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學作為一種語言教學的載體和形式,適合小學生語言學習的心理特點,契合新課程五個維度的目標要求。但是故事教學需要教師的語言素質,也需要教師對故事文本的探索和故事人文精神的解讀。很多教師能合理地利用故事素材進行文本解讀,但學完一則故事后能給學生留下什么呢?“新基礎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從生命和基礎教育的整體性出發(fā),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讓每一個生命真正“活”起來。將課堂還給學生便是改革的起點和突破點。那么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如何讓學生在讀完故事后能力有所提升?本文以《新標準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三模塊第二單元為例進行剖析研討。
一、課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課為四年級下冊第三模塊第二單元,主題是用過去時說故事。本單元以老鼠Tilly的故事為主,說的是老鼠Tilly昨天去奶酪商店遇到了她最怕的貓,最后破門而出的故事。在了解Tilly的故事的同時,讓學生效仿Tilly昨天發(fā)生的事,運用過去式動詞描述一件事,并初步嘗試進行故事的編寫。
(二)目標確定與任務設計
本課的目標是能運用簡單的過去式動詞描述一個簡短的故事。本課以任務型教學為主。為達到這個目標,本課的任務設計為四人小組一起續(xù)編故事,完成一本手工繪本。通過以下三個任務鏈完成:Task 1: Know about the story of Tilly. Task 2: Act the story of Tilly out. Task 3: Talk about the story of Tilly’s last night.
(三)教學片段分析
片段一:(任務活動一)了解Tilly昨天做了什么事
1.介紹本課故事的主角Tilly. 通過圖片引導以及用師生問答的方式介紹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觀看Tilly的故事動畫,初步了解故事的大致內容。
2.設立問題,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復述故事內容。以“繪本書”的形式呈現(xiàn)答案,同時讓學生做動作,強調過去式動詞在故事中的作用,加深學生對這幾個動詞的印象。
片段二:(任務活動三)說說Tilly昨晚做了什么
1.自制圖片,導入Tilly的另一個故事。目的在于順接文本人物Tilly的故事,為下面的語言訓練鋪墊情境。通過拓展Tilly的故事,學生根據圖片信息進行合理推測之前發(fā)生的事情,自然應用過去式談論圖片信息。
2.讓學生嘗試用上then, and, but, so等連詞,將Tilly昨晚的事情串連起來給故事一個合理的發(fā)展順序,使排序后的事情形成一個有條理的故事。
3.說說Tilly昨晚做的事。通過排序自編Tilly昨晚的故事,讓學生通過小組成員的互相幫助,組織故事內容。
二、從課例中總結故事教學方法
(一)復習環(huán)節(jié),關注新知與舊知、第一單元與第二單元之間的聯(lián)系
片段1:“Look and say, then tell the story.”
用四年級上學期的課文內容來進行過去式動詞的復習,學生對人物和場景都較熟悉,因此能準確地運用已學過去式動詞進行描述。通過出示單幅圖片,并在過去式動詞的提示下描述Smart一家和Daming昨天做的事情,最后再讓全班同學進行復述,由零到整。此時滲透一個完整語篇的概念。
片段2:“Retell the story: Wolf, wolf ! ”
復習本模塊上一單元的課文內容Wolf, wolf!通過時間詞“Once upon a time”、“the next day”、“but then one day”的提示,幫助學生梳理此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順序,此時滲透講述故事的一個要素,即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來描述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束,也是在為本節(jié)課的主題“用過去式講故事”做鋪墊。
(二)看圖推測,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給學生圖片先讓學生觀察圖片,初步了解故事內容,如Where was Tilly?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等。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圖片來推斷Tilly昨天做了什么事情。如看到蘋果核,可以推斷Tilly吃了個蘋果(She ate an apple.)等。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描述Tilly昨晚做的事。嘗試著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在小組內討論。教師引導學生用上一些連接詞,如 and, then, but, at the end等來強調和突出故事的邏輯順序。使原本雜亂的圖片信息變成一個有條理的故事。此環(huán)節(jié)順接文本內容Tilly去商店的故事。通過觀察圖片,推測Tilly 昨晚做的事情,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有助于學生有條理地描述故事,為最后的續(xù)編Tilly的故事做好語言表達訓練和思維訓練。
三、故事教學帶來的思考
(一)故事教學需要提高教師素質
故事教學對教師本身的語言素質要求高。一方面,由于教材所提供的僅僅是一組配有簡短對話的圖片,而不是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 ,構思出合乎邏輯、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教師可以靈活處理故事教材。另一方面,教師也需掌握講故事的技巧、啟發(fā)引導式提問的方法等課堂調控能力。
(二)故事教學需要優(yōu)化課堂設計
“新基礎教育”理念對教師的課堂設計提出了“五還”,“還工具權”是其一。把工具使用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續(xù)編故事、或復述故事、或表演故事等。如果學生掌握的這一工具能讓學生在其他故事繪本中進行自我摸索,那么就會有一波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故事活動設計,應從學生的整體水平出發(fā), 設計的活動有梯度 ,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動口、動手、動腦。每一則故事教材,都有它的育人價值和技能要求。因此活動設計需富趣味性,吸引學生想聽故事;設計需富思考性,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去推測;設計需滲透人文性,喚醒學生正義而美好的心靈。
總之,故事繪本教學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能力的提升空間很大,如何發(fā)揮故事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還需要教師保持一顆鉆研的心繼續(xù)前行。
(作者單位:廈門市故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