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十年我國經濟表現為典型粗放型高代價增長模式,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靶鲁B(tài)”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提升區(qū)域科技能力,迫在眉睫。因此,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問題是當今政府界、學術界、企業(yè)界等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課題之一?;谪斦С鲂氏嚓P理論,建立了支持科技項目效率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密切值模型確定指標權重,結合多級綜合加權評價法構建效率評價模型,并以廣東省粵北地區(qū)某市為例進行實證分析,驗證了該評價系統的可行性與科學性,根據評價結果為該市科技資金使用提出相應優(yōu)化策略。本文的研究為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評價問題的探索,提供一種新的科學計算方法,對區(qū)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和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具有一定的理論與應用價值。
一、引 言
財政支出效率由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準公共物品)的生產效率組成。財政支出的效率原則,是指財政支出應能夠有助于資源的配置,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由于市場存在失靈現象,使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不全,不能有效提供全社會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和勞務,因而不能不要求政府以其權威來對資源配置加以調節(jié)和管理。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是財政支出效率的集中體現。1992-2012年間(除1992年和2003年外),我國財政支出持續(xù)保持15%以上增速,積極財政政策對推動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地,其是我國成功抵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關鍵措施之一。然而,積極財政政策亦導致我國反復出現產能過剩局面。2011年后出現的一輪產能過剩至今仍未完全化解,并成為阻礙我國經濟持續(xù)健康運行的主要障礙之一。為此,2011年以來中央和省級政府均開始采取措施降低財政支出增速,至2015年財政支出增速已降至8.3%。然而,現階段向“新常態(tài)”調整過程中各級政府面臨著兩難抉擇:一方面,化解產能過剩及實現發(fā)展方式轉型,降低政府支出規(guī)模;另一方面,政府需要通過積極財政政策改善區(qū)域科技項目投資效率,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區(qū)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地方財政科技投入作為地方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支撐要素之一,同時也是區(qū)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的資金保障。隨著國家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地方財政也在逐步加大科技投入,而科技項目作為財政科技支持資金最微觀的載體,其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評價問題,已引起地方政府相關決策部門廣泛關注。
目前,在地方財政科技投入效率評價領域,國內學者已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相關思考和研究。通過對文獻梳理發(fā)現,主要集中于,運用系統論觀點,構建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價模型;根據科技項目活動內容、范圍等方面的相異性,設立不同的效率目標,然后,分別建立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并提出優(yōu)化的科技項目效率管理模式;研究科技項目財政支持效率評價與公共財政效率、科技創(chuàng)新效率、科技成果轉化率等因素之間的關系,并通過面板數據構建其回歸方程;以財政支持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專項資金使用效率實證研究,從效率審計維度構建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財政支持效率審計的框架結構;運用網絡層次分析理論(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構建了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評價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評價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的問題。綜上所述,對于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評價問題的研究,諸多學者研究視角基本上從國家宏觀科技投入角度出發(fā),進行思考,其成果尚停留在理論探索階段,而基于科技項目的區(qū)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及其效率的實證研究相對不足,難以體現科技項目的地方財政支持效率改善以及區(qū)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的側重點與特性,對地方財政部門具體操作指導性和應用性不強。鑒于此,本文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資金使用的特殊性,通過專家意見法(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DM法)設計了一套效率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密切值模型計算各個指標權重,利用多級綜合加權評價法,以廣東省粵北地區(qū)某市為實證,以此為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評價問題的解決,提供一種新的科學計算方法。
二、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基于科學性、完整性、準確性、可操作性、易度量性等原則,本文針對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的特殊性,在評價指標設計過程中,運用專家意見法(共發(fā)放問卷53份,回收48份),邀請廣東財經大學部分博士、教授,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佛山市、珠海市、東莞市、梅州市等地財政部門專家以及企業(yè)界的相關人員,同時梳理相關文獻資料,在理論分析與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將初步設計的效率評價指標體系提請相關專家進行評判,在充分討論、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最終設計和構建了2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23個三級指標,以此對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評價。具體指標系如表1所示。
三、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其應用
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評價問題是一個多目標決策問題,由于往往存在著目標沖突,致使方案的選擇十分困難。多目標決策方案的一種優(yōu)選方法——密切值法。該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找出關于方案集(決策點集)的“最優(yōu)點”和“最劣點”,然后找出盡可能接近“最優(yōu)點”而遠離“最劣點”的決策點,它便是所要尋求的“滿意方案”。
(一)原理與模型
設某一多目標決策問題有n個目標(指標、因素等)并擬定了m個決策方案方案在目標下的取值。我們的目的是:通過綜合比較,從中選取“滿意方案”。
數據是決策的重要依據,由組成的矩陣。
(三)密切值模型算法流程圖
基于MATLAB程序設計和計算機模擬仿真,計算可得:三級指標權重分別為:B11=0.33,B12=0.67;B21=0.4,B22=0.6;B31=0.625,B32=0.238,B33=0.137;B41=0.4,B42=0.4,B43=0.2;B51=0.55,B52=0.24,B53=0.21;B61=0.5,B62=0.5;B71=0.4,B72=0.6;B81=0.5,B82=0.25,B83=0.25;B91=0.163,B92=0.54,B93=0.297。二級指標權重分別為:B6=0.492,B7=0.306,B8=0.078,B9=0.125;權重計算結果能夠較好的體現出該類指標的重要性程度,為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合理性奠定了理論基礎。
(四)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評價應用
綜上所述,本文以廣東省粵北地區(qū)某市為例,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科技項目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進行評價。近年來,粵北地區(qū)某市財政支持科技項目資金力度不斷加大,為提高科技對地方經濟發(fā)展貢獻率,由要素驅動向創(chuàng)新驅動轉變提供了重要的支撐。該市財政支持科技項目資金投入主要包括科技攻關、科技獎勵、成果轉化及產業(yè)化三個方面,2012-2015年度粵北地區(qū)某市財政支持科技項目資金投入具體如表2所示:
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評價標準,采取百分制計分方式,效率評價結果可分為優(yōu)秀、良好、中等、合格、差5個等級,具體如表3所示:
四、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適用于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全面評價財政科技項目資金使用效率,不僅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科技項目資金支出決策水平,提高地方財政資金配置效率,而且還有利于強化地方財政科技資金支出的監(jiān)管力度,促使科技項目承擔者進行項目目標管理。
2.本文結合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資金使用的特殊性,通過專家意見法(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DM法)設計了一套效率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密切值模型計算各個指標權重,利用多級綜合加權評價法,以廣東省粵北地區(qū)某市為實證,以此為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效率評價問題的解決,提供一種新的科學計算方法。
3.對2012-2015年廣東省粵北地區(qū)某市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進行效率評價,綜合測評分值F = 72. 30,說明該市科技項目資金總體效率評價結果處于中等狀態(tài),對該市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通過該問題評價過程,能夠較好地監(jiān)測科技項目在資金使用環(huán)節(jié)中存在效率不足的相關問題,為今后改善該市財政支持科技項目資金使用效率提供了較明確的方向。
(二)相關建議
1.綜上分析可知,為促進粵北地區(qū)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及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進一步加大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項目資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政府投入引導機制和健全的社會投入激勵機制,積極吸引市場和社會資本,形成多元共建的粵北地區(qū)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
2.優(yōu)化粵北地區(qū)科技項目資金投入模式,提高地方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在科技項目資金投入過程中,可采用逐步跟進補助模式,在完成科技項目計劃意向書約定目標前提下,經相關部門驗收后,給予財政補助方式,提高科技項目資金使用效率。同時,明確粵北地區(qū)有限財政資金投入到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yè),突出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形成產業(yè)化,實現校企、校政、政企良性互動,提高粵北地區(qū)科技資源配置效率。
3.粵北地區(qū)要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區(qū)人才、科技、資金等方面的優(yōu)勢,積極改善其科技創(chuàng)新和投資的軟環(huán)境,采取“引資、引智”方式,建立與珠三角地區(qū)校企、校政、政企合作關系,協同創(chuàng)新,逐步縮小與珠三角地區(qū)之間的差距,實現廣東省經濟和社會持續(xù)協調發(fā)展。(作者單位為廣東省興寧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