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槔作為最古老的提水器械之一,早在公元前15世紀以前就已在巴比倫和埃及灌溉中廣泛使用。中國最早關于桔槔提水井灌明確的文字記載見于公元前4世紀的《莊子》一書,孔子的弟子子貢向灌溉的農夫建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shù)如沃湯,其名為槔”,說“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證明早在2400多年前,中國就已有使用桔槔提取井水用以灌溉的方式。
由于桔槔搭建簡便、成本低廉,在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上,桔槔井灌在地下水豐富的地區(qū)應用十分普遍。元代王禎所著的《農書》中就稱“桔槔”是“今瀕水灌園之家多置之,實古今通用之器”。浙江省諸暨市趙家鎮(zhèn)泉畈村一帶隱藏著上千口古井,這些古井大都分布在村中近2000畝的古田畈中,構成了一個古井的世界,在全國堪稱一絕。2015年10月12日,在國際灌排委員會法國蒙彼利埃年度會議上,諸暨桔槔井灌工程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千年水利“活化石” 星羅棋布井世界
諸暨桔槔井灌提水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宋,工程遺產主要集中在諸暨趙家鎮(zhèn)泉畈、趙家兩村,尤以泉畈村最為集中、保存最好,是遺產的核心區(qū)。泉畈、趙家兩村村民分別以何、趙兩姓為主,據(jù)其宗譜記載,皆是12世紀后移民至此,逐漸發(fā)展農業(yè)、繁衍生息,慢慢形成村落。由于文獻中對這一帶桔槔井灌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無明確記載,有關專家推測,17—18世紀泉畈、趙家一帶桔槔井灌已非常普遍。在趙家村趙氏宗祠內保存有一塊刻于1809年的“蘭臺古社碑”,記載當時趙家一帶“阡陌縱橫,履畈皆黎,有井,歲大旱,里獨豐谷,則水利之奇也”。清康熙時(1662—1722)在黃檀溪上建永康堰攔水,以增加地下水入滲補給和井的灌溉提水可供水量,《諸暨蘭臺趙氏宗譜》中記載:“天旱水枯,家家汲井以溉稻田。旱久則井亦枯,必俟堰水周流,井方有水。以地皆沙土,上下相通,理勢固然?!闭f明17—18世紀趙家一帶桔槔井灌已成為主要灌溉方式。
諸暨市桔槔井很多,八角井、六角井、方井、圓井、唐代古井、錢王井、大王井,井的樣式很多,大小也不一樣。泉畈村一帶的古井已有上千年歷史,20世紀六七十年代,泉畈村和附近的花明泉村、趙家新村共有古井8000多眼,可謂星羅棋布。這里的古井分布區(qū),海拔只有50米,而周邊山地海拔卻有幾百米,最高處有800多米,所以井水充沛,形成了泉畈村獨特的農耕文化和生活方式。泉畈,就是泉上有畈、畈中有泉、泉在畈中的意思。歲月久遠,滄海桑田,泉畈一帶的古井,依然清澈明凈。就是目前,明的暗的還有上千口井,保留著最完整的井渠灌溉工程體系,仍在發(fā)揮著作用,確實是井灌工程的“活化石”。
科學原理汲水 自建自管自用
在諸暨趙家鎮(zhèn)許多桔槔古井旁現(xiàn)在都豎著一種叫“拗”的打水工具,也因此當?shù)厝肆晳T稱桔槔井為“拗井”。一口井邊一座拗,拗由拗樁、拗橫、拗石、拗秤、拗桶組成?!敖坶馈睉獮椤稗滞啊?,亦有稱“吊桶”者,不是指系著繩子用于提取飲用水或洗濯水的那種提水桶,而是指連著竹竿用于提取灌溉水的那種提水桶,多置于水井邊,是一種利用杠桿原理提水的工具,杠桿一端系汲器(拗桶),另一端捆綁石塊之類重物,以較小力量,即可將灌滿井水之桶提起。利用杠桿原理打水,可見當?shù)孛癖妼τ诘叵滤h(huán)機制認知不亞于現(xiàn)代水文科學。
在諸暨,水井以人工開挖筑砌為主,如“八角井”“兩眼井”“四眼井”等,常建有井壁,上有“石制井圈”,旁設拗桶,以便汲水?!熬Α彼闹茕佋O石板或石灰地面,以利于操作。為保持清潔或安全起見,個別亦有加蓋井蓋,講究者,更以小亭覆之。井為人們生活所必需。清《光緒諸暨縣志》載:“(諸暨城內),五湖勢相連屬,水自流通,……萬一闔門三日,將有‘拜井’之虞。”井水主要用于生活用水(飲用、洗滌)與灌溉用水,近代亦有工業(yè)用水。至于自然泉眼,一般多用于灌溉。在諸暨草塔一帶,或稱“井倉”(三都一帶亦有稱“水庫”為“水倉”者),常常三面較陡,一面稍緩,人可從緩坡上下。
諸暨井灌工程及設施由農民自行修建、維護和使用。每口拗井一般歸一戶農民所有,也有少數(shù)拗井被兩戶或多戶共同所有和使用。位置鄰近的兩口拗井稱作“串過井”,由于兩井壁間隔很近,滲流漏斗也大體重合,從其中一口井提水會對另一口井的水位和水量有直接影響,因此,串過井分屬的兩戶往往協(xié)商輪流灌溉,一般是分別提水半日半夜,避免搶水,保證每戶灌溉時井水的充足,提高提水作業(yè)效率。若一口井由多戶共有,則幾家協(xié)商輪流提水灌溉,每戶若干小時,保證每戶的農田都能有水灌溉,稱作“輪時井”。
豐厚古井文化 傳承千年水韻
作為越國古都,西施鄉(xiāng)里,諸暨擁有豐富的水文化資源,是有著深厚水文化底蘊的地方。井者,水井也。多指人工挖成之容水處所或設施,亦可指天然泉眼?!兑住ぞ吩疲骸案囊夭桓木!敝T暨這里的古井不僅年代久遠,而且傳說很多,文化底蘊深厚。
桔槔在中國文化中有特殊內涵,莊子稱:“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不得罪與人?!币桓┮谎?,低頭和抬頭,受人所引,喻指一舉一動都要受人支配,隱喻做人之道。子貢南游楚國,途經(jīng)漢陰,見一老者鑿土入井,抱著土罐子打水澆菜地,便向老者介紹名叫“桔槔”的機械,告訴他“桔槔”后重前輕,能俯能仰,打水又快又省力,一天就可以澆一百畦菜地,勸其嘗試。沒想到老者憤然作色,表示寧愿永遠抱著罐子澆水也不用這種機械。因為“有了機械必有機巧之事;有了機巧之事必有機巧之心;有了機巧之心,人心就不純正了,道德就會被破壞”。抱甕老人覺得使用這種機械是羞恥的,所以不愿使用。
在諸暨眾多古井中有的與名人有關。如,硯水井:“梁武帝讀書室。在附三十四都光山下。《浙江通志》云:‘梁武帝讀書堂,在諸暨縣永福寺,有硯水井?!泵┘揖骸啊遁浀刂尽吩疲骸魇?、鄭旦,皆居苧蘿。茅家步有茅家井,居井左右者,世出佳麗一人。’”有的與名勝相關。如,登云井:“象鼻山,山南為鵝凸峰,有古西岳寺,寺南為登云庵,庵后有登云井,廣僅二三尺,出白沙泉,芳洌不涸,井旁為湯貞女祠。山麓即蘭臺里,里南有潤馀禪院。”靈源井:“白楊峰……南麓有青蓮寺,晉天福四年(939年)建……《章志》云:近人題寺十景:曰豎掌峰、曰伏龍池、曰先照峰、曰藏春塢、曰漱云溪、曰靈源井、曰云根石、曰萬松壑、曰碧泉、曰褥山。”有的與族居相關。如,楊家井:“蟠龍莊,明征士駱觀光溪園先生駱象賢(1371—1461)故里,俗名蟠龍窠。其東北麓水與梅花塢水并入東溪。莊有楊家井,盛暑結凍,飲之愈疾,井側為溪園先生墓?!?/p>
在諸暨地名中,以井命名者頗多。如:“井頭干”在牌頭鎮(zhèn)上樓宅?!熬^沿”在三都鎮(zhèn)禾豐。另一“井頭沿”在街亭鎮(zhèn)毛家?!傲x井”在牌頭鎮(zhèn)?!案示^”在化泉石角?!澳嗑另敗痹阼芥?zhèn)月形山下。“何頭井”在草塔鎮(zhèn)合興。另外,在諸暨民間風俗中,與井亦多有聯(lián)系。如“喪。……及殮,孝子哭往村中井邊,燒香燭紙錢,投銅錢于井,謂之‘買水’”。泉畈村流傳的一首民謠“何趙泉畈人,硬頭別項頸。丘田一口井,日日三百桶,夜夜歸原洞”,反映了拗井灌溉的辛勞畫面和當?shù)厝恕皥?zhí)拗”的性格特點。拗井還被編入當?shù)貞蚯?,越劇《九斤姑娘》唱詞中也有“桔槔(吊桶)”從井中提水的情節(jié):“箍桶(唱):‘還有一只奇怪啦桶。一根橫檔在當中,一根尾巴通天空,格上頭一記松,下頭撲弄通,拎拎起來滿騰騰,問儂阿囡叫啥個啦桶?!沤铮ǔ骸@樣的東西天天見,名堂就叫吊水桶?!?/p>
在諸暨古代詩人之詩詞歌賦中,每以水井作為詩料,常常在詩賦中出現(xiàn),如井上、井田、井花、井底、井泉、丹井、雙井、市井、金井、寶井、拜井、鑿井、寒井及桔槔等與井或汲水工具相關詞匯。如:王冕(1287—1359)詩中“魚鹽市井三吳俗,番島舟航十丈檣”(《過武塘》);楊維楨(1296—1370)“酌空引窊石,汲深出寒井”(《隱君宅》)。
從上可見,諸暨之井文化無處不在。桔槔承載了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思想,特別是在桔槔井灌發(fā)展演變過程中與越文化的融合,衍生出濃厚的“拗井”文化展現(xiàn)在當?shù)孛裰{、戲劇和詩歌中,成為當?shù)鬲毦咛厣奈幕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