,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在音樂表現(xiàn)形式上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形成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長嘹、喝酒嘹等各具特色的曲調(diào)①。按照內(nèi)容、演唱時間以及歌手抄歌的習慣,壯族嘹歌分為《日歌》、《夜歌》、《散歌》三大部分②。
除了平日勞作時的歌唱外,壯族地區(qū)還有專門唱歌的圩市,這就是壯族歌圩。每逢歌節(jié),壯族的青年男女都穿著節(jié)日盛裝,三五成群,如潮似海的聚集到山坡上、叢林里、大樹下、小溪旁對唱山歌。其中日歌,唱的就是青年男女的愛慕之情。其中包括了“相遇歌”、“求偶歌”、“試情歌”、“帶送歌”、“結(jié)婚歌”等,描寫了一對自幼被父母包辦的童婚青年在歌圩上相識,幾經(jīng)艱險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表現(xiàn)了壯族人民對婚姻自由無限的向往和勇敢追求愛情的執(zhí)著熱情。壯族山歌旋律悠揚、親切、優(yōu)美、婉轉(zhuǎn)纏綿,歌場上歌聲遍野,此起彼伏,此時壯族青年男女就是通過歌圩對歌來進行社交活動的,并在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中找到自己心儀的對象,這其中的樂趣實在是妙不可言。
從此我們可以看到嘹歌影響著壯族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以及他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的一切領域里,都無事不歌,以歌代言,使我們壯族人民在勞動中也享受到了音樂帶來的樂趣,從而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人們對音樂的審美趣味。
音樂不僅展示出人類心靈的各種活動內(nèi)容,還可以刻畫出人類情感的細膩差別,它總是隱含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作為引發(fā)聽眾音樂知覺步入深化階段的基礎,如果音樂不具備審美功能,其他社會功能便不可能存在和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3] 范西姆 編著《我的音樂人生》(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6),第75頁
[4] 《音樂生活》2008年第十一期,(《音樂生活》出版社),第31頁
注釋:
①引自“嘹歌”得名的由來(許裕軍收搜整理,2007年12月29日)
②引自平果壯族嘹歌面面觀(農(nóng)敏堅,200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