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秦淮河的月影燈彩,陶然亭的皚皚白雪,西湖的湖光山色,還是寓居杭州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都撥動作者的心弦,促使他用委婉而有情致的筆觸,抒寫自己的感受和心曲。
一、“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xù)處”——俞平伯散文的細膩委婉和朦朧深重
俞平伯第一個時期的小品散文,大都收集在《雜拌兒》和《燕知草》這兩本集子里。他的那些在二十年代被人傳誦一時的名篇,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陶然亭的雪》、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眠月》等等,都是寫于這一時期。這時期的作品大多是寫作者自己的生活際遇,發(fā)抒自己的性靈,描景狀物,細膩綿密,顯得文思郁勃。
過去在小品散文領(lǐng)域里,有俞朱并存、并稱之說。這不僅是因為俞平伯與朱自清是摯友,而且還因為當時他們在散文創(chuàng)作的思想傾向和藝術(shù)風格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倆同游秦淮河,分別寫下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兩篇同題散文,就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一樁佳話。阿英在《朱自清小品序》里曾引述李素伯《小品文研究》一文里的一段話,我們覺得是很有見地的:“我們覺得同是細膩的描寫,俞先生的是細膩而委婉,朱先生是細膩而深秀, 同是纏綿的情致,俞先生的是纏綿里滿蘊著溫熙積郁的氛圍,朱先生的是纏綿里多含有眷戀悱惻的氣息。如用作者自己的話來仿佛,則俞先生的是“朦朧之中似乎胎孕著一個如花的笑”,而朱先生的是“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細膩委婉,確實是俞平伯早期散文的第一個特點。他喜歡用一些典雅的詞句多方面地描繪事物,款款入情地抒寫自己的心曲,無論是秦淮河的月影燈彩,陶然亭的皚皚白雪,西湖的湖光山色,還是寓居杭州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都撥動作者的心弦,促使他用委婉而有情致的筆觸,抒寫自己的感受和心曲??梢哉f俞平伯的散文已達到了“有雕琢一樣的完美,卻不見一點斧鑿痕,猶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開的圖畫,然仿佛處處吻合人工的意匠”的境界?!啊案∩魤簦瑸闅g幾何”?真一句老話。然而不說夢又說什么呢?”這是俞平伯矛盾心境的一種自白。他之所以偏愛寫夢境、夢思,偏愛色彩朦朧的意境,一方面與他的文學思想有關(guān),他認為朦朧的詩句是極空靈自然的,也就是說,他把朦朧作為詩的一種美來看待,來追求的。在多種多樣風格流派中,朦朧美自然也不失為藝術(shù)美的一種,在文藝百花園里有它存在的權(quán)利,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俞平伯之所以從五.四時期那種明白曉暢、鋒芒畢露的議論文寫作,一變而為刻意追求意境朦朧的小品散文的創(chuàng)作,是他思想演變的結(jié)果。
二、“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俞平伯散文的灑脫雅致與古典趣味
俞平伯出身在書香門第,自幼即受到古典文學的熏染,在他的生活道路上,一向比較優(yōu)游順利,幾乎沒有碰到過顛沛流離、頓挫困苦的日子,也沒有機會使他真正去接近勞動人民,去感受勞苦大眾的生活和感情。他的周圍也都是和他差不多的飽讀詩書的文人學士或大家閨秀。正是這樣的教養(yǎng)和環(huán)境,使得俞平伯的身上有著比較濃的士大夫氣質(zhì)。五四運動時,他參加了新文化運動,在新思潮的激蕩下,他曾經(jīng)吶喊過、歌唱過,用詩歌、用議論性的文章,參加討伐封建舊制度的戰(zhàn)斗,追求個性的解放。但是在他的思想深處,卻并未與那種舊的文化一刀兩斷,他仍是留戀那種溫馨的舊時的生活。這不僅是指他這一類知識分子對琴棋書畫、文物古玩,乃至品茗賞花,有著一種特殊的癖好,而且還應包括詩書人家的那種溫文爾雅的風情。例如《月下老人祠下》這篇小品文字,記述他從北美回到了杭州,從異國他鄉(xiāng)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西子湖畔,對故土的依戀和對親朋故舊的思念之情,雖則有所表述,但是滲透全文的卻是一種今日得寬裕的閑適心情:“凡伴著我的都是熟人哩。非但不用我張羅,并且不用我說話,甚而至于不用我去想。其滋味有如開籠的飛鳥,脫網(wǎng)的游魚,仰知天地的廣大,俯覺吾身之自在。月余凝想中的好夢,果真捏在手心里,反空空的不自信起來。我惟有惘惘然,‘我回來了?!?/p>
俞平伯熱衷于散文的創(chuàng)作并不長,到了三十年代中、后期,俞平伯就專注于《紅樓夢》和其他古典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了,他由一個詩人、散文小品的作家,變成丁一個純粹的學者。散文的篇數(shù)也不多,但他有描寫的才力,二十年代,他用漂亮縝密的寫法,創(chuàng)作了不少十分精彩的抒情散文,這些作品的素材都擷取于他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正是這些散文名篇,奠定了他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作者單位:陜西國際商貿(mào)學院文化與藝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