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穎
摘 要:任務教學法作為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教學理念,以任務為中心開展教學工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能力,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應用目的語,是一種學習外語的有效途徑。研究任務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改中的實踐問題,對于達到教改要求,創(chuàng)新英語教學理念,滿足當代大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通過分析任務教學法在大學教改中的實踐現狀及存在問題,并結合具體案例提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完善任務教學法應用的可行性途徑,期以推進大學英語教改步伐。
關鍵詞:任務教學法;大學英語;教改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對于英語應用的人才需求也持續(xù)增加,這對我們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為主體,講課內容大多以詞匯、語法作為主要部分。而學生在課堂上常處于被動位置,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多以通過英語考級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教學效果較差,最終學生也只是掌握了有限的語言知識點,忽略了對于語言的應用,就出現了我們所說的“聾啞英語”。為了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培養(yǎng)綜合性人才,在國家教育部的總領下,各地高校開始進行關于英語教學的新探索。在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提出了任務教學法,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且是教學目標之一,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方法以任務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對于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一、 任務教學法概述
(一) 概念
任務教學法是從20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受到了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認可,同時也是我國教育部關于英語教改中所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具體而言,任務教學法是指教師通過設置相關任務,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任務進而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其實質是交際教學法的延伸,核心理念是“在做中學”“用語言做事”。該理論認為,在活動中人們能夠更好的掌握、應用語言,依靠單純的語言知識學習和技巧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特定的語言項目為基礎,設計出詳細、可操作的活動任務,學生通過彼此交流、闡述、詢問等多種語言形式完成預設任務,最終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要說明的一點是,該教學法是綜合多種教學法的優(yōu)勢而形成的,因此并不排斥別的教學法。
(二) 優(yōu)勢
正如上述所言,任務教學法是集各教學法長處而形成的,所以它具備其他教學法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首先,通過完成任務而達到學習目的的形式可以最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情景體驗、親身感受,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識內涵。此外,任務教學法的影響不僅局限于課堂,它還鼓勵學生多與他人交流,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思維,還增強了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其次,在任務教學法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需要完成,可以展開面向全部學生的教學。在傳統(tǒng)的教學法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多是教師與部分優(yōu)秀學生的互動,而較差的學生久而久之便成了“漏網之魚”,被遺忘在課堂。任務教學法通過分配任務來促進全體學生加入課堂,恰好彌補了此缺點。再者,任務教學法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參加活動,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一些突發(fā)狀況,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去解決,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協(xié)調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應變、決策能力。最后,任務教學法符合我國新課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任務教學法將課堂還給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從教師轉移到全體學生,教師的作用僅限于引導學生進入任務,而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的過程。而且,設置任務要求教師必須考慮每位學生差異性,這樣既增強了針對性,又能確保每位學生的發(fā)展。
(三) 基本要素
第一,任務目標。教學作為一種活動,和我們生活中的任務一樣,任務必須具備目的性,它首先應該具有較明確的目標指向。這種目標具有雙重含義:一是任務所承載的非教學目的,而是預期的教學目的。例如,在感恩節(jié)時教師可以布置搜集關于感恩節(jié)的知識的任務,在課堂上通過提問的方式來檢查任務的完成情況。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既輸入文化概況知識,又檢查了任務完成情況,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前者屬于教學目的,后者屬于非教學目的。
第二,任務內容。簡單來說任務內容指的是做什么,具體來講就是課堂上學生需要完成任務所呈現出來的行為和活動。
第三,完成程序。指的是學生完成任務的具體操作方法和步驟,也就是“怎么做”的問題。具體涉及任務完成的先后順序、時間安排等。
第四,輸入材料。具體指的是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所需要的輔助性材料。雖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學任務都需要使用輔助材料,但在涉及任務時,一般提倡準備這類材料,這樣會使得任務的操作性更強。
第五,角色扮演。課堂任務并不都要求明確教師和學習者在完成任務中扮演的角色,但是任務一般都會反映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特征。教師可以是任務的參與者,也可以是監(jiān)督者和協(xié)調者。在設計任務時,也可以通過明確教師和每位學生的角色定位來促進任務的順利完成。
第六,情景設計。課堂情境設計是指任務出現和履行的背景環(huán)境,包含交流的語境、任務的組織形式、場地等。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應該盡量提高情景的代入感,以提升學生對于語言使用語境的認識。
二、 關于任務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改中的實踐的探索
(一) 合理設計課堂任務
通過上述,我們可以知道課堂任務直接決定了任務教學方向和目標。因此,實施任務教學法的第一步便是要設計出合理的英語教學任務。首先,教師在開始任務設計之前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給每個單元明確列出學習目標,以此作為目標教學法實施的指引。以《新視野》(讀寫教材)為例,在學習第一冊第五單元A部分的A battle against AIDS,如果一開始就講授詞匯、語法肯定會使學生興趣全無。因此事先老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導入情景。如:1. What is the international symbol of AIDS awareness? 2. How can AIDS spread?3.What is the threat of AIDS to health and our society?
(二) 科學履行課堂任務
在完成教學任務時,教師要將學生視為課堂真正的主體,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協(xié)作能力、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完成課堂任務,進而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此外,課堂結束后還要注重復習鞏固與任務相關的知識點。在此要強調的一點是,在開始任務之前,教師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因為學生對于任務的態(tài)度不僅影響任務的完成質量,而且最終也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繼續(xù)以上述課文為例,教師在安排任務時可以通過分組的形式,讓每個小組自愿選擇上述一個話題,在下次課堂上先是組內成員互相交流,然后再由每個小組派出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在布置任務時利用學生的信息差原理,使得每位組員在提供自己信息的同時又必須聆聽他人的觀點。
(三) 評價和總結任務
學生在完成任務后,教師需要對任務完成情況、任務過程進行總結,并對每位學生在任務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形成一種事后反饋,幫助學生取得更大進步。
三、 結語
毋庸置疑,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其實用性非常強,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在國內外學習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學英語教改是一項漫長的工作,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我們要改變的不僅是我們的教學方法,還有我們的教育理念,也希望本文能夠有助于任務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夏亞娟.任務型教學法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與問題探討[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2,32(9):82-83.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 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endprint