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珍,楊婕,梁月好,盧月芝,梁燕紅
(肇慶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心理科,廣東 肇慶 526060)
延續(xù)護理降低精神病患者重復住院的嘗試與成效
陳杰珍,楊婕,梁月好,盧月芝,梁燕紅
(肇慶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心理科,廣東 肇慶 526060)
目的:探討延續(xù)護理對精神病患者反復住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將160例住院的精神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2組患者均按病情輕重及病情特點進行常規(guī)治療及心理護理,出院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出院指導,觀察組在出院后對患者進行定期電話回訪及家庭現場康復指導等延續(xù)護理。結果:觀察組患者出院1年內復發(fā)再住院人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精神病患者采用個案管理,并進行延續(xù)護理干預,有利于減少精神疾病的復發(fā),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促進疾病的康復。
延續(xù)護理;精神分裂癥;服藥依從;重復住院
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病因復雜、病程漫長、復發(fā)率高,不但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導致患者不能享受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而且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使家屬產生心理上和軀體上的疲憊。為了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質量,降低再住院率,我院心理科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院外延續(xù)護理,效果滿意,現將護理經驗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住院,病情康復出院后居住在肇慶市端州市區(qū)內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6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簽分組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0例,入組標準:(1)均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1],有兩位以上主治醫(yī)生確診。(2)年齡15~59歲。(3)排除其他嚴重的心腦疾病。觀察組男41例,女39例,平均年齡(34.72±14.1)歲,平均病程(8.43±4.67)年;對照組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齡(34.1±15.1)歲,平均病程(9.23±5.48)年。2組患者均單用或聯合服用氯氮平、奧氮平、奮乃靜、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藥物治療,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用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均按病情輕重及病情特點進行常規(guī)治療及心理護理,出院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出院指導,如出院時由責任護士指導出院后注意休息和飲食,按時服藥,堅持服藥的重要性,以及自我護理措施等。
觀察組在出院后對患者進行定期電話回訪及家庭現場康復指導等延續(xù)護理。
1.2.1 建立患者個人檔案 自行設計精神分裂癥出院患者社區(qū)延續(xù)護理個人檔案,患者出院時由主管護士記錄患者的一般情況,并參考患者年齡、性格、文化程度、生活經歷以及家庭、社會環(huán)境等,制定具體的指導方案及干預路徑。
1.2.2 建立患者/家屬微信Q群網絡平臺 建立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會員網絡Q群或微信群,對患者和家屬提供有關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及服藥要求,并把康復指南發(fā)布在Q群上或微信群,便于患者/家屬之間互相學習及交流,達到資源共享,集中宣教的目的。
1.2.3 程式訓練 在醫(yī)院門診成立精神分裂癥患者延續(xù)護理服務中心,由中心人員制定精神分裂癥患者程式訓練計劃表,對出院后處于康復期的患者進行程式訓練。由1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精神科、心理科醫(yī)生和2名高年資護師負責,對患者的程式訓練,每次1~2 h,共約20周。首次程式訓練最好按排在出院后第2周,在每月第一個周日進行,具體方法:由中心人員2人、街道辦人員和志愿者組成主康復訓練小組,上門或召集患者在街道辦、社區(qū)中心或衛(wèi)生站完成,訓練過程中要求完成家庭作業(yè)和簡單的操作技能,每次課程結束對學員進行理論和操作考核,如考核成績差的學員進行補課和要求家屬協(xié)助,成績好的學員給予表揚。具體訓練措施如下。(1)藥物自我處置技能程式訓練:康復中心人員通過播放PPT、現場演示等形式向患者講解藥物的名稱、用法,了解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使患者學會自我管理藥物,識別藥物不良反應及疾病復發(fā)先兆,學會與醫(yī)務人員商討用藥中的問題,提高服藥依從性。(2)獨立生活程式訓練:幫助患者制定作息時間表,訓練料理個人衛(wèi)生、飲食、衣著,個人物品管理,日常家務料理,日用品的采購,教導患者學會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如何進行心理放松,音樂放松、運動放松等技巧。(3)重返社會技能程式訓練:進行人際交往程式訓練,和患者講述人際交往中的一般禮儀,學會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學會與鄰居、同事相處,學會與人交流和溝通,指導求職技能,手工制作等。
1.2.4 電話隨訪 患者出院1周后進行第一次回訪,在患者出院1個月內每周回訪1次,以后每月回訪1次,持續(xù)跟蹤隨訪1年,隨訪中解答患者、家屬提出的問題,幫助患者及家屬掌握疾病相關的家庭護理技能。在隨訪中每月舉行1次家庭干預講座,結合程式訓練的內容,針對患者的家屬進行相應的知識培訓;每2個月對觀察組患者舉行1次回顧性技能訓練,復習強化學習過的內容,程式訓練的步驟和內容包括訓練前介紹,共同制定訓練計劃,使患者及家屬了解訓練內容及意義,達到使患者早日回歸社會的目的。
1.2.5 鼓勵患者參與自我護理 幫助患者學會自我護理,發(fā)揮最大的自理潛能,以便能夠更好地自我照顧,院外延續(xù)護理工作的重點是教育、指導與協(xié)助。幫助患者和家屬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或衛(wèi)生行為,減輕家庭負擔,運用自理模式提示患者維持適當的衣著及個人衛(wèi)生,必要時制定生活護理計劃,對于興奮不合作的患者,指導家屬協(xié)助其完成晨晚間護理,行為退縮生活懶散的患者,來取督促指導方法,保證患者按時洗漱、定時更衣、沐浴,必要時做口腔護理及皮膚護理。
1.2.6 個案追蹤及反饋 以院外延續(xù)護理的流程進行追蹤,檢查者按預先設計好的表格填寫記錄,對每個環(huán)節(jié)作出評價,在社區(qū)探訪時追蹤記錄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情況,詢問家屬和患者是否順從服藥、被動執(zhí)行、抗拒服藥,出院后是否完成康復計劃等情況。責任護士每月向護士長、護理部反饋個案追蹤情況,護理部決定是否繼續(xù)追蹤或轉入系統(tǒng)追蹤,針對問題整改或警示,對護理人員和患者進行個性化培訓,再深入追查有疑問的部分進入PDCA循環(huán)。
1.3 評價方法
1.3.1 觀察記錄患者出院1年內院外服藥依從情況 由責任護士根據檔案表中患者的情況進行個案追蹤,通過電話隨訪和家庭探視等形式收集患者服藥信息,并按順從服藥、被動執(zhí)行、抗拒服藥三級進行評價。服藥依從性包括患者接受、同意并正確地執(zhí)行治療方案,這包括準確的服藥時間、劑量和復診時間,以及遵守個別藥物的飲食限制。
1.3.2 觀察記錄患者1年內重復入院情況 統(tǒng)計記錄患者出院后1年內重復入院的次數。評價標準根據患者癥狀再度出現,影響社會功能而再次住院,視為復發(fā)。統(tǒng)計患者出院后第12個月正?;貧w社會人數、病情復發(fā)人數及重復住院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進行數據處理:對一般資料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服藥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做好社區(qū)延續(xù)護理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的依從率。見表1。
表1 2組患者出院1年內院外服藥依從情況比較(n)
觀察組患者出院1年內復發(fā)再住院人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社區(qū)延續(xù)護理能有效降低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復發(fā)的次數,提高治療效果。見表2。
表2 2組患者出院1年內癥狀復發(fā)和重復住院情況比較[n(%)]
3.1 院外延續(xù)護理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 精神病患者在醫(yī)院經過一系統(tǒng)的治療痊愈后,一般需要維持2~3年的持續(xù)用藥,甚至要終生服藥,以遏制病情的反復。但不少精神分裂癥患者對長期吃藥有抗拒心理,不聽從家屬勸導。有研究認為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和延續(xù)護理服務的認知,提高患者延續(xù)護理服務的參與率[2]。本研究通過院外延續(xù)護理,經常向患者灌輸堅持服藥的必要性,鼓勵患者按醫(yī)囑服藥,運用程式訓練提高患者和家屬對疾病及用藥知識的認識,喚起患者的自尊自信,利于患者積極融入社會,堅持規(guī)律服藥,有效減少疾病的復發(fā)。通過建立患者/家屬微信Q群網絡平臺、電話隨訪等一系列院外延續(xù)護理的措施,患者和家屬可隨時得到醫(yī)務人員的幫助,患者的依從性也得到大大的提高。表1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服藥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院外延續(xù)護理可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提高患者的遵囑行為,從而降低疾病的復發(fā)率。但本研究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有少部分居住在貧困山區(qū),受家庭經濟條件、交通、網絡、文化背景和各種因素的局限性,部分患者在急性發(fā)作時住院,病情控制回家后很少有機會得到專業(yè)人員的康復指導,更無條件參加康復訓,還會受到一些人的岐視,致使部分患者在服藥依從性、正?;貧w社會等方面受到影響。
3.2 院外延續(xù)護理降低精神分裂癥患者再次入院率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未明的嚴重精神疾病,病程遷延,呈反復加重或惡化,目前,大多數的患者經過短期的住院治療后回家,在患者短期住院治療回歸社會后繼續(xù)得到正規(guī)、系統(tǒng)、科學的??浦笇?,有利于消除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因素。有專家指出,出院外延續(xù)護理服務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癥狀,并降低其復發(fā)率[2],曾海燕等[3]指出,在延續(xù)性護理中,采用個案管理模式干預,有利于提高減少疾病的復發(fā),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促進疾病的恢復。將追蹤方法學應用于精神科高風險攻擊行為患者的防范管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攻擊行為發(fā)生率,改善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4]。本文通過建立患者個人檔案進行個案管理,對患者進行程式訓練,加強個案追蹤及反饋,以系統(tǒng)性評估患者在出院后對安全、醫(yī)囑、出院指導是否遵囑,并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表2結果顯示,2組患者再次入院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充分說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積極的院外藥物維持治療,生活技能、人際交往技能、職業(yè)技能的訓練,有效的院外延續(xù)護理,是維持其社會功能的重要措施,可降低精神分裂癥患者再次入院率。
[1]萬碧珍.院外延續(xù)護理服務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6,(32):107-108.
[2]徐芳芳,徐柳柳,徐進宇.精神分裂癥病人延續(xù)護理服務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16,10(30):3782-3785.
[4]曾海燕,黃慈芬,林春潔.延續(xù)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個案管理模式干預的效果[J].吉林醫(yī)學,2015,16(7):1446-1447.
[5]王燕.追蹤方法學在精神科高風險攻擊行為防范中的應用[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6,4(5):167-168.
Effect of Continuing Nursing Care on the Frequency of Rehospitalization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CHEN Jiezhen,YANG Jie,LIANG Yuehao,LU Yuezhi,LIANG Yanho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Psychology,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Zhaoqing 52606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tinuing nursing care for 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Methods:A total of 160 cases of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80 cases in each group.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taken routine treatment and psychological care.At time of hospital diacharge,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discharge guidance,while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ntinuing nursing care measures such as regular telephone follow-up and family rehabilitation guidance.Result:The number of recurrence and rehospitaliz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case management and continuing nursing care for psychiatric patients can reduce the recurrence of this disease,improve patient compliance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disease.
continuing nursing care; schizophrenia; medication compliance;rehospitalization
R473.74
A
1008-2344(2017)04-0350-03
10.16753/j.cnki.1008-2344.2017.04.017
2017-02-25
(楊秀梅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