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整個社會的大勢所趨,更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要求。歷史課不是死記硬背,歷史課不是人云亦云。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個人在實際教學中的一些案例,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目前中學歷史教學現(xiàn)狀分析
1、學生專業(yè)基礎薄弱,思想上不重視。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勢,史地生等是副科,歷史就是要死記硬背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學生包括諸多家長、部分教師在思想上極不重視,甚至存在一部分人認為學習歷史毫無用處,歷史不能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也不能帶來社會價值,忽視了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
2、教學資源的欠缺。歷史教學強調的是學生資料收集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在當前信息迅速發(fā)展的時代,引起了學習方式的革命,但是實際情況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十分有限,教輔資料的陳舊和缺乏;學校圖書閱覽室歷史資料有限;整天安排滿滿的上課、自習、大量的作業(yè)等等。
3、教學觀念的更新不夠。新課改已經進行幾年了,大多數(shù)教師基本認同新課程的理念,但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偏差,多數(shù)教師采取“穿新鞋走老路”的心態(tài)來應付新課程:探究課是為了探究而探究,具體表現(xiàn)就是在學期中間單獨抽出一兩節(jié)課,有教師擬訂一個題目,交由學生進行所謂的“討論”,根本沒有將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方法滲透在平時的每節(jié)課上;活動課也是有名無實,教師“放羊”,讓學生自己去圖書館或電腦室自己活動,沒有把學生的活動引入更深層次。
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
針對目前的現(xiàn)狀,我不斷學習,加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著重把握新課程的內容標準,注重改進新情況、新特點下的教學方式,結合教學的具體實際,我把一些探索介紹如下:
1、教學理念的更新與深化。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觀念直接主宰著人們的行為,觀念不改變,新課程是無法實施下去的。為確保歷史教學新理念的落實,要具備以下幾要素:(1)教學觀念的前瞻性;(2)教學目標的可行性;(3)教學內容的選擇性;(4)教學過程的民主性;(5)教學評價的多元性。我們除了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標》中蘊涵的思想,大膽而又謹慎的審視和深入地探討,關鍵還在于如何轉變理念,找到設計教學的合理突破口,從而使初中歷史課程方案更加完善,改革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2、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于漁。教師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學”,不能僅滿足學生“學會”,要引導學生“會學”,讓學生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訁⑴c的學習主體。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讓歷史重現(xiàn)它迷人的一面。
如講《祖國統(tǒng)一的歷史潮流》時,我先朗誦了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xiāng)愁》,請去過香港的同學講述回歸后在香港的所見所聞,然后提出幾個問題:臺灣與祖國分裂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如何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國兩制”方針成功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對于解決臺灣問題有什么積極的指導意義?帶著問題,讓學生查找資料,把學生引入“設境—探究—分析—發(fā)現(xiàn)—解決”的主動學習中去,從而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培養(yǎng)。
3、開展合作性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和促進性學習。我認為進行以小組形式的合作學習,能使課堂教學“動”起來,“活”起來,能讓每個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叭诵斜赜形?guī)熝伞?,合作學習能使學生之間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優(yōu)勢互補,集眾人的智慧,更好地解決問題,同時還能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能使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由此還能提高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
合作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包括:
(1)小組學習競賽法:小組4-6人組成,4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反饋質疑、成績測評)。
(2)“切塊拼接法”。每小組中不同學生學習不同部分內容,再讓各小組學習同一內容的學生組成新的小組展開討論,再讓各自回到原來小組中將所學交給他們的小組成員。
(3)小組調查法:學習任務被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小組領取一塊再切成若干個人任務,落實在組員身上,在組內開展討論、研究,通過分析、綜合,推導出適當?shù)慕Y論,形成小組報告,在全班交流。
(4)小組教學法:小組成員圍繞某一課題共同探索解決方略,力求達成一致的結論或選擇最佳方案。
如學習《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以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fā)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為背景,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要求學生在Internet上進行調查,了解這次經濟大危機爆發(fā)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狀況,明白經濟大危機爆發(fā)的原因,羅斯??偨y(tǒng)的具體做法,你對解決經濟大危機的建議。教案包括說明、任務、資源、調查、評價、結論六個部分。說明部分給出問題的背景,任務部分羅列出具體調查任務,資源部分給出有關的文章、參考書和網上的資源。在調查過程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尋找相關資料。評價部分給出對學生的調查結果的評定標準,體現(xiàn)了鼓勵合作、創(chuàng)新、實用的原則。在結論部分要求各小組將調查結果寫成專題報告。
4、在探究活動中增長知識與能力。
新課程向我們呈現(xiàn)出許多探究學習的形式,如收集歷史資料并撰寫歷史小論文、展開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作采訪并寫采訪報告等等,要求我們教師不斷將探究學習融入到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握探究學習每一種形式的程序或步驟,尤其是探究活動的核心點,如撰寫小論文,首先要選定論文的題目,確定論文寫作所涉及的范圍。在學生對相關材料進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分析,并指導學生擬訂論文寫作提綱,然后由學生獨立完成小論文的寫作。
例如:(1)、查閱有關資料,列舉近代以來外國列強歷次侵華戰(zhàn)爭的時間、規(guī)模和結果,探討抗日戰(zhàn)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種的歷史地位。
(2)、調查一下你身邊的同學或親友,他們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是怎樣認識的?
(3)、訪問祖輩或老師,了解三大改造的情況,就某一方面的改造寫一篇小訪問記。
(4)、請參觀本地的歷史博物館或通過自己的調查,收集相關的歷史資料,撰寫一篇反映本地古代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小論文。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研究也越來越深入。但課改之路,任重道遠,課改的成功與否與我們的教師關系密切。歷史課改對每一位初中歷史教師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在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師只有以全新的理念,才能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也只有真正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才能應對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才能煥發(fā)歷史課堂的生機與活力,造就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
(作者單位:廣東省湛江一中培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