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在“互聯(lián)網+”時代充分利用學校網站上提供的“爾雅課程”和“攜手清華”平臺,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網絡學習空間。結合民辦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何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高效有益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進行探索和研究,來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進而達到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們在分析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的教學工作經驗和教學效果分析,總結出幾點現(xiàn)階段民辦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課程教學大綱及知識體系的設置不能兼顧學生個體差異性
學生來自不同地域,本身具備的計算機知識和應用能力相差極大。現(xiàn)有的教學大綱的設計并不能滿足全體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同時兼顧不同水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二)有限的教學學時與超大課程容量存在著巨大的沖突
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中需承載的內容也越來越多,課程容量也越來越大。部分學院計算機課程的設置不甚合理,有些課程內容滯后,課程之間內容重疊等。
(三)課程教學過程及教學活動設計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教師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設計單一,缺乏專門為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協(xié)作學習能力的設計,不能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標。
(四)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和方法不能有效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
高校的課程教學評價和考核方式較多還是采用期末統(tǒng)一測試的方式,教師的教學效果及學生掌握課程的水平大多都是通過該測試的結果來進行判定。
(五) 課程教學環(huán)境及教學資源與學生學習需求和信息素養(yǎng)不相適應
數(shù)字時代背景下,各類高校都非常重視數(shù)字校園或智慧校園等的建設,且大多數(shù)課程也在此背景下完成了各自的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fā)和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但這部分資源在教學中被實際應用的相對較少。課程面對的學生群體也存在如:整體信息素養(yǎng)參差不齊、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學習需求不明確等諸多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類網絡教學資源在課程教學中的優(yōu)勢。
在計算機類課程設置中,我國內地高校非計算機類專業(yè)學生普遍采用“1+x”計算機課程教學模式,即一門“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必修課,再選修1門或幾門其他計算機基礎核心課程。最近幾年,各學校在修訂培養(yǎng)方案時,由于課時壓縮的需要,計算機基礎課程受到了較大沖擊,部分學校甚至取消了第一門大學計算機課程。與此同時,很多專業(yè)在其培養(yǎng)方案中不斷增加專業(yè)相關的計算機課程作為其專業(yè)基礎課或專業(yè)課程。
二、研究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提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采用調查研究法,調研學生學習現(xiàn)狀
通過文獻收集,分析和整理國內外對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提升策略的理論研究成果和相關概念、現(xiàn)狀進行深入研究,并以這些理論為為指導,采用訪談、開座談會等各種形式,充分調查民辦院校學生特點以及學習現(xiàn)狀,為開展混合型學習模式準備條件。
(二)采用探索分析方法,研究和引導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主動地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努力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從自身的角度意識到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自行制定學習計劃、安排學習進度,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進行自主學習。
(三)采用實踐研究方法,利用“攜手清華”網絡教學平臺實現(xiàn)計算機課程混合式教學
研究建設網絡課程《計算機基礎》,為實現(xiàn)計算機課程混合式教學提供保障。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可以在線討論、查看常見問題、在線練習、考試,提交作業(yè)等。教師可以通過平臺發(fā)布課前導學內容,測試,解答學生問題。通過后臺導出學生課后完成“在線測試”成績,以及“在線時長”、“討論發(fā)帖”、“網絡答疑部分”、“交作業(yè)次數(shù)”等課程參與情況作為過程性評價成績,計入學生平時成績。
(四)采用專家座談法和分組討論法,提高混合式教學效果
為提高混合式教學效果,教師分組討論如何進行混合式設計。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所有章節(jié)、知識點等內容進行解剖和分析,不僅分析整個課程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還要分析知識之間的前后關聯(lián),要研究確定哪些內容適合視頻教學、哪些內容必須在課堂教學、作業(yè)應以什么方式布置、如何測試學生的學習效果等。
為提高軟考過關率,組織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老師進行軟考上機測試,然后分組討論分析考試結果,以及針對學生考試,機試閱卷存在的問題,以后教學中注意事項。在總結軟考上機考試存在問題基礎上,利用軟考上機考試機會,和國家軟考辦專家進行座談,交流軟考考試情況以及教學過程相關問題。
(五)采用總結提煉法,升華得出提升混合式教學效果的策略
在教學的同時,總結提煉,申報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并撰寫相關論文和調查研究報告。
三、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計算機基礎應該是高校重要的公共基礎課,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結合實際的教學工作經驗和教學效果分析,研究和探索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生課外學習興趣,探索研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院利用周內晚上和周末時間對學生開放實驗室。院校積極組織課外競賽、興趣小組、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競爭意識,并在實踐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品嘗進步和成功的滋味,提高學習效率,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長期性發(fā)展。
(二)建立分層選課,授課體系,因材施教
由于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對計算機應用的需求存在差異,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也存在差別,因此,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使得不同基礎的學生都可以通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有所收獲,即在課程設置上要有多樣性和靈活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其各有所需,各有所學。
(三) 改進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期末考試成績,不再是終結性評價。而是注重過程性(形成性)評價。并且平時成績占到50%。平時成績包括平時課程單元在線測試,課堂練習,平時作業(yè),登陸學習次數(shù)、發(fā)帖等數(shù)據(jù),定量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在線時長”、“討論發(fā)帖”、“網絡答疑部分”、“交作業(yè)次數(shù)”等作為課程參與情況,記為平時成績的10%。
期末考試應該偏向于實踐,同時實踐考核的內容和形式也不能拘泥于傳統(tǒng)的模式,可以采用任務驅動的形式,結合所學知識點,給學生適當安排一個綜合的作業(yè)任務,讓其來完成,給他們一個自由發(fā)揮的舞臺,有利于其個性的發(fā)揮和潛能的開發(fā)。
(四)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使用技術培訓,提高教師計算機信息素養(yǎng)
教師要轉變角色,求真務實,注重引導,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為了使所有任課教師熟練使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對教師進行技術培訓,使教師掌握平臺的使用技術,為順利進行課程資源開發(fā)和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一個學期《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教師反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明顯的提高,突出表現(xiàn)在學生通過課程教學平臺交流討論明顯增多,提交的作業(yè)也有增加、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從學生上課狀況和所取得效果看,混合式學習理論應用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設計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旌蠈W習理論用于高職院校課程的設計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怎樣才能更好地借助混合學習設計教學方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作者單位為西安外事學院 工學院)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號:15GJ049.項目名稱:“互聯(lián)網+”時代民辦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策略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