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和漢族都會習慣性地利用它已有的認識框架或庫存知識來認識和理解周圍的新事物。在類型化認知的基礎上,維漢雙方根據(jù)已有文化知識的不同,無意識地對所處社會進行了分類,從而產(chǎn)生了常態(tài)的分群,在維漢關系交往上體現(xiàn)為回避。
各個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文明發(fā)展史以及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傳統(tǒng)文化。一個民族之所以成為民族,最根本的在于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這些相對穩(wěn)定且具有自己特點的文化,毫不意外地都會體現(xiàn)在民族這個人們共同體每個成員的實際生活中,體現(xiàn)在其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體現(xiàn)在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產(chǎn)品和精神產(chǎn)品上。社會認同理論則認為個體通過社會分類,對自己的群體產(chǎn)生認同,并產(chǎn)生內(nèi)群體偏好和外群體疏遠。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所導致的“文化無意識”,是群體認同產(chǎn)生的根源,而這種對自己群體的強烈認同,自然地導致維漢雙方對外群體的回避行為。這種文化因素主要指表現(xiàn)于各民族在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包括在民族之間是否存在語言不通、生活習俗不通、價值觀念不同、行為規(guī)范不同等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維漢族運用一系列的文化差異與符號象征來表達自我的文化特點、維持著看不見的民族邊界。這種民族邊界主要通過語言、信仰和風俗習慣方面來展現(xiàn),筆者接下來將具體分析維漢關系回避的具體體現(xiàn)及影響因素。
一、居住格局的相對分離
居住格局是分析維漢關系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它是指的是在一個特定的區(qū)域內(nèi),各個民族在空間上的人口分布情況。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混居關系的一個重要的變量,它能夠反映出民族之間的“親和”程度,有助于我們把握民族關系的特征。在人類歷史和現(xiàn)實社會里,人口的跨地域遷移與族群關系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無論是由于自然災害還是躲避戰(zhàn)爭,總會存在某個族群的一分部分人口自愿或者被迫從本族的傳統(tǒng)居住地區(qū)遷移到其他族群的傳統(tǒng)居住地區(qū),從而導致相關族群之間的關系也需要進行調(diào)整。由于無論是對遷入方還是原住族群來講,面對陌生的人口和陌生的環(huán)境,族群成員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彼此認同。這時候族群出于對社會適應的考慮,同時也為保證族群成員的安全,會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對外群體保持回避的態(tài)度。這樣,在地域上的表現(xiàn)往往是同一民族群體集中分布在一起,同族的后來者即使因為地域不夠分配而被迫選擇移居他處,與其他民族混居,在地理位置上也往往不會距離太遠。各民族成員傾向于聚族而居,在居住格局上呈現(xiàn)出一種相對分離的特點。在地域空間上體現(xiàn)出各民族自身的“抱團”聚居。
在多民族混居社區(qū),無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都廣泛存在居住上的回避和相對分離現(xiàn)象。在烏魯木齊市,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天山區(qū),沙依巴克區(qū)、頭屯河區(qū)和水磨溝區(qū)。在各區(qū)域中又呈現(xiàn)出集中居住于同一街巷的特點。按“分離指數(shù)”變量指標計算,新疆烏魯木齊市維吾爾族、漢族和回族居住仍處于相對分離的狀態(tài)
二、親情擴散鏈條的斷裂
族際通婚,顧名思義,就是指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的相互通婚。社會學理論將族際通婚作為考察民族關系的一個重要指標。本文對維漢村落常態(tài)關系在通婚上的表現(xiàn)主要從族際通婚率,維漢群體成員對族際通婚的態(tài)度進行分析。
筆者調(diào)研的2個村子,瓊艾格村和牧業(yè)村,通婚類型基本上是族內(nèi)通婚。村子里的漢族多來自四川、河南和甘肅。村里年輕男子找伴侶的方式主要有3種:1、回四川或者河南的老家找;2、托人去鄰村或者鄰鄉(xiāng)的村子里找漢族女孩說媒;3、外出打工認識。族際通婚的案例中大都是漢族和回族,回族和東鄉(xiāng)族,漢族和東鄉(xiāng)族。調(diào)研中得知村里近4年來只有一例維族和漢族通婚的案例。瓊艾格村的維族小伙和隔壁村一位姓李的女孩結(jié)了婚,但結(jié)婚不到3年就離了。
費孝通教授認為,以感情親疏為依據(jù),人們對自己周圍的人進行遠近層次的不同劃分,從而建立起“差序格局”,而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親情,則是處于最中心的部分。血緣關系的基礎是婚姻,古往今來,人們總是通過婚姻將單獨的個體組合成家庭,再由家庭與家庭之間的聯(lián)姻擴散到族系、民族、社會。歷史上,民族融合也往往是借由通婚完成,婚姻成了民族關系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若羌縣如此低的族際通婚率是維吾爾、漢族血緣關系擴散阻隔的最有力解釋。
三、類型化認知:維漢關系的影響因素
1.語言
在人類交往過程中,語言是最基本的溝通工具,語言差異是維漢民族間回避行為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筆者在鐵干里克鄉(xiāng)和瓦石峽鄉(xiāng)共抽取了60名維族人對漢語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在調(diào)查的60名維族人中,有29名維族人完全不會漢語,約占調(diào)查樣本的一半。有50%的維族人都會說漢語,其中33.3%的人會說一點,只有16.7%的人能聽懂,也會說漢語,可以與漢族人完成基本的日常交流,但不會漢語的書寫。只有1.7%的維族人漢語水平達到熟練程度,能與人進行漢語交流,并能書寫。
同時,筆者也對漢族人對維吾爾語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漢族對于維吾爾語的掌握情況較維族對漢語的掌握情況而言更差。調(diào)查的66個漢族人中,有83.3%的漢族人完全不會維吾爾語,只有3%的漢族人能比較流暢地說維吾爾語,但不會維吾爾語的書寫。還有13.6%的漢族人只是會幾句非常簡單的維吾爾語詞匯或句子,如謝謝、吃飯沒等等。
在語言上的顯著差異,阻礙了維吾爾族和漢族之間的溝通和交往。雖然有部分維族人會說些漢語,但比例也不是很大,維漢村民覺得在溝通上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筆者在調(diào)研中了解到,很多村民選擇跟本民族的人住在一起,語言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同時筆者也在調(diào)研中了解到,維族村民和漢族村民對本民族的語言認同度是比較高的,一些會說漢語的維族村民從根本上也是認同本民族的語言,認為和使用漢語相比,自己更想用民族語言進行交流?;趯Ρ久褡逭Z言的認同,維漢村民更傾向于跟本民族的人交往。
2.生活習俗
弗蘭茨·博厄斯為 《文化模式》所寫的序言中說: “個體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區(qū)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于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jīng)驗與行為。到他說話時,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的創(chuàng)造物,而當他長大成人并能參與這種文化的活動時,其文化的習慣就是他的習慣,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本S吾爾族的許多生活習俗,是伊斯蘭教文化功能在社會生活中的延伸。
相對于其他信仰的經(jīng)典文本,《古蘭經(jīng)》有著比較顯著地解決實際需要和特殊事件的功用,對于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諸多行為規(guī)范巨細無遺地做出了規(guī)定,也塑造了維吾爾族獨特的排他的生活規(guī)范,其中最顯著的就是飲食上的禁忌。
《古蘭經(jīng)》的許多章節(jié)都對飲食禁忌作了明確規(guī)定,如在第2章173節(jié)、第6章145節(jié)、第16章115節(jié)。這些規(guī)定中,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未誦安拉之名宰殺的動物,被同等地列入了禁食的范圍,成為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無一例外要遵守的禁令。
不食豬肉是飲食方面的最大禁忌,《古蘭經(jīng)》中關于穆斯林行為的禁戒或共計73項,其中4次提到禁食豬肉?!拔也荒馨l(fā)現(xiàn)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是自死物或流出的血液,或豬肉——因為它們確實是不潔的——或是涌非安拉之名而宰的犯罪物?!保?:145)“他只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涌非安拉之名而屠宰者。”(16:115)“他只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涌非安拉之名而屠宰的動物?!保?:173)“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涌非安拉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撞死的、跌死的、觸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但宰后才死,仍然可吃?!保?:3)伊斯蘭教之所以嚴禁食用豬肉,是出于“重視人的性靈和身體安全”,但還有其更為深遠的民族宗教根源。不吃豬肉是閃米特人的一項古老宗教禁忌,他們視豬肉為穢物,不能吃、不能用手觸摸,也不可以用于祭神,而阿拉伯人被認為是典型的閃米特人的后裔。
對于自死之物的認識,伊斯蘭教除認為不潔之外,也同血有關系。因為自死之物未經(jīng)放血,它的靈魂仍然存在于軀體之內(nèi),因而不能吃?!安坏谜嬷鞯脑S可,任何人都不會死亡,真主已注定各人的壽限了?!保?:145)穆斯林認為,生與死是由真主定奪的,是真主前定安排好的,人無法改變。一切奉安拉之命而生,奉安拉之命而死,否則就不合法,肉就不能吃。
飲酒為伊斯蘭教所嚴禁。穆斯林不喝酒,在家里也不備酒具,家里來客人一律不擺酒,有時為了接待客人,在參加宴會時,別人敬酒和碰杯時,多以水、橘子汁等飲料代替。古代阿拉伯人素有飲酒的習慣,穆罕默德覺得這是一種失禮而且gXgYNSjzhcb2BWfiWsUaJuGk/6W+KaGVV5919n/sRkA=影響虔信的行為,于是下了禁酒令,并且以安拉的名義寫進《古蘭經(jīng)》:“眾信的人們哪!飲酒、賭博、求簽只是一種穢行,只是惡魔的行為,故當遠離,以便你們成功,惡魔惟愿你們因飲酒和賭博而互相仇恨?!?(2:153)
源自信仰教義的規(guī)范,若羌的維吾爾族忌食豬、驢、狗及猛獸的肉,忌食各種動物血及死禽死牲畜肉。而漢族卻是以豬肉為肉類的主食。
民族關系的研究不能脫離各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其中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史認識和研究民族交往的重要內(nèi)容,民族生活習俗是民族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并且影響著各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樣也深刻地影響著族際交往。一方面,相同的生活習俗能加強群體的認同,增進群體內(nèi)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民族間生活習俗的差異又會導致某一族群與其他族群的回避與隔閡。由于生活習俗的不同,維吾爾族和漢族在交往時表現(xiàn)出一定的排異性。
他們維族人又不吃大肉(豬肉),我們漢族人都要吃大肉,他們有些聞不慣,住在一起很多地方都不方便。(案主A1,23歲,女,個體,漢族)
還是和我們本民族的人做鄰居好,維族親戚多,活動也多,吵得很。(案主A2, 55歲,女,農(nóng)民,漢族)
我的鄰居都是維族。還是跟我們維族做鄰居比較好,在一起生活比較習慣,我們穆斯林都不吃大肉,你們是知道的。(案主A3, 40歲,男,農(nóng)民,維族)
不愿意和維族通婚,生活習慣不一樣,你吃大肉,他不吃大肉;漢族說話語言一樣,吃的東西也一樣,找個維族人的話,你要煮兩鍋飯,多麻煩嘛。(案主B5, 40歲,女,農(nóng)民,漢族)
風俗習慣這些啥都不一樣,結(jié)婚肯定不行,都是漢族嘛,風俗習慣曉得,還是各找各省的人好些。現(xiàn)在有些在外面打工,都是各找各省的。本隊好多回老家?guī)?,回去有專門幫著做媒的,幾乎回去都帶得來,帶回來還沒花好多錢呢。(案主B4,48歲,女,農(nóng)民,漢族)
由此可知,生活習俗的差異,是維吾爾族和漢族在居住格局和通婚上回避行為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四、結(jié)語
在類型化認知的基礎上,維吾爾、漢族村民根據(jù)已有庫存知識進行社會分類,在社會分類的基礎上形成對本群體的認同和對外群體的回避。庫存知識主要包括語言、信仰、生活習俗幾個部分,維吾爾、漢族村民在語言、信仰、生活習俗間的差異以及他們對本民族語言、信仰、生活習俗的認同對維漢民族關系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作者單位:阿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