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東+王錦仙
摘要: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小學階段的基礎性教學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課程,集歷史、品德與地理等學科為一體。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是所有相關教師應當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文分析并闡述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現狀,提出新課改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策略,旨在提升小學教育質量水平。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探討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國家開始重視教育體制的相關變革,重視素質教育的大力開展,以期提升和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小學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是以思想品德為中心的綜合性學科,是培養(yǎng)小學學生良好文明習慣和社會公德的重要科目,為學生的德育方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在新課改這一背景下,如何針對品德與社會這一科目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是現階段小學教育相關人員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現狀
盡管現階段我國教育部門在新課改背景下已經開始注重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變革,但是在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依然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興趣不高,學習的積極性較差,教師以及學生對此項課程的重視性不足,在課堂中交流較少,加上教師教學手段和專業(yè)技能的限制,導致教學模式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部分家庭對學生的道德方面影響頗深,使得學生對品德思想方面的認識不夠,不重視課程的學習也忽略了自身思想上的不合理處?,F階段,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依然存在于我國多數課程的教學中,再加上此門課程本身屬于一門副科,因此不受學校和教師的重視。
二、 新課改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策略
1. 教師轉變觀念,轉變學科的角色
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教師轉變其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在具備專業(yè)知識與文化素質的時候,才可以勝任學生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師。此門課程的重點在于對學生活動的指導和引領,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并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品德意識。教師需要充分重視此門課程,用自身道德樹立榜樣,通過愛心進行耐心引導,將自身所掌握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知識背景傳授給學生。品德與教育這門課程本身是一種綜合性的、涉及多方面學科內容的課程,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知識水平,通過文學、歷史學、地理學、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經濟學等知識的充實,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2. 課程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理念
將新課改的教育理念落實到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教學中,就是要將德育教育作為其課程的關鍵點,將道德方面的知識轉變?yōu)榻虒W目標,將學生的活動列為課程主線,通過多元化的互動進行課程教學。教師需要不斷的更新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學案導入法、情景再現法、思辨分析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
3.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問題的課堂情境中尋求答案。在問題的設計中,需要注重問題的層次性,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進行課堂提問,例如在《要管得住自己》一課中,教師應當在故事講完之后,進行問題體提問:故事主人公改掉了什么習慣?如果他不改掉這個習慣會有什么結果?從中你領悟到了什么道理?通過循序漸進的問題提問,緊扣課文思路,引導學生體會課程的思想。同時,教師應當注意在問題提問時候問題本身需要具備啟發(fā)性與針對性,通過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提問,在學生心中產生一種正向的心理效應,從而保證教學目標的高效實現。
4. 鼓勵家長積極配合
學校作為良好的教育場所,對學生的教育起到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但是僅僅依賴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為了能夠保證教學的全面性,需要借助學生家庭的力量。要求學生家長積極的參與其中,通過與教師之間的良好溝通與配合,通過自身努力進行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積極引導,同時,家長也需要將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時反饋給教師,促進教師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5. 挖掘教學資源,改革教學評價
為了能夠進一步拓寬教材內容,教師需要注重對課程有效資源的開發(fā),讓品德與社會課程活起來,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轉變?yōu)橹R的共同構建伙伴,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如運動會、朗讀賽、黑板報以及歌詠會等進行學生品德的良好教育。在新課改背景下,單一化的考試顯然無法成為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評價標準,教育管理者與教師應當積極的將教學評價變革,通過課堂觀察、專題分析以及作業(yè)展示等多種途徑進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還可通過家庭反應來進行學生的有機評價。例如在學習《聰明的消費者》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檢測學生是否會購買商品、比較價格以及消費意識的保護等進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三、 結束語
在新課改這一背景下,針對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自身傳統(tǒng)教學觀念,探究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對于貫徹新課改教學理念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實踐,進行此門課程的教學方式探索,并保證其有高度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陳智慧.新課改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0,03(02):87-88.
[2]張靜.探究課改下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4(13):116-117.
[3]覃成德.探究課改下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J].亞太教育,2015,25(02):15-16.
[4]譚先旭.淺談新課改下的品德與社會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07(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