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社會發(fā)展使得經(jīng)濟社會日益多元化,對人才的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人才的培養(yǎng)也越來越重視。但是人才絕不單單是知識的累積,而應該具備綜合素質,而綜合素質的核心就是自主管理能力。學生經(jīng)歷了初中身心的自覺性和沖動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的矛盾階段。在高中階段,學生的獨立人格漸趨成熟。這對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有重大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和未來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高中生 班規(guī)制定 自主管理
自踏上工作崗位以來,一直在教學一線工作,近幾年來所面對的學生對象就是“90后”和“00后”的中學生。如今的初高中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他們在初中階段刻苦學習后,進入高中階段的學校生活,容易接受新的事物,知識面變得廣,對現(xiàn)實社會有了一定的見解,開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漸漸和老師、家長有了不同的見解。他們渴望成年人的關注、理解和信任,同時不易管教,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主要在學校度過,因此班級環(huán)境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班規(guī)就成了不得不重視的環(huán)節(jié)。作為中學生來說,自主管理意識很差,特別是初中階段,正處于叛逆期,身體的快速發(fā)育,心理上迫切獨立成熟,都容易造成該階段的學生對于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概念非常模糊。這就要求班主任老師應該親力親為結合本班實際制定適合于本班的制度來約束學生,管理學生。而美國伯爾曼曾經(jīng)說到:“公眾參與法律程序的過程使賦予法律活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公眾認為那是他們自己的法律,否則他們不會尊重法律?!币虼嗽诟咧须A段,對于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較初中階段就變得尤為重要,培養(yǎng)他們積極主動地承擔任務不僅有利于學習,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和未來的發(fā)展。
一、由全面管理向自主管理過渡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期。他們在十二、三 歲,進入初中,告別兒童期進入了少年期。這是從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一段非常重要的時期,人們常把這一段叫“過渡期”,這是“人生旅途”的重要關鍵期。由于初三學生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向普通高中階段過渡的特殊時期,對于具體的實施一定要考慮每一位學生的感受。班規(guī)制定時要求要有全員參與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制定班級管理制度,是班級工作和全體同學的需要,不僅是班主任和班干部的事情,更是關乎到每一個同學的切身利益。
進入高中,老師無需從方方面面要求學生,規(guī)定學生。脫離了最難教育的初中階段,這個讓老師以及家長都感到棘手的時期。初中時期,學生遇事有他們的主見,盡管比較幼稚,有時分外固執(zhí),說輕了他們不聽,說重了怕傷他們的自尊心。但是高中生不同,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高中學生的生理發(fā)育日趨成熟,自主意識也在不斷增強,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處于一個質的飛躍的過程。他們積極主動,有較強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大多喜歡民主式的老師,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得到老師的尊重,希望師生關系可以更加的平等,自己也可以有更好的自我展示和發(fā)展的機會。因此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不論是日常課堂上知識的傳授還是道德品質的影響,作為教師都應以尊重高中生的自主行為,這是當前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
研究顯示,發(fā)達國家更為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正是因為他們的學生從小有較強的自我民主管理意識,因此他們的行政管理和政府管理成分遠遠低于我們國家。而且近年來我國新課改要求學校和教師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如果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自主管理,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自主性管理不僅可以使我們的教育真正的實現(xiàn)素質教育,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有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在校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積極調動管理班級的積極性。哲學家康德認為,理性的個人想要成為一個道德的存在,就必須具有一種有意識的選擇自由。因此,在高中階段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管理是當前國家素質教育在班級教育中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學生更加全面,更加和諧發(fā)展的要求。
二、學生自我管理的缺席
初中班規(guī)的建立,有其相對的穩(wěn)定性,使同學有了行為的準則。一味的朝令夕改,就會使學生無所適從,難以保證制度的貫徹執(zhí)行。學生的習慣不是瞬時能改的,只能走一個漸進的過程。老師在這里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要在其中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汲取學生的意見,根據(jù)班級工作的實際情況做適當?shù)恼{整,最關鍵是這種調整一定要有利于班級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能更好地確保制度的公正性。但是,在高中階段,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地位,更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近日里,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的情況,分別從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中進行了解當前班級建設中學生自我管理的參與度。問卷顯示,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更多地使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并且每一位教師都不會放棄任何一位學生,能夠做到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體現(xiàn)了教師的職業(yè)道德。但是班規(guī)的制定和班級的管理上卻很少讓學生自己參與,很少征求學生的意見。但有關學生在班級生活和學習的行為中的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很愿意參與班級事務的管理,而實際上參與的機會很少。不管什么時候班級管理都要以人為發(fā)展中心,在我們的教學和教育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滿足學生生活和實際的需要,從而真正的踐行素質教育。
三、由教師管理向學生管理班級事務過渡
陶行知先生曾說:“學校所確立的紀律遠遠沒有學生自己參與制定的班規(guī)校紀更具約束力,學生會自覺自愿的遵守自己的法律,這種法律的力量更加深入人心。”筆者結合自身多年來的班級管理實踐,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班級管理策略,供同仁們參考指正。
1.教師交出話筒,學生暢所欲言
在班規(guī)的制定過程中,作為教師首先要認識到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自治能力。教師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自己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教師作為幕后者,要及時地糾正學生的不規(guī)范行為,培養(yǎng)學生地自主學習和處理問題能力。比如,在我們具體處理班級的日常管理中,可以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個小組,針對某一個問題,教師劃出討論范圍,指導學生進行討論。展個人之所長,提出解決方法,經(jīng)過學生間的民主評議,形成班級制度,定位班規(guī),以便于學生進行服從與實行,在這期間教師只把控總的方向。這樣一來,學生們發(fā)揮自主管理所建立的班規(guī),約束性和實效性要強于由教師直接強制制定版規(guī)的實效性。因此班級管理過程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制定符合班級實際,符合學生身心實際,合理又合法的解決方案。
2.教師心在三尺講臺,身在學生之間
一套民主的班規(guī),應該是師生雙方通過協(xié)商共同制定,雙方共同遵守。只有在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性管理的基礎之上,學生才會更加信服班規(guī),從而更加遵守班規(guī)。從教師方面來講,應該多多深入學生中,除了課堂之外更多的關注學生。去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將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傳達給學生,以達到師生雙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所以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班規(guī),一套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管理的班規(guī)離不開師生之間有效及時的溝通。
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教師共同協(xié)商制定關于學習、生活、衛(wèi)生以及道德等各方面的約定,這樣的制度具有很好的正面引導效用,不是強迫,而是自愿遵守。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強霸著話語權,而是真正的像朋友一樣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
3.是自主的管理,更是肩負責任的管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一個人的心理活動與其行為反應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教師我們盡最大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自由的班級氛圍,將其內在的自覺動力外化為行動力,不僅可以使個人學習生活能力有所提升,更可以對班級進行有效的管理。不容忽視的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管理時,我們提倡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并非沒有責任的自由。我們知道,在社會生活中,當我們擁有一定權利的同時,勢必承擔相應的義務。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在進行自主管理班級時,在擁有自由的同時必然要受到約束,班級自主管理的終極目的是規(guī)范師生雙方的行為,從而更好的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這樣一來,作為學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更加有助于學生和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的成長;于教師來講,也可以大大減輕龐雜的班級事務,抽出更多的時間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只有當教師和學生雙方達成統(tǒng)一,在對班級承擔責任的時候,自主發(fā)揮能動性管理班級日常,班級事務才能更加高效,我們的素質教育才能真正的得以實現(xiàn)。
四、結語
作為在教學一線工作幾十年的教師,筆者也深刻的認識到,將學生的自主管理完全地落實到我們的中學班級管理中,還需要很長一段路程要走,教育是一個繁復龐雜的系統(tǒng),在我們的教育活動中又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反思,盡可能多的去積攢豐富的班級管理經(jīng)驗和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進步,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不斷努力為教師和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自由、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和工作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吳立德主編.班集體建設與學生個性發(fā)展[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升主編. 主體教育現(xiàn)實化必須重視主體參與[J]. 教學與管理. 2001.05;
[3]范國睿主編.走向學習型組織的現(xiàn)代學校[J].教學與管理. 2001.02;
[4]吳航主編.我國主體性教育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及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0.06;
[5]張?zhí)鞂氈骶? 試論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00.08;
[6]康永久,吳航.主體性教育思想的沖突與走向[J].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0.04;
[7]王嘯主編.教育與自由[J].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0.02;
[8]張新平主編.美英教育管理理論的三種范式[J].教育研究. 2000.02;
[9]郭繼東主編.構建學校管理的社會參與體系[J].中小學管理. 1999.12;
[10]丁念金主編.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作用機制試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 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