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立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成為當下教育一大熱點。信息化是以多媒體作為承載手段進入歷史教學中的,這為傳統(tǒng)的機械化歷史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實踐意義價值。
關鍵詞:信息化;初中;應用
初中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它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有著極高的人文價值和育人價值。但是它也有著自身的學科歷史邏輯,初中歷史作為歷史的一個載體,是一個濃縮的歷史回顧,因其年代的久遠性與現(xiàn)代學生的生活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致使一些學生對歷史產(chǎn)生一種排斥的心理。然而信息化的發(fā)展并走進課堂教學中,卻為初中歷史尋得一個載體平臺,能讓學生更加地走近歷史、了解歷史、學習歷史,提升歷史的人文素養(yǎng)。
一、 信息化在歷史教學中應用的問題
(一) 情境創(chuàng)設偏離學習情境
情境化教學是當前教育原則的一大熱點,因為其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更能有效地、最大程度地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但是,教師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的時候,必須是建立在學生的發(fā)展上,以此,才是信息化為情境創(chuàng)設的最大價值體現(xiàn)。然而,在當前一些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卻偏離了其初衷,在運用信息化的手段上,過分強調(diào)信息化的成分,而忽視了歷史的部分。如:在教師教授《絲綢之路》上,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西域的風土民情,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西域服裝和西域飲食,有的還配以動態(tài)的圖片等,幾乎一節(jié)課上教師都在為學生展示PPT和視頻,情境化的創(chuàng)設是有了,但是學生學到的歷史知識有哪些?這不得不讓人思考,信息化只能是為歷史服務,不能反客為主,手段和目的是值得每位初中歷史老師思考的。
(二) 學習歷史的方法引導不足
學習不僅僅只是教授學生知識性的東西,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教師在利用多媒體的信息化手段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學習歷史方法的技巧和技能性知識給予傳授和指導。因為多媒體尤其信息化大、寬、廣的特點,教師就應該充分展示出信息化在歷史學習中的有效性,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學習思路,學生可以依照教師指導下的方法或線索進行運用。
(三)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較少
信息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應體現(xiàn)在雙向性過程上,即不僅體現(xiàn)在教師方面,成為教師教學過程的輔助性工具,也應落實到學生方面,讓信息化成為學生“學”的媒介。但在當下,許多教師未能注意到這一點,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課件或白板,教師在教的舞臺上一枝獨秀,學生成為欣賞者。但在這樣的欣賞結束后,學生真正的收獲有哪些呢?看似紅紅火火的一堂課,學生的參與機會卻寥寥無幾,學生更多的只是作為一個欣賞者存在。
二、 信息化在初中歷史的應用策略
(一) 讓信息化成就歷史“彩色”教學
無論在何時,教師一定要對目的和手段做一個定位,只有正確的定位,才能成就學生一節(jié)優(yōu)秀的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真正有所獲。信息化的加入是為了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黑白色”教學,即教師只是教授學生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只能借助自我的主動構造去想象當時的歷史場景。但是有了信息化的加入,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呈現(xiàn)一些圖片、影片等,以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有一個更加直觀的感受。如:在《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優(yōu)秀的影片讓學生感受到當時五四青年的熱血和反帝反封建的決絕;了解到當時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時面臨的困境以及成立后的激動。如:在電影《開天辟地》中可以體會到黨的成立必要性和艱難性;在《大決戰(zhàn)》下,可以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為了全中國的解放,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波瀾壯闊,拋頭顱灑熱血之革命精神。
(二) 讓信息化成就歷史科學性
歷史之對過去的記載,對未來的警示。歷史有著真實的時間、事件、人物等,歷史的真相也是不容許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其進行隨意改造的。正如倉央嘉措的詩一樣“你在與不在,我就在那里,不離不棄,不遠不近”,同樣歷史也是這樣,這背后實則體現(xiàn)著歷史的科學性。而信息化可為學生更加真實地呈現(xiàn)出來,如:在影片《開國大典》的播放中,學生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當時偉人毛澤東主席在宣布新中國成立時是什么樣子,人民的歡呼是什么樣子?這些都可以通過真實的影片為初中歷史的科學性提供史實的依據(jù)。對于當前就中日釣魚島問題之爭上,教師同樣可以為學生找來真實的數(shù)據(jù)、史料,最后借助信息化的手段為這段歷史正名,為這片領土的主人正名。讓信息化技術走進學生,讓其為歷史正名,從而不斷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科學性態(tài)度的養(yǎng)成。
(三) 協(xié)助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成就自我
信息化在初中歷史課堂的運用實則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讓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成為可能。因為在信息化下,學生可借助的信息化工具和途徑非常多,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歷史。如:在《歐美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上,教師可以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進行資料的查閱,讓學生借助信息化手段進行展示,展示形式不做要求。如在學生展示的以上內(nèi)容中,學生必先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其次教師可以在準備之前即在平日的教學中為學生滲透一些學習歷史的方法,如上面的圖文式的結合,還可以利用大括弧進行歸納整合,這也是學習歷史的一種有效方法,可以讓歷史看起來更加有邏輯和條理性。在這樣的教學參與過程中,需要學生去思考教學中要為大家呈現(xiàn)的框架是什么?各時間和各人物在每個歷史事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樣的學習就是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這樣的課堂也是學生“多枝獨秀”的過程。教師成為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和合作者。
信息化在初中歷史的運用中作為當前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一大熱點,越來越受到關注,因為其確實有著獨特的價值。但是當前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實踐者,大都著眼于信息化單方面的應用,首先在學科上缺乏系統(tǒng)性的整合,其次是教學中過分注重“教”的部分,缺乏對學生“學”的關注。本文力圖通過淺析應用中的問題來論證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為傳統(tǒng)的教學注入新元素,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加有效,也讓歷史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邱兆芬.多媒體技術在中學歷史教學的應用[J].吉林教育,2010.
[2]劉斌.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理論思考——對信息化教學本質(zhì)的再認識[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