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小說,亦稱啟蒙小說,此概念最初源于德國,是西方近代文學(xué)中頗為重要也頗為常見的一個類型。這種小說主要描寫主人公自年少年至成年,自天真無知到成熟世故的歷練過程,通過歷練走向成熟的成長故事。80年代后期,中國出現(xiàn)了成長小說,到了90年代廣泛活躍地進行創(chuàng)作。小說以個人成長史為主要內(nèi)容描繪了生命的成長和心理體驗。韓國也是80年代以后才正式開始創(chuàng)作成長小說,到了90年代發(fā)表了許多對焦個人的內(nèi)心和主體成長的小說。中韓兩國90年代發(fā)表的女性成長小說在成長體驗和成長因素等方面有很多共同點和不同點,所以本文選擇90年代兩國代表作家-陳染和申京淑的代表作《私人生活》和《單人房》來比較分析成長體驗和意識的差異,進一步探討女性小說的特征。
一、記憶的證言和成長:《私人生活》
1.自我分裂,密閉空間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描寫了當(dāng)代知識女性主人公倪拗拗從少女到女人的成長歷程。主人公倪拗拗是喜歡和自己對話的女孩。從小,主人公就在夢里醒來,在一片模糊中“繼續(xù)回想無聲的畫面”。這使她獨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使我像一個真正的帶菌者,主動地渴望避開人群”。
主人公的父親是個性格暴躁,感情起伏很大的人。父母的離婚,父親的漠不關(guān)心,母親的繁忙給幼小的主人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傷痛。出于對爸爸的憎惡,她剪掉了爸爸的褲子,這種憎惡感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導(dǎo)致對異性關(guān)系處理的不融洽。學(xué)生時代,因班主任T老師動不動就折磨和威脅主人公,時而撫摸主人公的身體,主人公總是生活在莫名的緊張感和侮辱中。但是后來沒有抵住T老師的誘惑,與他發(fā)生性關(guān)系。從此在與異性的交往中主人公有了心理上的障礙,最終導(dǎo)致與真心喜歡的男朋友尹楠分手。
主人公在自我世界里與另一個“我”交流,但始終不承認自我分裂。在她的腦海中T老師總會變成自己的父親出現(xiàn),這種習(xí)慣直到成年之后也一直伴隨著主人公。這種模糊意識的畫面是主人公靈魂的再現(xiàn),畫面中的“我”才是真實的“我”。
在小說出現(xiàn)的密閉空間‘房’里,主人公在與外部世界分離的環(huán)境中,以冷靜的視覺想要保護自己和反省自己。
這里只是女人的房間,一個或兩個女人在這里無休止地穿衣服和脫衣服,她們不說話,她們使用暗語,似乎房間里那些無形的鏡子后面躲藏著男人們的眼睛,眼睛們正在向他們窺視,用目光觸碰她們手勢中的竊竊私語。這里的女人害怕被人披露秘密,害怕時光的流逝,害怕與外界相處。同時,又害怕紅顏褪盡,世界將她們摒棄。(《私人生活》)
2.鏡子中的“我”和自我發(fā)現(xiàn)
小說中的主人公對鏡子里的自我感到自信,發(fā)現(xiàn)作為女人的自己。
我常常覺得自己就是那鏡子里的人。很顯然,我是從發(fā)虛的鏡子中認出了我自己,那是一個觀察分析者與一個被觀察分析者的混合外形,一個有諸多的外因被遮掩或忽略了‘性’的人一個無性別者。 ……浴缸的對面是一扇大鏡子,從鏡子中我看見一個年輕的女子正側(cè)臥在一只搖蕩的小白船上 ……我凝視著鏡子里的我,像打量另外一個女人一樣。(《私人生活》)
鏡子中的女性以最自然最舒適的樣子出現(xiàn)?,F(xiàn)實中主人公沒有找到作為女性的自己,但是在鏡子里發(fā)現(xiàn)了自己,“鏡子中的我”和“鏡子外的我”面對面,使得分裂的自我在現(xiàn)實和想象中和諧起來。主人公認識自我,鏡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小說中的“我”一方面在鏡子中尋找自信感,一方面需要在精神上給他力量的對象。童年時期的“父親的缺席”從渴望得到父親的愛漸漸演變?yōu)樵趹偃四抢锵氲玫礁赣H的愛的心理。所以主人公做出與年長的T老師發(fā)生性關(guān)系,但是“她更喜愛的是那一種快感而不是眼前這個人”。與T老師的關(guān)系在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中可釋義為否定的、對“缺乏父親愛”的畸形的愛戀。所以主人公在這種體驗過程中痛苦,掙扎,不能正面看自己。但是在與自己真心喜歡的尹楠的愛中,主人公感到快樂和幸福,成長為真正的女人。
這樣作品中女主人公通過性體驗感受到痛苦和幸福,對自己有了重新的認識。作品中的“成長”展現(xiàn)了一個女性的成長,展現(xiàn)了尋找純粹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通過了解自我的過程認識到了自己,成長自己。
二、痛苦、治愈、還原:《單人房》
1.離鄉(xiāng)、喪失、回歸
“十六歲的我”在鄉(xiāng)下沒升入高中,給在首爾的哥哥寫信,快把我?guī)У绞谞枴V箅S著進京,主人公開始體驗離開曾度過幸福幼年的農(nóng)村共同體而帶來的分離的痛苦感。因未成年,所以以他人“李艷美”的名字就職的“我”在公司逐漸被叫“A生產(chǎn)線的1號”。在不能得到自我存在的荒廢的勞動現(xiàn)實中,“我”體驗到了自我認同的混亂,過著匿名的生活。
在這陌生的空間城市里,主人公作為年幼的勞動者艱難地生活著。主人公之所以能面對艱難生活是因為有家族的愛和以希齋姐姐為代表的勞動者朋友的友情以及他要成為作家的夢想。正如一位女勞動者所說“如果你當(dāng)了作家,就把我們的故事也寫里頭吧?!焙透咧型瑢W(xué)夏桂淑在電話中說:“你好像過著跟我們不同的生活啊?!币粯樱瑥呐笥驯瘋恼Z氣使主人公感受到要回到曾經(jīng)痛苦的時光。“現(xiàn)在的我”雖然想把那段痛苦記憶排除掉,但她還是逆流到那段時光,誕生‘單人房’。
對于我來說,那一段不能成為我的過去,就像駱駝的駝峰一樣我總在背負那段時間,或許很長久,我在這里停留,那段時間一直會成為我的現(xiàn)在。(《單人房》)
希齋姐姐的死對于現(xiàn)已成長為作家的“我”來說是回不去的問題,“從十六歲突然成為十九歲”,在“我”心里隱蔽了四年?!拔摇蓖ㄟ^希齋姐姐的死體驗了生活的恐怖和暴力,通過還原希齋姐姐的死,走上成熟的路。
2.單人房和希齋姐姐的死
“我”自從進了“東南電器公司”就生活在單人房,單人房是“我”和希齋姐姐相遇的地方,又是與‘大哥哥’和‘表姐’一起居住的感到溫暖的地方。單人房成為了作品的背景,裝載著我遇到的危機和克服危機并成長的經(jīng)歷。
代表當(dāng)時貧窮勞動者人物的希齋姐姐為了生存,白天在工廠干活,晚上在做衣間兼職,辛苦生活。放棄了想成為“電話交換員”的她與做衣間的男人相識同居,夢想著組建一個家庭。但是隨著男人不愿要肚中的孩子,走向破滅。
正要從胡同里出來要分開的時候,她好像想起什么事似的,說明天開始就休假了,下午想回鄉(xiāng)下,我忘記鎖門了?;剜l(xiāng)下得住幾天,讓我晚上回來時幫她鎖上門。……晚上我從學(xué)?;貋?,在回我住的3樓之前,我在一樓用鎖頭鎖上門了。(《單人房》)
希齋姐姐拜托“我”鎖門之后,在‘單人房’里悄悄地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當(dāng)時自己打開房門看一眼的話,就能救活她,所以主人公一直生活在自責(zé)感,已成為尸體的沖擊把那段‘單人房’時光做為記憶的空白地帶。希齋姐姐的死給“我”留下了心理陰影,之后有了與他人建立關(guān)系的恐懼感。這也成為主人公寫作的障礙。正因傷口很深,所以寫作的過程即成長的過程也很痛苦。但是“我”通過寫作,還原她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我”治愈了自己的傷口,克服了自己封閉的心,走向了能夠與他人自由地建立關(guān)系,溝通的世界。
這樣被囚禁在‘單人房’的不僅是希齋姐姐,還包括“我”,展現(xiàn)了“我”隨著單人房的還原也一起重新成長的樣子。
三、中韓女性成長小說比較
1.陳染和申京淑小說的共同點
兩個小說在通過悲劇的認識即死亡的認識進入成人社會,通過幻滅的體驗領(lǐng)悟世界的不確定性和認識社會性上具有相似性。在生活中認識悲劇,它能成為人物成長、覺醒的契機。
人類都知道自己終究會死的事實,但未成熟的人物對死亡是無知或認識不到其必然性的。認識死亡對領(lǐng)悟自己存在是有限的,要夠另眼看待世界這一點上起到覺醒的作用。成長過程中的主人公通過目擊他人的死亡,可以重新認識這個世界?;脺缡侨祟愒诔砷L過程中領(lǐng)悟他所知道的世界與之前所知道的世界的不同而3tRnkPyF0+HqjlfjJszn028dcixIj+IhkVQtQG7LTYM=產(chǎn)生的挫折感,主人公通過幻滅認識整個世界。
《私人生活》中的主人公沒有從每天繁忙的母親那里得到情感而是從鄰居家的禾寡婦那里得到了情感,漸漸發(fā)展為同性愛。因一場意外的火災(zāi)禾寡婦死了,緊接著母親去世,主人公經(jīng)歷精神分裂,誕生為“零女士”。因死亡帶來的傷痛,主人公通過心理咨詢、寫作來克服,從中展現(xiàn)成長的樣子。
《單人房》中“我”因介入希齋姐姐的死而留下了心理陰影,從那之后對建立關(guān)系有很大的恐懼感。正因為傷口很深,她的死給主人公帶來了與他人關(guān)系的斷絕,主人公通過寫作來還原囚禁在單人房的希齋姐姐和“我”,展現(xiàn)成長的樣子。
2.陳染和申京淑小說的不同點
成長小說是裝載未成熟的主人公通過與世界的對立而逐漸走向成熟的故事。主人公們最初體驗到的世界是家庭,在與家庭成員間的關(guān)系中發(fā)現(xiàn)自我,探索自我。
在申京淑的小說中,家族成員之間緊緊的愛和家族共同體的紐帶感在主人公的成長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單人房》中主人公能夠活下去的力量來自于家族共同體。這里有擔(dān)心孩子們的健康,心疼孩子的父母、有撫養(yǎng)弟弟妹妹而做三份工作的大哥、還有一起進京共同在工廠干活的表姐,有了他們的存在,使主人公孤獨的生活變得溫暖幸福。對于主人公來說,家族共同體是阻擋外面世界風(fēng)雨的‘家’。所以主人公即使經(jīng)歷了存在的危機,也能克服,也能寫作。
在陳染的小說中,家族間的紐帶感在主人公的成長過程里感受到了生活的孤獨和虛無,把自己從世界分離,在自己的空間里成長。《私人生活》中,主人公從小就沒有體會到父親的愛,也沒從繁忙的母親那里體會到家族間溫暖的愛。反而從鄰居禾寡婦那里,她體會到了像媽媽一樣的愛,發(fā)展為同性愛。在作品中家族愛表現(xiàn)出的不是溫暖的愛和關(guān)心而是冷淡和疏離感。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主人公通過鏡子在自己的空間用冷靜的視覺反省自己。
筆者總結(jié)了陳染和申京淑成長小說的特征,具體如下:
第一,小說的主人公是不斷變化著的動態(tài)的年輕主人公。
第二,成長小說重視人類的私人生活,對焦自身的發(fā)展和精神上的成長。
第三,在小說中主人公經(jīng)歷生活的危機,在這過程作為覺醒的人類確立自我認同。
第四,小說主人公的成長對讀者涉及影響,幫助讀者成長。
本文通過對比分析了陳染和申京淑的代表作《私人生活》和《單人房》中成長體驗和意識的差異,探討了女性小說的特征。小說通過悲劇的認識即死亡的認識領(lǐng)悟世界、領(lǐng)悟社會上有很多相似,但從家族共同體的紐帶上有著明顯的差異。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