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玲??
摘要:我校的“同課研究”是集“實踐、展示、反思、互動”于一體的教學研究活動。我們堅持教師是“同課研究”的主體和“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參與者選擇相同的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與教學反思,采取“選取課例、集體備課、示范引領、反思修改、全員參與、分析整理、全面提高”的研修形式,形成了人人參與備課,人人參與觀課,人人參與議課“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局面,構成了好學習、善研究、能合作、會創(chuàng)造、求發(fā)展的教師團隊。
關鍵詞:研究;展示;反思;引領
一、 課前研究為保證
我們的同課研究充分發(fā)揮了教研組的集體備課作用。首先通過中心學科組和年級備課組確定教學內容。例如:統(tǒng)計教學如何從學生的需要與困惑出發(fā)?實踐活動與綜合應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情景中理解,在活動中構建?計算教學如何關注教學前測和后測?在先學后教的生本理念下如何讓自讀成為課堂教學的基礎?整理復習中如何以核心任務驅動學生自主梳理知識?繼而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統(tǒng)一認識,對教材內容進行研究,對學情進行研究,對可利用的資源進行分析,對課堂可能生成的問題進行預測,研究怎樣進行任務驅動式教學?怎樣體現(xiàn)教師的指導作用?如何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如何在傾聽與回應中教數(shù)學?確立了教法和學法,再通過骨干教師的理論指導、引領,最后教師獨立設計教案,從而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學生、手中有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師備課水平。
二、 課中展示作平臺
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與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一個“異”,展示各自的風采。雖然是同一內容,又經(jīng)過集體研究,但由于所對應的學生不同,教師之間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等都有一定的差異,教師們有的在問題組合中創(chuàng)設情境,有的在開門見山中直接導入,有的在導讀梳理中精彩展開,有的在設疑辯議中精彩生成,有的在打破學科界限中智慧擴展,有的在巧言留“白”中激活創(chuàng)造性思維。每個年組都有五六個班級,每位教師都可以觀摩到多節(jié)同課情況,每節(jié)課都有亮點,都有讓聽課人眼前一亮,心頭為之一振的精彩情節(jié),不同的風采,不同的創(chuàng)意,給聽課教師以形象的示范,同時教學中的瑕疵也給聽課教師以警示,在比較鑒別中,每位教師的教學能力都得到提高。
我們在校內組織“同課研究”活動,讓同學科同年級的幾位教師講同一個課時內容,集中時間連續(xù)講課觀課,然后議課,從學生學習效果看哪一節(jié)課總體設計要好一些,好在哪里?然后再比較各個環(huán)節(jié)效果差異,相互借鑒補充,形成每節(jié)課的觀課意見,供老師學習研究和改進。通過全學科全員全覆蓋的“同課研究”活動,教師課堂教學方式有了很大轉變,學生合作探究質量得到提升。
三、 課后反思作支撐
有志于教學反思的老師,會思考: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反思教學做起來也并非易事,但反思與實踐的結合對教師教學智慧提升的作用不可估量。2017年元月,學校在評比的基礎上開展了一學期一次的同課研究案例反思交流會,會上獲獎教師與大家分享了他們的教學習得。比如《合理安排時間》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簡單的事例,培養(yǎng)學生合理安排,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的能力和優(yōu)化意識。這節(jié)課我在思考,這個內容如何體現(xiàn)思想味?讓學生深深體會到“做一件事情,先要合理,再考慮安排。既要考慮節(jié)省時間,還要考慮最佳效果,凡事多琢磨琢磨就能找到解決辦法”的樸素道理,從而體會到“合理(統(tǒng)籌)安排”的價值,得出“只有合理(統(tǒng)籌)安排,才能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益”。這樣他們的記憶會更加深刻,理解也會更加深刻。這節(jié)課我還在思考,開放的、動態(tài)的課堂是師生兩條思維主線的碰撞與融合的過程,非預設性的成分較高,是對教師的組織能力、教學機智的更高的考驗。
我們開辟每月一次的“反思沙龍”活動,打造教師學習型團隊,鑄造研究型教師隊伍,每次活動都有事前構思設計的中心話題,讓老師們人人有話說,相互啟發(fā)、相互交流。因為他們愿景相同,無論是學習還是交流,大家都能夠坦誠商議,共同提高。
四、 校本教研作引領
“活動前精心設計,活動中全心參與,活動后用心反思”,這一校本教研活動的策略,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平臺,促進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促進了教師間的交流、合作與進步。例如,針對學生缺乏細心、耐心、虛心、用心地思考和傾聽的習慣,我們申報了湖北省基礎教育學科課程課題“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下的有效傾聽與交流的研究”。在近三年的研究中,我們從同課研究入手,通過課堂觀察、學生談話、問卷調查等途徑了解學生傾聽的狀況;以年級為單位,思考研究策略,完善研究方案,交流研究得失,尋找優(yōu)化對策,開展反思行動,改進研究措施,積累研究資料;探索出有效互動中師生傾聽習慣的理論,實踐出有效互動中養(yǎng)成師生傾聽習慣的方法與策略。在課題的引領下,有效傾聽與交流成為學生們自主自覺的學習行為。老師們積極積累案例,做好反思,真正的切實伏下身子,進行了具體的研究與論證。達到了“剖析一節(jié)課,帶動一批人”的效果。
教學的本質是學習,學習的深入是研究。同課研究受益的是學生,提高的是教師,分享的是教研。幾年來,教師們發(fā)表的相關論文及獲獎成果近100項?!巴n研究”越來越有效有用,越來越充滿魅力。同課研究在促進教師跨越式發(fā)展、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功不可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